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一生,如何写一个好故事——我读《智取生辰纲》和《三顾茅庐》

一生,如何写一个好故事——我读《智取生辰纲》和《三顾茅庐》

作者: 许00 | 来源:发表于2018-12-20 02:31 被阅读0次

    对于这两篇“文选”,我一直都在有意识努力解读,又在故意拖延——因为我知道以我现在的能力,要消化它们,真的太高估了我的“胃动力”。不过,每次周三共读之后,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我总是又自以为是地找到了所谓“药方”。我就斗胆来试试我的解药吧。

    小说创作者讲述一个故事,其实就是发出一次邀请,他的目的不仅是向我们呈现这个故事的内部结构形态,他还想启发诱导我们去了解包含在这个故事中的世界。故事有一种隐喻的力量,正是它赋予故事超越特定事物的空间,让认知者(读者)和被认知事物(小说中的人物)不可分离,把读者和故事交织在一起。一个故事,模拟的不仅是行动的世界,还有精神的世界。小说的虚构,除了追求故事发展的变异,突破人们的心理和文化认知之外,更重要的是借助虚构的“情节”,尽可能还原生活的真实。这个“虚构”不仅是精心打磨的有预谋的计划,而且具有普遍意义之上的真实,这是文学的真实,也是来源于生活又忠于艺术表达的真实。因为它要寻求并赋予故事本身以意义,让我们的阅读体验有断裂并有重构。这就是我们为什么会在别人的故事里或慷慨激昂或黯然销魂的原因吧。因为故事活在一种默认了的前有模式之上,这是我们得以理解和沟通交流的前提。语言,是符号,也是文化,也是我们共同的心理预期背景。我们活在故事里,也就是活在语言文字堆砌而成的一种传统模式里。

    那故事里的独一无二的“他的故事”,同时也就成了我们的故事,他的命运也就是我们的命运!因为我们都是通过一种叙事在创造自我,文学作品中的“他”就是我们讲述的产品,它使得我们在为一种想象的将来的可能性塑造我们自己时,能够有选择的重提我们的过去。(以上观点选编自《故事的形成——法律、文学、生活》)

    历史演绎小说,就是这样一面镜子。在不断地通过故事构建的同时,我们也在不断结构重塑自己。所以,《水浒传》里一百零八将的故事也好,《三国演义》里的众英雄故事也好,本质上就是我们的故事。只是作为个体的“我”,在各自的前有之上,你领悟到了哪一个的存在本质,你就和谁产生了链接和共鸣!阅读的趣味和秘密就在这里。而解读,其实也是如此,没有链接和共鸣,也就不会有主观的理解,就没有所谓的“客观”的解释。

    带着这样的意识,我走进杨志和诸葛亮的世界,我看到了一个问题——在纷乱的尘世,如何写好自己的故事。

    杨志是《水浒传》的人物,在梁山里排名第十七,外号青面兽,马军八虎骑兼先锋使第三。性格谨慎,命运多舛,因此为天暗星下凡。原为殿帅府制使,因押送花石纲在黄河里翻了船,不敢回京赴命,四处逃难。后因被赦返往东京。返京途经梁山时被奉寨主王伦之命取“投名状”的林冲所劫,二人交手四十余回合不分胜负。杨志被王伦邀上梁山,但杨志执意回京做官,不肯落草。在东京时,因花光了钱无奈于街头叫卖祖传宝刀时,因卖刀与泼皮牛二发生争吵,不得已杀了牛二,被发配到大名府充军。充军时被大名府留守司梁中书所赏识,为其护送生辰纲,又被晁盖等用计所劫。无奈之中与鲁智深打上二龙山,杀了邓龙,做了山寨之主。三山聚义时与众英雄共归梁山。征讨方腊时在途中病故。(摘自百度)

    关于青面兽杨志的一生,确实也挺精简的,这一段文字就够了,都说英雄不论出处,但对于杨志,这一点补充还是很有必要的,杨志是杨家将后人,武举出身。这个起点,正是决定了杨志几次三番起伏不平的人生的重要因素!

