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这是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自私的基因》的作者道金斯又一本经典之作。本书是正宗的演化论入门书,是我们认识自己,认识生命本身的绝佳读本。作者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之后,以“生物适应的起源”为核心,用稳健的文笔,详细阐释了生物适应是任何演化理论家不可回避的问题,而天择说是唯一可信的理论。一些学者提出了足以替代天择说的理论,或者认为天择说无足轻重,都过不了解释生物适应这一关。突变和自然选择是道金斯解释生命变化的两个基本概念。无论是对演化论有兴趣的朋友,还是持批判观点的人,本书都是最好的起点。本书是英语世界最流行的演化论教科书,曾获英国皇家文学学会非小说类最佳书奖、美国洛杉矶时报的文学奖。译者王道还先生说:“要是你一辈子只想读一本有关演化的书,就读这一本!”
“钟表”是“世界运行模式”的隐喻,象征自然运行的机制是环环相扣、一丝不苟的。“钟表匠”本来是“创世主”。本书指出:物种的演化并没有特殊的目的。如果我是要把大自然比喻成钟表匠的话,我们只能说它是一位盲眼钟表匠。
作者简介:
1941年3月26日生,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牛津大学教授,著名科普作家,生物学家。2001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院士。2005年英国《前景》杂志会同美国《外交》杂志网络调查,他被评选为在世的全球100名最有影响力的公共知识分子之一。他是英国最重要的科普作家,几乎本本书都是 畅销书,并经常在各大媒体引起轰动。他的畅销书中,于1976年出版的《自私的基因》最有代表性,他的基因观念,颠覆了我们对自身的幻觉,深刻影响了一个时代。
精彩书评:
壹:短评
# 天择的奥秘并非单步的跨越而是累进的成果。文笔太过拖沓,啰嗦的废话和无关叙述影响了阅读感受。
# 40/100虽然有点难读但是好看的不得了 非常基础的进化心理学内容
# 基督教传教者说得最多的就是,万物之精妙,必有造世主。达尔文也是挺冤的,虽然可以算是这个星球上最有名的人之一了,但大多数人对他理论的理解其实跟他的本意相去甚远。
# 自然如此神奇,生命如此可贵。全书观点并非难懂,举出的各种生物例子却是让我这样的文科生大开眼界,蝙蝠的雷达系统,比目鱼的演化等等
# 很多东西,不是设计出来的,而是进化出来的。宇宙间最复杂的人体,竟然也是进化出来的,而非出自设计。
进化的核心思想就是大量繁殖,微小改变(变异),适者生存。使用的手段虽然是进化,但是达到的成就是任何再精妙的设计也不可企及的。
我自己是做软件的,这本书在很大程度上也成就了我的软件设计思想。设计,是基于已有的知识,对目标的建模;演化,发现产品的不足,从产品和真实世界的互动中发现新的需求(适应)。
贰:
自1859年查尔斯•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出版直到今天,关于进化论的争论从未停止。进化论的颠覆性是其引发争论的一个重要原因,从上帝到天择,一套说辞的改变使得人要从高贵的创造变成了由猿而来的平凡物种。但另一方面,关于进化论的争议层出不穷,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其“不可验证”性。曾经让人从宇宙中心回归普通的“日心说”也一度引发广泛争议,但到了今天,在观测结果的佐证下一切质疑不攻自破。然而对于进化论,我们终究无缘一睹其过程——它的时间跨度太长了,以至于任何微小的演化都要超越一切可记录的时间跨度。
化石是地球上古老生物留下的“生命印记”,这些来自远古的蛛丝马迹似乎为进化论提供了佐证。但很遗憾的是,它们无法提供生命演化的完整图景——仅仅如同一个庞大事物的些许轮廓,在推测和想象才能复原全貌。
因而在这本谈论进化论的科普作品《盲眼钟表匠》中,作者道金斯反复强调进化论还只是未被完全证实的学说。“但除了进化论,还有什么能完美地、无懈可击地阐述地球生命的演化过程呢?”
