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来,新闻中屡见天才少年上大学。
这让我想起了1978年创建的中科大少年班。中科大少年班要从文化大革命开始讲起。
文革后对人才的需要
十年文革,中国的各个领域都受到影响,教育领域也不例外,教育领域掀起了无产阶级“教育革命”。对智育教育的打压以及对基础教育的忽视,导致整个国家出现了人才缺失、断层的严重状况。
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国家开始提出科技发展和教育建设。
1977年底恢复高考,科学的春天即将到来。
少年班的萌芽
中科大本应在1975年试办理科中学的方案,因为当时的政治形势,迅速被扑灭。
但是,1977年,江西冶金学院教师倪霖致信当时中科院院长方毅,向他推荐13岁的高二学生宁铂。倪霖在推荐信中列举了宁铂在理解力、记忆力、医学、天文、围棋、诗词以及学习能力等方面的“非凡”表现。在信的结尾,他写道:
我是个共产党员,也是工作二十多年的工程技术人员,我之所以要写这封信,目的是为国家选贤,因为我从未见过这样使人难以置信的孩子,我想如果能将他推荐到科技大学专门培养,学习某一门学科,必能成为攻关闯将。我希望领导上能通过一定的手段对他进行当面考察,或派人来,或委托有关部门进行这一工作。
第一届中科大少年班就此诞生了。各地方的学者、党员、教师等开始向中科大投推荐信。举荐了一批天才少年。
少年班中的学生的确比普通人更不一样,天生拥有某一方面卓越于常人的能力。
1977年10月20日,中科大的教师对宁铂进行了测试,能力突显。
科技大学给他出了两份数学试题,第一份是基本知识,共七题,宁铂只用了二十分钟即正确完成了前五题,后两题因在校未学过,经提示做出一题。第二份试题系美国一九七六年数学竞赛奥林匹克试题,内容较难,共六题。宁铂做对一题半,其余做得不对。
除笔试外,还作了口试,内容涉及到古典文学、历史、中医中药及化学等方面的知识,宁铂都做了较清楚、较正确的回答。
科大围棋第四名选手同宁铂下了三盘围棋,前两盘输给宁铂,第三盘仅以三子获胜。科大的同志还要宁铂给诊脉,宁铂诊脉后说:“没有病,最多可能有点头晕。”被诊者当时确有头晕。
最后还要求宁铂即兴赋诗,题目:报考有感。约二十分钟即成七律一首(附后)。
报考有感:
正叹惆怅身无处,不待今朝闻明昭。
倦时倍觉丹卷美,喜后更思天路高。
朱日明松笑健伟,银月暗柳乐菲瑶。
九天遨游指日待,何见小丑奈何桥。
从此少年班如火如荼的开展,中科大也摸索出了一套专门培养天才少年的方法,甚至不惜新开一个学院来安排每年的少年班,请学界泰斗,科学巨匠来授课,可谓倾尽全力培养,最终办少年班取得的成绩也不负众望。
截至2016年,中科大少年班一共培养了3167人,超过70%的少年班校友活跃在海内外经济、金融、IT、制造等领域,如百度前总裁张亚勤、谷歌中国四大创始人之一郭去疾等;20%左右留在学术界,在国内外做教授的超过250人,哈佛就有5人,清华有6人,其中有两位美国科学院院士,一位中国科学院院士;6位少年班校友获得了麦克阿瑟天才奖(被视为美国跨领域最高奖项之一)。
少年班学生的夭折
在那个年代,任何新生事物都会有人反对。
中科大少年班毁誉皆有。有人将少年班的教育称之为“拔苗计划”。
因为他们认为这不利于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的确,有的学生受不了所处的环境,他们的独立自主能力较差。甚至出现了生活不能自理的少年。
少年班一些学生成为负面典型的原因,与媒体、社会的过度关注有关,甚至可以说是被“捧杀”的。
少年班到底该不该有呢?
少年班固然有不足,但不能因为个别人的不良表现来全面否定少年班,在文革后的那个年代,整个中国社会都在拨乱反正,少年班这个横空出世的事物,对消除“白卷英雄”和读书无用论的负面影响可谓是一剂强心剂。
社会需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仔细地看西方这几百年的科学发展史,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等一系列科学巨匠被捧上天才的神坛,这是对他们的最崇高的敬意。他们少年时也展现出异于常人的天赋。
或许,中国人的思想里是缺乏一些尊重天才的意识,对别人的天赋,能力总是想要扼杀,也就是自己不行也不想别人行。
少年班并不是揠苗助长,对于一些超级学神,就得需要特殊的教育方式。
对此,我推荐一部电影《少年班》。
以中科大少年班为原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