    杨志的前有决定了他对世界的认知,在他的人生字典里,通过家传的武艺,晋取功名,光宗耀祖,延续将门的辉煌,这是他的梦想,也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和担当!幸运的杨志,很早就明确了人生的追求目标,也正因为这个如此清晰地被刻写在基因里的编码,他的所有奋斗都如此单纯甚至近乎执拗!以至他丧失了最难也最能提醒自己不进死胡同的反观自省和跳出时局冷眼旁观的洞察力。

    我们形容一个人的固执常用一句话“不撞南墙不回头”,但杨志是个撞到南墙也不知道回头,还要一心一意撞下去的硬汉。在他的词典里,写满了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他觉得只要我努力去寻找,总能守得云开见月明!可是,他忘了,有时候比一路奔跑更重要的是看清方向!比起诸葛亮,杨志的悲剧在所难免,也就在这里了!

    杨志第一次押送花石纲意外在黄河里翻船,他四处逃难,不甘心,总觉得是时运不济,等到被赦,他的烈火雄心再次死灰复燃,被林冲取了“投名状”,了解了林冲的经历,他还是执意要回京城碰运气。回去后落魄到买祖传宝刀糊口,结果又豪侠气上来,杀了人,所幸当地百姓顾念他客观上为民除害,又联名捐赠通融官府保了他,捡回一条命,发配到大名府充军。后被梁中书赏识,他又绝处逢生,也不管人家处于何种动机,看到救命稻草就一把抓住!往死里卖命押送生辰纲。他确实也知道自己在梁中书那里的位置,也深知在都管虞侯那里没多少威望,所以为确保一路的安全以及自己决策的贯彻落实,他还是尽可能让梁中书给了自己撑腰的姿态,梁中书表面上把权力下放给了杨志,实际上并不信任,所以才有了老都管的一路相随。而这老都管又是谁?他是靠自己的老婆上位的,他的老婆是梁中书老婆的奶娘。而这个梁中书更是靠老婆上位的主,所以对同时靠老婆上位的都管也是敬畏三分。杨志把自己翻身的希望寄托在这两个娘们儿的爷们儿身上,杨志也真是到了“病急乱投医”的地步了!古语有云:“欲速则不达。”杨志真的是太想成功了,结果是让自己陷入了更加“万劫不复”的境遇之中。

    护送路上,他的智慧,机警都充分显露,对时局的把握,对江湖的了解,所以才会不顾常态,在炎热异常的天气,反其道而行之,偏挑白天热日头下赶路,这也导致了团队同行者的不理解和抱怨,而他又只是死板地讲道理,却没有一点人情味的安抚,动则就暴力解决问题,打得押送军汉们皮开肉绽,让人心寒!这样也就慢慢失掉了人心和领导力。因为违反了人的基本需求,把人往死里逼,这领导肯定是要被下课啊!因为一旦人的生存底线被突破,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最后的崩溃也是预料之中了!

    在黄泥岗,杨志虽然谨慎细致,但他的这份能力早被吴用戴宗等人侦破,人家已经是知己知彼,众人合力下套装你杨志一人,任是你有再大能耐,怎敌吴用一众七人!在荒山野岭有酒贩,有赶巧贩枣子的同路人,都不足为奇,奇的是,那个贪酒的小贩擅自用酒瓢兜酒往休息处逃,贪酒多喝,那就随地喝掉呗,如此夸张明抢了,还没让杨志警惕,他只想着第二桶那群人有人喝过没见有事,完全没想到这失手打瓢下药的机关,而且,他在确信了自己的观察力之后,也想补偿一下自己的队员,结果就顺利落入了圈套!真是千算万算不如吴用的掐指一算啊!

