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大意
是我当时听到佛说的。那个时候,佛在舍卫城祗树给孤独园,(那时)有一千二百五十个佛弟子。这时,吃饭的时候到了,佛(世尊是佛的另一个称号)穿好衣服,端了吃饭的钵,到舍卫国的首都大城去化缘。来到了城中,一家挨着一家的去化缘。之后,回到住处开始吃饭。饭吃完了,把衣服及饭碗收拾起来,洗完脚,铺好座垫开始打坐。
感悟
《金刚经》第一品,说的是佛与众弟子的日常生活,即如何化缘、吃饭、打坐,也就是我们俗话说的过日子的日常点滴。经文叙述的非常简短,但给人的感觉却是十分宁静、祥和与庄严。《金刚经》是一部经典中的经典,为什么却要用佛与众弟子最日常的生活作为开篇?它想要传递给芸芸众生的是什么?下面,简要谈谈我细读《金刚经》第一品后的两点感悟。
一是以身说法,身体力行。从《金刚经》第一品的经文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佛有一千二百五十人的大比丘团队追随着他,不管是从出家前佛享有的尊贵地位来说,还是悟道后教众对佛所弘扬佛法的崇拜而言,佛比任何一位世俗中的王者拥有更加至高无上的荣誉和接受顶礼膜拜的资格,他完全可以得到世俗中一些领导人所拥有的特权,出入前呼后拥,衣食住行方面,可以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只需“君子动口不动手”,但是我们从《金刚经》的经文中看到的却并非如此。虽然佛的弟子众多,但他却和普通修行的比丘一样,到了该去化缘的时候外出化缘,到了该去吃饭的时候回去吃饭,吃完饭后自己亲自动手去洗化缘的钵,然后打水洗脚,然后打坐。
看起来这似乎是很简单的一件事,但却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知易行难,是人类的通病。坐而论道易,事必躬亲难。尤其是处于佛这样尊崇地位的人来说,事事亲力亲为,实在难得。单从佛以身践行,心口如一来看,就非常人所能做到的。
佛以身说法,身体力行,我觉得给了我们普通人两点启示:一是身教胜于言教。不管是在家庭中,家长教育孩子,还是在工作岗位上,领导教育员工,以身作则,以上率下比任何语言都更有说服力。二是给我们提供了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识别“两面人”的方法。“两面人”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说一套、做一套,台上一套、台下一套,人前一套,背后一套”,喜欢表演作秀的伪君子。以后我们去评判一个人时,不是要听他说了什么,而是要看他做了什么,只说不做,言行不一,绝非君子所为,我们要敬而远之。
二是保持一颗平常心,活在当下。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到了该吃饭的时候,一千二百五十个人却没有储备好的饭吃,而是要到城中挨家挨户地去化缘,但他们却从容、淡定,并没有流露出一丝一毫忧愁、焦虑的情绪。这是非常难得的,也只有修行佛法到一定境界的人才能做到吧。
现代人之所以感觉压力山大,生活处处不开心,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缺少一颗平常心,这山望着那山高,患得患失,抱怨焦虑,瞻前顾后,左右为难。其实,过去了的事情已无可更改,未来的事情亦不可控制,我们只有保持一颗平常心,看得开、放得下、忘得掉,活在当下,把握好现在,认认真真地去做好每一件小事,不让当下的过失再成为未来的遗憾才是最重要的。
由此可见,平常心既是一种心态,更是一种境界。对于平常心的阐释,我觉得有幅对联解读得非常到位,“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天外云卷云舒”。平凡如我们,虽然一时之间未免能够拥有“宠辱不惊”、“去留无意”的平常心,但要做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大千世界,包罗万象。《金刚经》一开篇便呈现给了我们一个宁静安详、平凡神圣的场景,使我们了解到佛法并没有如某些人宣扬的那样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有句俗话说得好,“佛度有缘人。”朋友,如果你有兴趣,想探究佛法的奥妙,那就一起听佛说法吧。
初于2020.2.22 22:00
定于2020.2.25 21:00
NO:2020-015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