理查德•道金斯是一位很出色的科普作家。扎实的学术功底加上深入浅出的叙述使得他在科普领域广受好评。他最重要的作品当属1976年出版的《自私的基因》,在那部作品中,他以“基因”为分析单位阐释演化观念,令人印象深刻。而比起《自私的基因》,十年后《盲眼钟表匠》文笔更加温和,对进化理论的阐发也更具趣味,很适合普通读者来阅读。
书中的核心概念即是将演化的第一动力——天择比作是一位“盲眼钟表匠”。道金斯的比喻借用自17世纪学者培里的观念,“钟表”是“世界运行模式’’的隐喻,它环环相扣、一丝不苟。培里将这一切归功于“造物主”,借对生命精细机制的赞美,歌颂造物主的伟大。但道金斯却指出,"钟表匠"是,并且只能是"演化机制"——天择,只有这样才能揭示生物演化的秘密。而"盲眼"则凸显了演化的两个特点:基因的随机变异、演化没有先知的方向。确立了这样生动的中心理念后,道金斯便开始对此进行解释。在这部作品中的每一章中,道金斯都会选择这一理论的一个侧面进行论证,整部作品下来,一幅完整的进化论拼图,便呈现在读者面前了。多么令人愉快进化论之旅!
除了阅读的乐趣,道金斯的作品对于今天的读者同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不仅仅是因为作为人类,我们有必要理解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的由来和其运行机制。更重要的在于道金斯的阐释,所揭示的重要课题:对于这个世界,真理往往源于追问。在我们的教科书中,知识体系明晰,内容包罗万象,但恰恰缺少了这样的环节。这使得所谓的知识,仅仅是取得更高等级学习机会的凭证,考试通过之后,知识本身似乎也失去了意义。但读过道金斯的作品,你会对生命的演化具有更加深刻的印象。
这样的知识储备,对于现实生活是毫无意义的吗?或许并非如此。少了一丝困惑,多了一份释然,或许在实际的生活里,你会让自己的生活更有意义——生命是一场奇妙的旅程,在这个“奇迹般的奇观”中,你要让你的故事,变得更具趣味。
叁:
神创论认为世界是由上帝有目的地设计和创造出来的,自然神学长期以来统治着生物领域的进化论观点,本书的书名就是取自著名的“钟表匠理论”,当我们在大街上看到一块石头,我们会认为它原本就在那里,如果把石头换成手表,那么我们理所应当地认为它是由钟表匠制造出来的,而不可能凭空出现,既然如此,能否把石头用整个生物界代替,并存在着一个设计万物法则的“匠”——上帝。
乍看起来,这个推论似乎很有说服力,一切复杂的、精细的表现背后必有促使其实现的动因。蒙蒂菲奥里主教在他的《神的可能性》一书中阐述了他对演化的解释,他认为自然选择是随机的、无意义的,这一错误的观点导致他无法相信达尔文的理论,有意思的是他运用了一系列“我就是不能相信”的论证,在阅读本书之前,我也持有这种脆弱的论证方式,只不过得出的结果截然相反,我不能相信这样复杂的设计是有意识引导的成果,如果说亚当•斯密运用“看不见的手”这一隐喻来说明一种由个人行为非故意的结果导致的追求利益的社会模式,那么我相信生物演化同样遵循着这一规律,即这是没有目的的行为累积起来的结果。
这本科普读物深入浅出,道金斯首先引入将复杂的机器和生物机器混为一谈的钟表匠理论,从哲学角度和实际例子着手,反证其中的错误观点,也让我对达尔文的进化论有了更深的理解。在我看来,这一理论的关键之处在于演化是一个非随机的无目的累积过程,“非随机”一方面是由于这是大自然本身的运作方式,看起来巧夺天工、刻意为之的现象是长期演变的结果,用道金斯的话来说,这是从混沌中“筛”出的简单秩序。以形状奇特的石笋和石钟乳为例,它们就是水中的碳酸氢钙发生反应,长期沉积的结果。另一方面生物器官是“累积”选择的产物,它不是每次完成再另起炉灶的“单选择”,而是一个试错的过程,在得到反馈后复制过去的成功,再进行新的尝试,不断累积。进化过程中的变异虽是随机的,但选择和复制却是累积起来的结果。演化即使在长期来看仿佛往某个目标前进,其实质还是不问未来的微小变化。
除了对进化论的阐释外,道金斯关于天择的一些思考也很有意思,演化往往是由于生态环境的变化,“适者生存”可以概括为生物的进化过程,于是军备竞赛在异种及同种成员中展开,有趣的是不对称的军备竞赛,成败对双方的影响是不一样的,从而造就复杂精妙的生物系统。“适应”这个主题不仅覆盖生物领域,更能延伸到社会和商业环境。竞争、适应、生存,我们无法感受到生物器官长期的演变过程,但我们生活的社会同样也符合这个机制,而且更为密集和残酷。道金斯的解释清晰而富有激情,《盲眼钟表匠》用丰富翔实的例子让普罗大众切实地理解了达尔文的进化论,颇有可读性。
肆:
当科学家终于发现,蝙蝠是利用回声法定位飞行时,人类利用类似方法进行敌情侦探的尝试才刚刚开始。
1940年,一场专家云集的会议上,美国动物学家格里芬和他的同学加隆博什首次宣布发现了蝙蝠飞行的秘密。一位科学家激动地抓住加隆博什的肩膀:“雷达和声纳是最机密的军事技术!蝙蝠怎么可能懂!”
