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开始读《自卑与超越》,阿德勒的经典著作。想起这本书是1931年的作品,现代现在读仍然不过时,相当的了不起。
之前有读过《被讨厌的勇气》作者是日本的岸见一郎,他就是阿德勒学派的,文章的观点很有同感。
关于每一个人,有每个人的课题。我们需要处理好课题分离的事情。这就进而处理好了焦虑。
自卑与超越他从底层讲清楚了,为什么我们会自卑?其实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卑感、要看我们怎样去面对。
我们一生最根本的就是解决安全的问题,我们将面临三大课题:第一是职业、第二是社交、第三是两性关系。
小时候特别是四五岁之前我们所处的环境影响我们的思维模式,我们的行为会影响我们成年乃至一生。
他讲到我们小时候的一些行为,其实是为了博的人的关注,比如说小孩子尿床这样的行为、可以让大人多关注到他,他知道一旦他不再尿床,大人的眼光就会从他身上挪开。
其实这种行为来自于他没有得到安全感,当他从尿床的行为得到了关注、他觉得那个时候是安全的,所以他就会不断重复这个行为。
我家的老二,他一直有一个习惯,就是半夜起来上厕。所现在想来,这应该是他从小没有办法获得足够安全感的原因,这个不安全让他选择从半夜起来上厕所这件事上、得到我足够对他的关注、也加深了他的这个行为的不断重复。
还有就是老大现在14岁了,可是他依然唱首儿歌手、不离手一只玩偶兔子,还要和玩偶说话,完全不像一个初三学生。
现在我有一点明白,他大抵是想:我为什么要长大?我为什么要当老大?当老大就该多做事儿、要懂事,为什么我要懂事?所以他选择行为上的幼稚,来回避伴随长大带来的责任。
还有小妹,她会下意识地躲避我,到卧室的小角落看漫画、玩男孩子玩的玩具。如果我出现,就会迅速收捡起来,满屋子经常会发现一团团拽得紧紧的餐巾纸纸团,这应该是她的不安全感带来的下意识的动作吧。
平时我比较忙,所以事无巨细照顾他们是不太可能的,但我也会抽时间来思考,我会去观察他们的行为,然后想为什么会这样?
我找不到答案的时候,会选择去问同事或者客户,他们会给我一些建议,然后我会拿着这些建议再回来做,效果不太好。
我听樊登讲书,就牢牢记住了一句话:要给孩子无条件的爱。所以尽管我所做的那些行为,不一定能够解决我看到的问题,但是我会做也会表达:无论什么情况我都是爱他们的。
现在开始看《自卑与超越》,明白了一些行为的底层逻辑,其实他们的行为是为了表达他们需要关注、他们处于不安全中,这样的话,我就可以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答案。
今天上午我独自叫了小妹谈心,她是不愿意的,一直以来这个孩子都比较疏远我,不像两个哥哥,他们是不会躲避的。
前天和一个客户见面,我们聊了很多工作、孩子教育的问题。她问了我一个问题:三个孩子,谁更像你?这个问题把我问住了。
仔细想想,是小妹。看到她就像看到了童年时候的我。单独行动、贪玩、倔强、不能使劲说,马上就会掉眼泪。。。只有慢慢来吧,娘亲为了生活已经用去了几乎全力。
虽然这样,也从来没有想过放弃、也不能放弃、坚决不服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