    这回失了生辰纲,杨志也终于清醒了,这条做官之路彻底断了,断了怎么办,杨志的精神意志也随之垮了,生无可恋了,大丈夫不能光耀门楣扬名立万,愧对祖先,只想一死了之!所幸后面自己翻然醒悟,于是就有了落草二龙山,再到三山聚义最终上梁山,但这已经是不得已而为之了!庙堂之路已死,剩下的奋斗,其实杨志心里一定是特别煎熬的!

    一个将门之后,就这样在乱世沉没!杨志的失败,表面上看是混乱的世道对人的压抑和异化,同时和他自己审时度势的不够敏感也不无关系。杨志不懂得在乱世冷静分析,一是生存所迫,一是家族使命的召唤。让他不得不拼死一搏,这是乱世英雄的末路之悲。在一个脱离体制就不能光明正大存活的时代,他所有的挣扎都是徒劳无益的。一个人虽然认清了自己的目标,却没有得到天时地利,也是无奈啊!

    就算杨志智谋超群,用心笼络了团队的伙伴,是不是就能成功呢!我们放眼当时的社会环境,依然只能看到绝望和心寒!凭杨志一己之力想护送生辰纲成功,杨志也未免太过自负,而梁中书竟然也找不到更好的帮手,把所有赌注都押在这一个“罪犯”身上,也由此可见所谓官家的色厉内荏了!杨志空有一身本领,却连一个家奴的资格都争取不到,何其可叹!

    体制如此孱弱,杨志还意识不到,还真以为自己这个武举人就打败天下无敌手了!也真是太容易健忘了!毕竟,你前不久还被八十万禁军教头给拿下了啊!而如此有政治背景的林冲都落草为寇了,朝廷有多腐败,山野的力量有多强大,难道你杨志还不知道吗?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杨志,你的悲剧不也是自找的吗?这个时候,你的一心一意要“建功立业”真的是有点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啊!

    你的这份积极入世其实并不值得称道,你只是太想取得俗世的成功了,所以最终吞没你的梦想的,就是这不值得你为之卖命的俗世呀!当然,这也不能苛责于你,毕竟,能够跳出当下,洞察时局的人,那都是人中龙凤,而你,就是我们俗世之人渴望的鲤鱼跳龙门的榜样了!

    我们大部分人蝇营狗苟,不就是想跟你一样找个安身立命之地,刷出存在感,顺便尽可能自我实现吗!所以,苛责你,其实就是违背世俗常规了!所以,你只是红尘俗世里一努力又有些背运还不会自省的悲情英雄,你注定成不了诸葛孔明。

