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書籍,文心之居所,智慧之系處也。古本存世,可檢校後世之書,意義非凡,彌足珍貴。
古之書籍,輾轉傳抄,謬誤訛奪在所難免。故每有困學之士,經年累月,逐字校勘。此學者義不容辭之事也。或耗費諸多人力繕寫,或刻雕版刊印,往往耗費巨大,而並無回饋。帝王彙聚書籍,因之裝點盛世。昔歷經兵燹,飽受劫難,學者勠力而行,躊躇半生,才文脈未斷,而知識猶存。臨書喟歎,感慨彌深。古本之於當今,未必可以經世,此猶學之不必爲用。然而古人之精粹,或于不可知之來日,啟迪後人,而大有所成。
古今之人,雖經歷迥異,然而此心並無不同,心外無物,並非沉迷幻覺,而是萬物皆備於心中,不著己見,不執一端。雖時代日新月異,而未解初衷。雖器物極其豐富,而心緒難平。而自文明開端,古之著於學問之人,燦如星斗,然而心中所思,並未全錄,毫末所觸,未必傳世。幸會經典,必待精誠,未明其旨,未敢妄言。正心始有真知,誠意方及明靈。孔子言,三十而立,是心有見地,獨有認知。
古人云:立言可以不朽,其著重應是立字,知不廣博,思不深刻,人云亦云,雖下筆千言,出口成章,然莫可觀也。學問必先立於心中,有所感悟,方能闡述。餘今日之言語,非由前人,非因來著,全憑此心。孩提之時,蹣跚學步,牙牙學語,方長成人。心中之我,亦當有成長之途。
王陽明年少之時,欲立志做聖賢,眾皆笑其癡。如無如此之癡迷,則雖有真經,亦是假書。為天地立心,則無往而不悔。為生民立命,則語句每及本心。《道德經》曰:“智慧出,有大偽。”智慧非偽,乃未見人心。欲讀書之時,必先忘卻舊我而不自欺。讀書者,餘之靈明也,非餘之軀殼。非此,縱府庫藏書倒背如流,亦未嘗讀一字也。晉陶淵明言:“好讀書而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不求甚解非讀而無用,是不循舊法,欣然忘食乃己有所思,故樂此不疲。
《象傳》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所謂不息,不在於一時興致,極度努力,而在於綿綿不絕,平淡點滴。讀書亦是如此,心有所念,則每有所見。《荀子》曰:“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學之存心,如同飲食,日不可廢,自然而然。一念散發開來,如千樹萬樹梨花。一詞一句一識,俱堪玩味,猶如繁星。故作偈曰,未有摘星意,相望兩茫然。念念似難存,回首冷孤山。
時隆冬天寒,身心沉寂,偶有所識,故記數語,留待來日,以鑒此心。
| 圖:淺喜 |
|文:淺喜 |
---- THE END ----
文图浅喜原创
【未经允许|禁止商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