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是一个人精神状态的体现,一个良好的睡眠会给人带来精神充沛的感受,与精神的愉悦,然后再去做很多事情。
突然间在往回推,往回推是我喜欢用的方法,因为总是百试不爽,因为这个疫情,也决定了很多的事儿。

在看一件事,总是把一件事看的特别简单,没有成体系的去思考它,便仓促的荒唐的决定去做它,结果刚刚起步就要打退堂鼓,在人面前吹牛,吹了很久,结果牛吹了,戏没唱,难堪的自己。
怎么能够那么难堪呢?匆忙的决定,就像网上看见“禾髎穴”,这个穴位出自《针灸甲乙经》,当时我急想这是本什么书,好想买一本看看,读读,结果很久也没有买,直到最近做了决定,才下定绝心,买了一本,品读。
书跟想象的不一样,是一本“《素问》、《明堂》、《针经》”的合集,那么多的字,一张图也没有,全是文言文,读也难懂,找穴位也找不到,晦涩难懂,与看小说,玩游戏,看视频上说的整个两码事,看的我要昏昏欲睡,本想开发一下自己,结果却被难住了。直想打退堂鼓,可是这鼓哪那么好打呢?
就像人家说过的“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知其然不以为然,不知其人想当然”,来说,甭看自己以前也是在做“治病救人”这件事,可是看着几业这个书,突然有种不太敢动手的感觉,就像《针经》里说的“俞穴”,诸穴,手太阳经的穴位,足太阳经归属不同的脉络,比如手太阳络、足太阳脉.....而且穴位也不好寻找,找了好久,还借助互联网上的图,才找到。不光这些,字迹也不认识的生僻字居多,想必当中国人,不认识中国字,想必看到视频里面的大师,用中医治病,宣扬中华文化,中医理论,想来那些所谓的庸医,谁不愿意真正的去治病救人,谁愿意把中药暴殄天物,草菅人命呢?
突然间感觉自己好渺小,也就像沧海一粟,很好笑。突然间感觉被打击了,自信心被打击了,用句通俗的话说,他认识你,你不认识他。晓其字,不通其意,难懂其言。看不明白,你怎么去学呢?

好想去找拐棍,让人家都给你掰吃明白了,可是那真的是你的东西吗?或许著书的人也很想简化的传达其意,可是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的异议,以及对中医的排斥,造就了一些偷工减料现象的产生,也使得出现偏差的现象出现。
就像现今最直接的现象,中药非中医开。这个很......也许我奶奶没看过中医大夫,或者西医大夫直接就开出了,中医能够用在心肌梗塞上的“处方药”。《血府逐瘀汤》的增减方,可见这都是常态化病了,开出这个药就像化验单的指标,简单,明了,程序化,至于为什么开,要问大夫,大夫或许就像傻子一样,说惯例,每个得这个病的病人,按照化验单的结果,都开这个就行......
也许就像《素问》里面讲的:肝藏血,心藏脉,脾藏营,肺藏气,肾藏精。如果按照指标化治病,只是治病,就像广告词,杀灭细胞内细菌,杀灭的同时呢?你付出了什么代驾呢?
突然又在想,如果那么简单就能懂,还能大师还不遍布天下,就算知识浅薄的人,给你一张中医的药方,你能不能对症下药,把人治好呢?这都是需要考虑的事情。
看着书。突然在想电影里的那个老头说的话,大夫就是在刀尖上救人,阎王爷笔下拽人,把人从鬼门关拽回来,不是为了治病,把人治死。就像视频里“邓铁涛”老师说的那样,治人和治病两个概念,在人产生症状的基础上,看到人的身体有什么变化,脏腑、气血、阴阳,或者说湿邪,燥热,而不是简单的消炎。
想想这个,突然间还想尝试着去坐下来,再读一下,就像中国人,怎么招也得把中国字“汉字”写的自己满意了吧,过自己这道关吧。
或者,换一种看法,多读书,都是读书,小说,视频,讲座,还是回到一个能,了解、分析文化,透析文化增加修养的地方去,思考,看,想象,辩证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