不仅仅是蝙蝠的“雷达”,蜘蛛编制的结构精密的网,蜜蜂建筑的正六边形的巢,还有其它小到分子结构、大到自然现象的种种奇观,无不冲击着人们的认知边界。
不过,在英国皇家学会会士理查德·道金斯看来,蝙蝠的“超能力”,不过是“自然选择”这个盲眼钟表匠的随手之作。
1859年,达尔文用“自然选择”来解释物种起源与生物演化。作为达尔文思想的继承者,道金斯在《物种起源》出版了一个多世纪之后,选择用更为平俗的语言阐述这一问题。这就是与《自私的基因》并称为“道金斯经典”的另一部作品——《盲眼钟表匠》。
道金斯没忘记神学家培里出名的论断:“上帝就是设计这一切的钟表匠!”不过,他来了个大逆转:哪里有什么万能的钟表匠!如果有,也只能是个“盲眼钟表匠”——他的作品绝不重复,却不专门“设计”什么图样;他的作品复杂至极,眼中却没有目标。
钟表匠的名字就是“自然选择”。
这一颠覆性的说法,听上去很难理解,正如我们难以想象盖楼没有图纸一样。道金斯认为,钟表匠的双目失明意味着他制作钟表时的无意识。这种无意识并不等同于偶然。否则,恐怕等到地球毁灭也不会有什么复杂的生物出现。因为这种任意组合搭配成功的概率很小。我们想想自己一次就蒙对六位银行卡密码的可能性就明白了:每个数位都有10种填法,这就已经有100万种结果了!
那么,这个钟表匠是如何在无意识中,创造了神奇的一切呢?道金斯的观点就是将看起来复杂到不可能的事分解成一系列可能的小组件,而这些小组件之间一系列的中间步骤,则是有可能的。生物演化,就是这一系列的小组件累积选择的过程。
或许随便拿张纸来画画,更能解释清楚。你可以先画出一条垂直短线,然后这条短线分出两条枝杈,接下来每条枝杈又各自分出新的两条枝杈,以此类推。只需要几步,短线就会变成树冠的形状。
如果给短线的每次分裂添点儿不同,比如加入一项变化条件——就像生物在演化过程中会因控制发育的基因发生变化而带来微小差异一样——那么它经过几个“世代”之后的模样就会让你完全认不出来。
在画第一条短线的时候,你完全不知道最后是什么结果;你设计什么完整的蓝图了么?似乎也没有。你正为若干步骤之后得到的图形惊讶,殊不知自己其实已经扮演了盲眼钟表匠的角色:没有整体设计,没有最终结果,但却得到了出乎意料的复杂结果。
如果把万千生物比作钟表的话,那么生物钟表的制作与设计就是自然选择在渐进的演化阶段中完成的。在这漫长的演化阶段,每一个步骤相对于前一步骤都非常简单,但整串的连续步骤却并非纯粹偶然。你在画线时加入的变化条件,如果交由自然选择,就变成一种生存与生殖的选择标准。或许你会在分叉时添上一点弧度,这样可以得到一朵美丽的花,但自然选择才不管作品美不美,繁衍下去就是王道。北极熊如果长了一身色彩艳丽的毛,那它肯定会暴露在白茫茫的冰川上,还没接近猎物就被发觉,结果自己被活活饿扁。
所以,哪怕你有天下第一美的基因,但只要活不下去,基因也就无从遗传。反之,能存活的基因也通常是让身体有存活本钱的基因。这些活下来的基因经过一代又一代的变异和再筛选相继至今,才终于演化出一个大千世界。正如道金斯说:“生命的本质是巨大尺度的渺小机会。”
“钟表匠”真的“目盲”吗?看看这个依然在繁衍的大自然,答案就在其中。
伍:
读道金斯的书,总能不经意间学到一些新知识,开拓眼界。
最初看他的《自私的基因》,获益最大的是他提出的Meme的概念。这个词国内有翻译成“觅母”的,也有翻译成“模因”的,各具特色,可以互换使用。
这本《盲眼钟表匠》,是从第八章开始看的。不想到又学到一招。就是正反馈原理。
负反馈比较常见,属于一种稳定形态,比如书里边讲道德瓦特调节阀门,根据温度和火焰大小,调整阀门的开关。保持恒温和匀速。
