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6」
看到一段材料,慨叹不已:
“18世纪,俄国识字率是1%-2%,贵族识字率高达76%,名副其实的精英阶层,但国家却不让贵族参政。
沙皇政府规定,所有文职官员中,贵族占比不得超过30%。士子晋身无阶,报国无门,只能呆在家里写诗写小说。于是一批文豪横空出世:托尔斯泰、契诃夫、莱蒙托夫、陀思妥耶夫斯基、屠格涅夫、普希金……但凡你能叫得上名字的大文豪,多是出自这路。
比如叶卡捷琳娜就用了下秦始皇的路子,重用客卿,就是李斯这样的外国人。在叶卡捷琳娜统治期间,俄国有高达37%的公务员由外籍人士担任。
贵族们被排斥在政治权力之外,成了多余的人,当然就不甘心,一肚子怨气。契诃夫写《装在套子里的人》,果戈里写《钦差大臣》,往死了埋汰公务员,就这么来的。”
俄国的公务员队伍毫无损失,却意外收获了一批震古烁今的文豪。这账算起来,真是大发横财。
其实这个戏码历史上一直有,古代能识字的人不多,出路更是没得选,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呗,一眼望去就仕途这一条康庄大道。
知识分子要脸,给自己加了点冠冕堂皇的天命戏码:饱读诗书,是为护黎明百姓救天下苍生保千古社稷啊。这一来,自己把自己激昂到不行,个个高呼着为生民立命、为天地立心、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恨不能殚精竭虑死而后已。所以若非仕途无门或官场失意,谁会愿意成天发骚去舞文弄墨啊。
而正是这批失意的文人,被历史赋予了更伟大的使命:即为人类在苦难肉身与苍茫现实之外,辟出一个令文明得以升华的精神家园。
官家无损——文人未必当得了好官——这话都说轻了,而文明幸甚。
(引号内材料来自顾衡老师以英国历史学家多米尼克·利芬的著作《走向火焰:帝国、战争与沙皇俄国的终结》一书做的解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