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戒学堂日更第83天
相信很多写作者都有过这种感觉,围绕同样一个问题,即使从同一个角度去写,自己写的文章,跟那些10万+,100万+,总是差了些什么。
虽然自己也分列出几个小观点,各自去分析,最后也有总结拔高,但总是感觉,分析不透彻、不到位,总结不够吸引人。
那么,为什么,我们的文章总是感觉差那么一点点,总是不够吸引人呢?
1.思考没有深度,很多观点只停留在表面,过于浅显易见,没有往深层次去挖掘。流于表面的分析,读者也会,作者想到的,读者也早就想到了,那么他们就不会对你的文章印象深刻,不会觉得在你的文章里有所收获,自然不会觉得你的文章有吸引力。
2.无法打动人心,过于平铺直叙地讲出问题,没有调整好情感的层次,导致文章不能引起读者情感上的波澜,自然也就不能打动读者的心。这个需要练习讲故事的能力,同样一个故事,平铺直叙讲出来没有任何新奇,但是有些人讲出来,或带有起伏的语气,或留下悬念去吸引读者的阅读,或两个对立方面同时展现出来形成反差,等等,就能勾起读者更多的兴趣。
3.观点不具有独特性,你的观点很多人讲过,很多人看到过,那么,就难免乏味,让人没有看下去的欲望。这一方面可以纵向去深入挖掘,同一个问题挖出与众不同的料;另一方面可以选取不同的角度,以不同角色的视角,甚至以上帝视角,或者说站在不同立场,去思考同一个问题,相信总会有新的收获。
那么,反过来说,别人的文章为什么吸引人,或者什么样的文章才是有深度,才是言之有物?
1.能够引发共鸣,共情,使读者有情感波澜的。这一点毋庸置疑,只有读者觉得能体会到文章表达的感情,甚至觉得文章写的就是读者自己的问题,他才能够去关心文章内容,才会进一步阅读。归根结底,每个人最关心的还是自己的问题,所谓符合平台调性,所谓迎合读者胃口,无非是要求文章写的是读者的问题,读者的情感,读者的需求和痛处。
2.能够说清事情的本质。虽然很多问题大家都看到都知道,但是这件事为什么会引起大家或赞扬或不满,或叫好或反对,其实很多人只是不由自主的本能反应,并不了解背后的原因。而作者存在的意义,写作的意义,正是在于,帮助大家把这个问题分析清楚,告诉读者为什么会是这样,引导读者应该怎样去看待去应对问题。
3.能够给读者带来帮助,或引发读者反思,或启发读者做出改变,或给出方法解决问题。总之,读者在看了作者的文章之后,能够有所收获有所得,读者不觉得浪费时间,才会觉得阅读你的文章是有意义的,你的文章是有价值的。反之,如果一篇文章,没有给人带来价值,无主题无营养,那么,结果自不必说。
既然知道了自身问题所在,也了解了文章需要达到的水平,那么如何去做才能提高文章的深度,让文言之有物,更吸引读者呢?
1.积累丰富的阅历并沉淀。有些阅历是随着年龄而丰富,这方面,我们不能强求,我们只能就现有年龄的现有认知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还有一些阅历,却是可以跨越时间的限制,而尽快去习得。比如读书获取作者阅历观点,比如行走体验不同职业不同地区人们的酸甜苦辣,比如与人言,尤其与老人言能快速获得实用的经验总结。
2.养成深度思考的能力。要养成一种习惯,遇到每件事,都去透过事件表面现象,去深入思考背后隐藏的含义,分析时间的本质问题所在。在平时的一点一滴小事中,在看到听到的新闻事件中,在他人讲述的家长里短职场纠缠中,就每一件事情,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想想背后的原因,多反向去思考事件本身。如果一个人总是习惯性多思考,相信总有那么一天,他看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跟别人的就不样了。分析透彻之后,还要适当总结拔高,将理论真正用在实际之中,才能让读者有所收获,读者有收获,文章自然有吸引力。
3.客观理性地看待问题。所谓当局者迷,很多事情,你不跳脱到事件之外,以旁观者的角度去思考,就很难真的分析到位。只有跳脱出去,摒弃偏见,作为完全无关的局外人,再去看同一问题,方能得到更为全面和客观的分析观点。不断地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并且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反复去刻意练习,就能逐步习得这种深度思考的能力。
综上所述,一个文章要想写好,最根本的就是,首先,要提出一种问题,一种现象或者一种观点;然后,深入、客观、新颖、透彻地分析到位;最后,要有明明白白的观点、实实在在的结论、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供读者去接受采纳、学习改变或者批评反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