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世界充满太多的迷幻,引发世人无尽的畅想。在靖节先生笔端流淌出来的文字,勾勒出一个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世界。不过,陶先生用文字描绘的世界与现实世界是严重对立的。这种乌托邦世界的畅想,不仅是作者本人,也成为后世很多人在纷繁迷乱的世界游走身心疲惫时,用以安防自己灵魂的“精神皈依处”。名缰利锁成为奔跑者禁锢身心的工具,不论是公众性的生命存在,还是个体性的生命存在,在世风俗雨的剥蚀中,因为长时间的负重前行,都有了一种难以承受生命之重的哀叹。“人生充满劳绩,仍需诗意地生活”,前人的谆谆告诫让尚未失去知觉者无形中有了走出去的冲动。当然,这里的冲动不是为“天下熙熙,皆为利往;天下攘攘,皆为利来”所加持,而是渴望在现世世界中寻求一个远离喧嚣的“桃源世界”。即使不能“长相厮守”,能够寻得片刻的宁静也是一种灵魂的解放。
世界那么大,可以安放自己灵魂的精神殿堂很多,而坐落在安徽省长江以南的宣城市广德县境内的太极洞就是一个很好的去处。尽管这里游人如织,喧嚣不断,但是当在溶洞中缓步慢行,置身在鬼斧神工的大自然伟力作用下天然形成的各种奇观中,真的有一种如入人间仙境之感。太极洞有"东南第一洞"的美誉,国家AAAA级风景区,明代大文学家冯梦龙把太极洞誉为"天下四绝"之一,是中国最有名的道教道场之一。太极洞古名颇多,如太极真境、广德埋藏、长乐洞等。太极洞为石灰岩溶洞,长5.4公里,由上洞、下洞、水洞、旱洞组成,洞中有洞,洞洞相通,构成一个险峻壮观、神奇绚丽的大洞天。洞中天然形成的景观很多,其中最著名的为"十大景观":太上老君、滴水穿石、槐荫古树、仙舟覆挂、双塔凌霄、金龙盘柱、洞中黄山、万象揽胜、太极壁画、壶天极目。这些景观大都以"物象"命名,通过名字即可知其形。太极洞的水洞也是一奇,水面开阔,可容小舟倘徉其间,任意东西。如乘小舟游水洞,只见洞壁上的奇石,在五色光的照耀下,灿若群星,使人恍若置身银河之感。水洞中最著名景观有"擎天玉柱"、"蝙蝠神蚕"、"悬关隘口"等,它们有的以"单象"命名,有的以"群象"命名,通过它们的名字都可知其形。
与王安石笔下的褒禅山洞不同,从现有对外开放可供观赏的景观看,太极洞没有前洞与后洞之别。所以游览时也就没有了“险以远,而至者少”的尴尬。不过因洞内自然形成的特殊洞貌,观景时水陆两种景观行走的路径就不同。游览旱洞需走回头路,水洞则是单程的“有去无回”。尽管两种景观行程不到六公里,但从洞中形成的各种景观看,不仅有古老神话的演绎,也有现实生活的写实;不但有自然景观栩栩如生的再现,也有人文景观惟妙惟肖的摹状。在这种现实与理想双向叠加中,俨然形成一个人类社会漫长发展历史的缩影。寄托人类美好希望的风物,刻录人类战天斗地的印记,砥砺世人奋勇前行的标识,把这些按照一定的密码编织在一起,就有了一幅意涵丰赡,情味馥郁的世情图绘。虽没有清明上河图那样精致,但大自然杰作的书写更带有一种贴近生活,逼近人生的况味。“太上老君”图,高悬于洞顶,慈眉善目的轮廓,普度众生的大爱,护佑苍生的慈悲,一个神话中的老者,因为普罗大众美好心理期许的寄托而具有了血肉之感,仁慈之味;“滴水穿石”图,长年累月泉水的滴落,硬生生在一座山石上“凿”出一个大大的水臼。相较于铁杵磨成针,滴水穿石更生动地诠释了“不经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的真意;“莲花宝座”图,虽然有了些许人工的雕痕,但一根博玉柱矗立于宝座中间,这种天然组成经过人为地附加而具有了独特的意蕴;“灵芝图”,水的融化与浸润,化学作用的施与加上自然力的作用,浑然天成的杰作与食用灵芝的外形毫无二致......一幅幅天然极品,有的不论从外在的轮廓,还是局部的构图都已炉火纯青,即使再杰出的能工巧匠也无法抵达那样的高度。因按照天然走势而呈现,自然就有了夷以阔、凹以窄、高而宽、低而狭的洞貌变化,曲径通幽的起伏变化与各种灯光相映衬,置身其间,不觉有一种如临仙境之感。
欣赏完旱洞的景观,沿原路返回,乘船游览水洞。8分钟的坐船观赏,恰似在金华的双龙洞中荡船而行。虽然不是深不可测,当船桨拍打船舷,船篙击水在洞中形成的回声,真有苏子在《石钟山记》中所描绘的声音之状。当然,给人印象最深的当属山洞的状貌。船行其间,因水面的宽窄、山洞的阔狭高低而让人有了不一样的体验。“初极狭,才通人”,是陶渊明笔下由现实世界进入乌托邦世界的分界线的描写。而在水洞中行船时切身地体验了渔人的感觉。扁舟轻摇,徐徐而行;泉水叮咚,恰似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清脆;洞壁一个个灵动的造型,在五色光的映照下更有了逼真的动感。毕竟是水道,限制了人的双脚,也就无法近距离地触碰和观赏更多的景致。虽然有了些许的遗憾,但身临其境的感受,还是有一种心旷神怡的体验。
舍船上岸,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也没有“土地平旷,屋舍俨然”之景,更没有“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祥和,呈现在面前的仍然是充满奇幻的旱洞。只不过与前面的平缓地势不同,这段旱洞则是在高低起伏的变化中向半山腰的攀爬。尽管同属于旱洞,但与前面的景观有了迥然的变化,这也充分地验证了“世间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的哲学定律。洞高处,让人产生空灵悠远之感;洞低处,使人顿生压抑逼仄之味;洞宽处,多人并行而不拥挤;洞窄处,一人尚需侧身前行。而这种空间不断的转换中,两边的景致也在时时变化。不论是个体的存在,还是整体的布局,经过大自然魔力的作用,可谓是尽态极妍。
万物有性,不论是无声的,还是有声的,各自都以自己的方式展演着生命的姿态。太极洞以其独特的魅力向世人诠释了自然力量的伟大和大自然的魔力;万物有灵,因存在的方式不同,它们与世界和宇宙交流的方式不同,给外界带来的感官体验就不同。山泉水的阴柔与山石的阳刚相契合,阴阳互补相生,也就有了别有洞天的旷世画作,人无可及,无可复制。太极洞之美,美在浑然天成;太极洞之奇,奇在鬼斧神工。褪去凡尘的杂芜,清空内心所有而投身其间,自会产生自失之感。当然,这种感觉不是迷失,而是逃离喧嚣尘世的一种人生原生态的回归。(安徽省皖西经济技术学校 陈士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