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学习很多的框架,我个人觉得学习框架的目的主要两点:
- 理解框架的原理,在实际开发中,才会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 学习框架的设计思想和技术亮点。我觉得这才是学习框架的最终目的,只有学到了东西,才算是对自己有提升。
今天,我写这篇文章主要是为了介绍我的第一个框架--Blade
。Blade
其实不是非常厉害的框架,就是基于APT技术开发的依赖注入框架,简称DI框架。
1. 概述
其实,熟悉Java开发的同学应该都知道,Google有一个非常著名的依赖注入框架--Dagger
,那我为什么还要自己开发一个依赖注入的框架呢?俗话说,重复造轮子是对轮子最大的不尊重。
当然我也不是吃饱了撑的没事干(其实仔细想一想,还是有那么一点),这里面是有一定的原因。最近,楼主做自己的毕业设计,想在自己的毕业设计中加上依赖注入的框架,使得写的代码更加简洁。介于这个原因,我去学习了Google爸爸的Dagger
框架。在学习过程中,我发现Dagger
的一个设计,就是它提供对象都是通过方法来实现的,这个与我的想法有点相悖(有可能还有其他方式可以实现,但是我不知道)。由于这个原因,我就狠下心,打算自己来写一个,自己想要什么都可以自己来实现,然后入坑了。。。
在这框架开发过程中,我借鉴了Dagger
的部分思想。其实,我们可以从框架命名可以看出来,Dagger
的中文意思是匕首
,而Blade
是剑的意思,看上去也是非常相似,以表示我对Dagger
的尊重。
接下来,我将简单介绍一下Blade
(其实就是将github的ReadMe拷贝过来)。
2. gradle 导入方式
(1). 项目的build.gradle
allprojects {
repositories {
// ······
maven { url 'https://jitpack.io' }
}
}
(2). app的build.gradle
dependencies {
// ······
implementation 'com.github.BeauteousJade.blade:inject:latest version'
annotationProcessor 'com.github.BeauteousJade.blade:processor:latest version'
}
3. 基本结构
在整个DI框架,有两个注解,分别是Inject
, Provides
,先来解释这三个注解所表示的意思。
注解 | 含义 | 使用范围 |
---|---|---|
Inject | 如果一个变量需要注入,那么该变量会被标记Inject ,表示注入的目标 |
比如上面的B类对象,必须标记Inject 。该注解默认带一个String参数(可以不填), 表示以此String字符串为id从注入源取得注入对象;不填表示默认以该对象的ClassName 为id。因此,在同一个Module下,不能同时有两个相同类型的变量的Inject 注解不填id。 |
Provides | 如果一个变量需要被注入,该变量会标记Provides 注解。需要被注入的变量必须放在一个Context(Object类型,也就是任意类型)里面;反之,如果一个类里面有一个变量标记了Provides 注解,表示该类可以作为一个Context |
Provides 默认带一个String参数,表示注入的id,跟Inject 的参数相对应。 |
如果使用注解成功的标记我们想要被注入和注入的变量,我们可以在通过调用Blade
的inject(Object target, Object source)
方法进行注入操作的最后一步,也只有经过这一步,想要注入的变量才会成功赋值。如下是Blade
的代码:
public class Blade {
public static void inject(Object target, Object source) {
inject(target, source, null);
}
private static void inject(Object target, Map<String, ?> extraMap) {
inject(target, new EmptyProviderImpl(), extraMap);
}
public static void inject(Object target, Object source, Map<String, ?> extraMap) {
try {
Object targetObject = Class.forName(target.getClass().getName() + "_Inject").newInstance();
Provider sourceObject = (Provider) Class.forName(source.getClass().getName() + "ProviderImpl")
.getConstructor(source.getClass(), Map.class)
.newInstance(source, extraMap);
targetObject.getClass()
.getMethod("inject", target.getClass(), Provider.class)
.invoke(targetObject, target, sourceObject);
} catch (ClassNotFound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catch (IllegalAccess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catch (Instantiation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catch (NoSuchMethod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catch (InvocationTarget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
}
这也是本框架唯一通过反射方式来实现的地方。
在编译器时期,APT会扫面每个被Module
标记的类,然后对应着会生成一个Java类,上面代码的作用就是调用生成的Java类的inject
方法进行赋值。下面是一个Demo代码:
public class MainActivity_Inject {
public void inject(MainActivity target, Provider source) {
target.strings = (java.lang.String[])(source.find("strings"));
target.demoDemoString = (java.lang.String)(source.find("demoDemoString"));
target.pby = (java.lang.String)(source.find("pby"));
target.string1 = (java.lang.String)(source.find("demo3String"));
target.strings1 = (java.lang.String[])(source.find("java.lang.String[]"));
target.code = (int)(source.find("int"));
}
}
4. 基本使用
首先我们有一个类的有一些变量注入,比如MainActivity
public class MainActivity extends AppCompatActivity {
@Inject
String string;
@Inject
int a;
@Override
protected void onCreate(Bundle savedInstanceState) {
super.onCreate(savedInstanceState);
setContentView(R.layout.activity_main);
Blade.inject(this, new Context());
}
// ······
}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
- 注入的变量需要标记
Inject
然后我们定义一个Context对象:
public class MainActivity extends AppCompatActivity {
// ······
public static class Context {
@Provides
String string = "string";
@Provides
int a = 1;
}
}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
- 作为数据源的变量需要标记
Provides
最后在调用Blade
的inject
方法。
Blade.inject(this, new Context());
整个注入过程就完成了。
5. github地址
github:blade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