    关于诸葛亮的生平故事,大家早已耳熟能详。不过论出身,诸葛亮其实也够惨的。据史书记载,诸葛亮在17岁以前的青少年阶段,经历了三次不幸,始终被死亡阴影笼罩,并对他的一生,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一次,是3岁丧母、8岁丧父,诸葛亮失去了最亲近的亲人。
    第二次,是14岁,曹操在徐州大屠杀,全家灭门的惨剧,一度距离诸葛亮只有两三天。
    第三次,是17岁,在此之前诸葛亮已经离开家乡,远去豫章,又从豫章去了荆州。这一路上,饥荒遍地,人人相食。他叔叔遭遇兵祸,客死他乡。
    15岁的诸葛亮,来到荆州的治所襄阳。叔叔先是把他的两个姐姐嫁给当地豪门,又把诸葛亮送进了荆州的学业堂。在学业堂,诸葛亮并非我们想象的一路开挂,相反他的成绩非常一般。不是说他不好好学习,而是他和学霸们的想法,不太一样。在汉代尤其是东汉,一般士人要想做官,最基本的途径有两个。一个是察举,一个是征辟。察举,就是由三公九卿等高级官员,考察举荐人才,再由朝廷出题考试,通过以后,授予官职。这要求被举荐的人,有较高的儒学学术水平。另一个途径是征辟,由三公、地方州郡选拔人才,到自己的府中担任吏员。虽然征辟对学术水平的直接要求并不高,但被征辟的人员要想有个好前途,未来多半还是要通过察举。所以,当时想走仕途的人,都很重视儒学。但是东汉的儒学又很烦琐,甚至到了变态的程度。比如《尚书》里有一章,标题叫《尧典》,有人就解释标题用这俩字为什么好,解释了10多万字。如果不是儒学世家,没有家传的学问,不是从小就学这个,这种文章,一般人读都读不懂。不过,绝大多数人为了前途,还是争着做学霸。比如诸葛亮的同学,徐庶、石韬、孟建,这仨人学习,把书读得滚瓜烂熟,恨不得倒背如流,原因就在这里。但是时代毕竟变了。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诸侯要争霸天下,更需要实用人才。会打仗的,会挣钱的,能管人的,能谈判的,诸侯需要的是这类人。你去考证两个字,考出一本书来,这在太平时代是学术大师,在乱世却救不了人,也救不了国。所以在荆州就出现了另一种现象。过去,儒学大师们给《诗》《书》《礼》《易》《春秋》这五部儒家经典做解释,弄得特别烦琐。刘表就带着一帮大儒,把这些解释全给简化了,只留精华。此外,刘表还整理了一大批图书。来荆州教书的这些教授,也都是各怀绝技。所以学业堂是一所综合性大学,不仅有经学、礼仪、音乐、声律、天文、法律六个专业,还包括了诸子百家各种学问,什么都讲,跟蔡元培时期的北大一样。这就开创了一个学以致用、兼容并包的风气。可惜的是,绝大多数学生,并没有察觉到这股风气,还在闷头读书。
    在社会转型期,谁先抓住时代潮流,谁就会前途光明。诸葛亮聪明就聪明在,他马上觉察到了社会风向。他在学业堂就博览群书,道家、儒家、法家、兵家、墨家、纵横家还有史书,什么书都看,而且只看精华。你让他背书,他反而背不下来。史书里把诸葛亮这种读书方法,叫“观其大略”。只看精华,不管细枝末节。诸葛亮在学业堂获得了难得的平静,可是没两年,他17岁的时候,叔叔诸葛玄死了。家里瞬间就断了经济来源,别说是上学了,吃饭都成问题。而且诸葛家的社会关系也全完了。网上经常有人说,诸葛亮这么厉害,就是因为有这俩姐姐,或者更准确地说:有俩豪族姐夫。这就太高看两位诸葛小姐姐的能量了。古代女性的地位本来就不高,没有了娘家依靠,还能有什么地位!而且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不在学业堂读书了,而是跑到襄阳城外20里的隆中种田去了。可见,俩姐夫没有出钱再继续供小舅子读书;刘表也没有给诸葛玄卖面子。诸葛亮一切还得靠自己。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17岁的诸葛亮,正式告别了学业堂,在隆中种田隐居。一呆就是十年,这十年里,除了种地,他还养性立志。首先最重要的,当然还是种地,毕竟要先把肚子吃饱,何况他还带这个弟弟诸葛均。生存之外,诸葛亮不忘自我修炼,关于养性,诸葛亮写过一篇《论诸子》,开头第一句就是“老子长于养性”。把“老子”和“养性”放在最开始,可见他对于道家养性的重视。道家主张清静无为,把“静”作为修身养性的基本原则。老子就曾说过,“致虚极,守静笃”。诸葛亮在这个基础上,又悟到了“宁静”的方法。他在《诫子书》里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宁静”是诸葛亮养性的方法,而养性的目的,是“明志”和“致远”,就是给自己树立一个目标,有一个奋斗的方向。
    诸葛亮的三大不幸,其中有两个,都和曹操打徐州有关,包括他现在窝在山里种田,也是拜曹操所赐。他自己亲历过战争的恐惧,也看到了军阀混战给人民的巨大创伤。这就很容易产生忧虑。由己及人,诸葛亮开始有了最初的目标。他认为:汉朝作为一个统一的国家,人人安居乐业。后来诸侯混战,天下大乱。只有让汉朝重新统一,国家安定,人民才能摆脱这种苦难,当然,这个观点是可以商榷的。曹操在徐州搞大屠杀,这是一个屠夫。诸葛亮认为: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样的人控制了国家,对民众来说不是好事。所以,要天下太平,就要兴汉;要兴汉,就要反曹。兴复汉室的目标,就是这么来的。
    在确立目标以后,诸葛亮又找了两个学习的榜样。一个是管仲,另一个是乐毅。这两个人,都生活在齐地,是他的山东老乡。管仲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乐毅辅佐燕昭王,带兵差点灭了齐国。诸葛亮偶像之一的管仲,而且这两个人的身世,跟诸葛亮也很像。他们都生活在天下大乱的春秋战国,都出身于没落的官宦家庭,都有一匡天下的宏大目标。管仲辅佐齐桓公,是他的好友推荐的;乐毅辅佐燕昭王,是燕王礼贤下士。诸葛亮出山,先是他的好友徐庶推荐的,后是刘备三顾茅庐。管仲是政治家、外交家,被齐桓公尊为“仲父”;乐毅是军事家。诸葛亮兼而有之,出将入相,被刘禅尊为“相父”。诸葛亮的人生进程,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在照着管仲和乐毅的剧本在走。诸葛亮在隆中的时候,自比管仲和乐毅,别人都觉得他是在吹牛,只有他的朋友崔州平和徐庶相信这话。那是因为,他们明白,诸葛亮的人生目标,是要成为管仲和乐毅那样的人,从而实现中兴汉室,也就是“平天下”的理想。(以上文段选编自“刘路掌阅app文章《跟诸葛亮学人生布局》)