正反馈少见些,属于一种不稳定状态。最常见的就是爆炸。比如核爆炸。再比如争吵、军备竞赛。属于一种逐渐升级的状态。
这一章就是利用正反馈,很好地解释了雄孔雀美丽的长尾巴的原因。
说白了,雌孔雀的口味基因和雄孔雀的长尾基因是相伴而行,成对出现的。长长尾巴的雄孔雀身体里有长尾基因,也有喜欢长尾巴的基因;同样,喜欢长尾巴的雌孔雀,身体里也同时有两种基因。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也说不好。但作者举得一个例子让人醍醐灌顶。一个男人有长丁丁,这长丁丁基因不仅遗传给儿子,也会遗传给女儿哦,只不过在女儿那里不表现。但在他外孙那里会继续遗传,并显现出来。
正反馈在社会和文化里边也有类似的例子。比如唱片的流行,只要达到“流行临界点”,就会越来越流行。所以,有的唱片公司会暗地里派人去购买自己旗下歌星的唱片,拉到“临界点”,然后正反馈就会把销量自动拉高。因为我们买唱片,看到就是“十大流行”,往往不管实际好听不好听。
还有语言正反馈。比如从“影星”到“明星”,再到“巨星”,“超级巨星”,用词的升级;或者chef到head chef用词的升级。都是体现。
正反馈原理应该有更大的应用,属于专门的学科。这我还没来得及查找。先写下来。
有读者认为,道金斯的书道理很简单,其实没必要写那么多。我却认为,他的见识,往往不限于书的主题。所谓珍宝在文字间,需要大家仔细检索。
末了对翻译说几句。翻译明显太过用力,有些地方强自“文化腔”了,导致有凝滞感。
没想到译者是台湾人,我印象中台湾翻译的书,一般古文功底都比较好,典雅流畅。估计是新人,少了老人的古文功底。
陆:
智能设计支持者的一个重要证据是像眼睛这样复杂的器官,如果少了瞳孔、晶状体、视网膜三者中的任何一个都无法正常工作,考虑到三者不可能同时演化出来,所以只能是智能设计的。
道金斯的反驳论据主要来自:
1. 眼睛如何演化的: 有感光分子的单细胞生物 -> 独立的感光细胞 -> 感光细胞聚集来获得方向性 -> 感光细胞凹陷获得更好的指向性 -> 凹陷入口引入晶状体,每一步演化的步骤都足够小,同时这些演化都会有收益
2. 眼睛不是完美的,比如人类视网膜神经元弄反了(神经元放在视网膜内测比较好,现在神经元的位置在光源和视网膜中间)
3. 不完美的进化例子很多:比如蝙蝠的翅膀(如果有天使的翅膀更好,现在的方式就没有手了) ,硬骨海底鱼类(比目鱼)长畸形了,相比鳐类(软骨海底鱼类)就差很多,进化追求的不是完美,而是可用。进化受限于你的基础。
另外有一些观点认为演化是偶发的,像翅膀、眼睛这类的器官是偶然出现的。
这个的反驳就很直接了,翅膀的演化确实发生过多次: 比如翼龙和鸟的翅膀就是两次独立的演化。而眼睛有过很多种形态,比如人类利用的是凸透镜(类似于照相机),鹦鹉螺用的是反射镜,此外还有复眼等等
此外,他单独拿了一章讲 DNA, 用于描述演化的机制。在这一章的结尾,他提到了 DNA 之前可能有其他遗传形式(比如岩石/泥沙),之后有可能出现新的形式(比如 meme, 比如技术,对这个有兴趣的可以继续看 KK 的《技术想要什么》)
除了天择之外,还存在性择的问题,性择的主要问题是马太效应,比如喜欢长尾巴的雌性占了种群优势,那么下一代的优势雌性是喜欢长尾巴的,而优势雄性这是有长尾巴的,这个效应会逐步加剧(因为不喜欢长尾巴的雌性会因为雄性不足导致生育率不足)
微Q同号:2802031363 公众号:pengdiary
本文章为有偿阅读:1元/篇 ,请自觉投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