文/贺静
中国家长的焦虑,已深深蔓延……
![](https://img.haomeiwen.com/i6778858/8edbaa980486f505.jpg)
01/两个故事
2019年一个春天的深夜。
书院咨询老师接到了一个电话。确切的说,这是一个求助电话,听筒那边,是一个妈妈焦虑带着哭腔的声音,“老师,求求您,救救我家孩子的数学吧!”
原来这是一个初二的孩子,数学成绩下降到48分。
48分,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孩子对未来数学信心的丧失;意味着孩子整体成绩的直线拉低;也意味着这个孩子中考阶层已经定位——可能与高中无缘。
就是这个孩子,就是这个无助的妈妈。
两年前,也就是孩子在六年级的时候,曾有过数学提拔的意愿,当时孩子的数学成绩是90多分。
后来不知什么原因,孩子试听后并没有继续。
直到这个春天,当孩子的数学完全失控的时候,这位可怜的妈妈又一次的想到了这位老师,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样,求书院老师,与数学老师能够拉孩子一把。
“我试试吧。”书院的数学老师慎重思考之后,决定帮一帮这位孩子和几近崩溃的妈妈。至少,别让孩子的数学在初二就判了“死刑”,于是他报了一对一的班。
2019年5月份。
巴图期中考试成绩出来,英语下降到62分。
62分,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巴图的英语刚刚及格;意味着巴图的排名“定”在300名之后;意味着巴图高中的选择性有限;意味着巴图已经将英语视为其“弱项”。
巴图,是我的孩子。
在小学的时候,他的英语成绩一直都在90多分,并且他的英语口语很好。从二年级到六年级,在我的概念里,一直认为巴图的英语没有问题。
可现在,作为妈妈,我再也无法做到风轻云淡,而是带着巴图寻访各种英语培训机构,希望能够提升他的英语弱项。
让我们意外的是,不是我们选择机构,而是机构和老师在选择我们,不是你掏钱就能报名,而是有许多不适合你的课程,将你委婉的拒之于门外。
此时,我们才发现,当你的选择性越来越窄,我们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小了。孩子,可能已经被耽误了。甚至,成终身的遗憾。
![](https://img.haomeiwen.com/i6778858/2f29de7e0dccea70.jpg)
02/一个思考
作为一名独立教师,作为一名初二学生的家长,作为一家书院的负责人,由这两个真实的事例,我陷入了思考:
这两个孩子,小学成绩本不错,升入初中后也较为认真地学习,学校的师资配备非常优良,孩子的课外补习也没有停止,为什么初二会发生如此大的“变故?”
老师给出的答案是:基础差。
当然还会有其他原因,比如说学习方法不得当,学习态度不够认真,学习习惯不够好……
当一个孩子成绩下降的时候,老师给出的结论与评判一定会是这些。但这样的结果是,总结性评论既没给家长指导性方案,也没有解决孩子实际中的学习问题。因为,学习毕竟是属于孩子自己的事情。
而学习又不仅仅属于孩子自己的事情,而是一个家庭的重负,背后揪拽着成千上万颗家长焦虑的心。
可是,除了焦虑,我们还能为孩子做什么?
如果,在巴图上小学的时候,我为他的英语提前规划。在了解到初中的课程体系之后,有选择性、有目标性的进行课外补习。让他在小学四——六年级完成新概念一二册的学习,初中他的词汇量就不会陷入吃力前行的窘境,也能够顺利跟上初中老师的进度和节奏。
如果,那位焦虑的妈妈在孩子六年级将数学坚持下来,针对性加强孩子的数学思维以及解题能力,训练孩子一道题到一类型题的思维,打通孩子的知识点壁垒,让孩子熟谙数学的变通和转化能力,这个孩子初二的数学也不会毫无招架之功。
回到刚才那个问题,如果家长能够提前为孩子做学习规划,并且坚持住,就不会造成后来无法弥补的后果。
无需置疑,孩子一定是学习的本体,但作为家长,家长在学习的成长路上应该发挥什么作用?是利用权威进行“督学”,是重新回笼进行“陪学”,是有的放矢进行“伴学”,还是高瞻远瞩进行“规学”?
如以上失败案例,谁都能看出“规学”的重要性。家长只有跳出眼前的封闭圈,站在高点,为孩子制定出长线的学习规划,“以终为始”进行学习,才不至于步前车之鉴。
![](https://img.haomeiwen.com/i6778858/fb9ec9a4aae84c50.jpg)
03/一些规划
我们一边抱怨孩子的课外补习负担太重,一边又不遗余力地为孩子花钱补课。
是中国的家长有病?还是中国的教育有病?病根到底在哪里?
在社会。一位老教师直言不讳。
目前中国人患上了群体性焦虑症,由社会蔓延到学校,由学校蔓延到学生。
表面看是学校的压力、教育的压力,其实质是社会的问题。
求职、择业、升迁、薪资、待遇、前途……这把现实大手存在着无限指向,犹如无数个美丽的幻境,召唤着不同阶层的人使劲往上拥。
向上的人太多,就会形成竞争,而这种竞争又会向下辐射,冲击到每个成人背后的家庭以及每个家庭背后的孩子身上。
也有的家长特立独行,不给孩子补课。认为补课是一种畸形,是对孩子额外的负担。
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残酷。
所有的好孩子都在寻找更优质的师资,大部分优秀孩子都在“开小灶”,学生整体水平都在提高,而考学的机制又是从高到低,那孩子与孩子之间的竞争也就不言而喻了。
谁还愿意笃定“减负”,让孩子只吃“大锅饭”?
除非,你是神人或圣人。
普通人到最后都逃离不了一个词——顺应。
顺应也好。
既然违背不了大趋势,那就在顺应中多一些智慧、少一些盲目。多一些规划,少一些遗憾!
![](https://img.haomeiwen.com/i6778858/75a086b1ff39fa4a.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