    对比杨志,诸葛亮的人生也同样不顺,所处环境也同样不太平,但诸葛亮为什么能一步一步走向预设的人生成功的巅峰!我觉得刘路老师的这个分析已经非常清晰。

    和杨志一样,诸葛亮对人生定位得非常明确,更可贵的是诸葛亮对时局还有更深刻冷静的洞察,而且他不急功近利,虽然处境艰难,但诸葛亮懂得耐心等待!同时,他比杨志幸运的是,有一批同样有才华和不凡见识的同学,这也为他日后的出山奠定了良好的声望基础。有人引荐,而且都是高人,自然待遇不同!杨志在人脉这块就差多了,得一梁中书看中,还是被存心利用,没有半点信任可言,杨志要成功的几率也就大打折扣了!

    诸葛亮最大的优势,除了才华,还有静心!静观万物,静故了群动。诸葛亮的沉潜是在等待,等待一个恰当的时机!而他早已做好了准备!这比杨志的无头苍蝇一样的乱撞又明显高处好多境界了!同样是身处乱世,同样是破落的家族,同样有建功立业的志向,但他们的故事却有如此截然不同的结局,不能不让人叹息并反思!

    决定一个人最终成就的,除了外在环境,自身的过硬技术和才能,更主要的是性格心性吧!心里吃不了热豆腐,缺少了反观自省和审时度势,就像雄鹰害了近视眼,任是你怎么扑腾,最终也避免不了陨落的命运!虽然杨志也在山野之中拼出了一条路,但总归是让人唏嘘!虽然诸葛亮最终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了一个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剧英雄,但他终归是实现了早年的梦想,也算是死得其所了!

    人,终其一生,就是在讲一个故事,要做自己的英雄,要做独一无二的自己,如何书写这个故事,诸葛亮和杨志可以给我们诸多启示!放在当下,那就是先如何修炼自己,再如何寻找合伙人吧,为了共同的梦,去开创,过程之中,如何避免沦为别人的工具,这就需要你擦亮眼睛,不断自省,最重要的,人不是一座孤岛,为了预防中途迷失,也为了让自己走得更顺利,找一群尺码相同或相近的合伙人那就尤为重要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生,如何写一个好故事——我读《智取生辰纲》和《三顾茅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trek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