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 002刘乃业 20180413 4/100
书名:《系统思考》
作者:丹尼斯-舍伍德(Dennis Sherwood)
用时:30分钟
输出:
第1章:系统视角
首先讲了化整为零、各个击破的科学研究方法在很多场景中不适用。将一头大象分成两半,并不能造出两头小象,这一举动破坏了系统的内部结构。因为这一部分要讲为什么要从整体上研究系统,所以先否定了以组建研究系统的方法。
然后作者分析得组件的知识对于从整理上理解系统,作用非常有限。下面接着举了一个给关键员工涨工资的问题,说明采取的局部行为(给一个员工涨工资),对组织整体的目标(团队高效运作)不是最优的策略。
化整为零、各个击破的方法不适用的原因如下:
破坏了系统内部组件的连接,即破坏了完整性。
一些特征只能通过整体表现出来。
下面讲了系统层次的特征属性:涌现、自组织
这一段落,讲到一个团队的的绩效不能通过团体成员个体绩效的了解而预测出来。我的理解是,你看到A成员的绩效很高,但是团队不一定是高效的,你看到B成员的绩效很低,也不能说团队不是高效的。团队的绩效是涌现特性。
作者通过三个例子,鸟群会拍成V字行队列、飓风的形成、人骑自行车。讲了三个动态的系统,并称这种稳定的动态结构为自组织。自组织系统对外部观察者而言,具有高度有序性。能保持这种高度有序状态的原因,在于能量流(一股将系统和周围环境连系起来的能量流)。维持稳定的状态需要组件彼此之间的连接、整体和周围环境的连接。
1.2章节的出的结论是,要创建一个稳定的系统,那么这个系统必然是一个开放系统(系统要和周围环境交换能量),就需要为其注入能量。比如你上了一天班,其实就是给你在公司的团队注入能量。从家里到了公司,这就是系统与周围环境的能量交换,团队成员各有各的职责,这就是系统结构,也是组件的连接。当系统结构设计的良好,并和周围环境保持好的连接,系统就可以稳定有序运行。
读完这一节想到的问题:这是一个稳定的系统,怎么才能让这个系统发挥的能量更大?是不是应该再详细分析系统结构、系统和周围环境的连接?
上一节是讲涌现和自组织的存在,下一节是讲它们怎么出现的。上一节讲了系统作为整体的属性,下一节讲系统内部的属性。
1.3节一开始提出了一个问题,涌现和自组织是如何出现的?并讲到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反馈”。作者对反馈的定义是系统内部的信息流。反馈的作用有控制、限制、约束、扩大效果、增强效果(股票市场)。接着讲了和反馈关系密切的概念“自修正”,系统收到外部刺激,然后反馈到系统内部,系统的自修正触发,但是修正能力存在极限。生物和生理学家把自修正叫做体内平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