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年7月2日
地址:昆明 大溪地
主讲人:郑捷、廖欣菊、李瑛、张秀英这一季的电影无疑是闪闪发光,大家都是有备而来的,无论从人员的协作性,还是对于电影充分的准备上,还是细腻的解读上都让人拍案叫绝,真心的棒。学习中充满了那么多的探索与思考,于是,学习是意见很酷的事,灯塔组的小伙伴们全力开火,郑捷有趣的开场,大家希望有一个天才的孩子吗?于是这一仗漂亮的拉开了帷幕:
首先上场:廖欣菊 廖欣菊上场以图文并茂,视频的方式非常细腻的讲解电影的故事,电影情节很有序,思路很清晰,ppt很丰富。
Mary从小和舅舅Frank生活在一起,就在Mary7岁那年,舅舅发现自己的外甥女已经在用犀利的言语和成熟地口气对自己说话了,她自学着高等数学并预测着世界经济的走向,而自己已经完全教不了她的时候,舅舅Frank意识到,玛丽已经不再像一个小孩子了,决定把她送到学校和小伙伴们在一起。
在学校从Mary:狂妄,无理,放学后,舅舅不得不好好地给Mary上了一课。
后来外婆得知了Mary的数学天才,于是她决计要带走Mary并全力把她培养成一个数学家。 Evelyn:顽固,冷酷,专横
于是打响了抚养权: 第一场官司:夺取探视权,带她去自己教书的学校,在外婆家她看到了妈妈黛安生前的照片
第二场官司:夺取监护权,从请出了Mary的亲身父亲,Mary得知后痛苦不已。 Frank带Mary去医院,看出生,获得的喜悦,不是被抛弃的,获得爱与温暖。
第三场官司:夺取监护权,她提出儿子故意不给Mary提供优良的成长条件是因为嫉妒姐姐的出色、仇恨母亲的偏心。
最后庭外和解:律师提出最好的方式----主动选择一个有利于自己和Mary的寄养家庭去抚养。
最后Frank用生前戴安的方程式与Evelyn交换,换回Mary的抚养权 接回玛丽:这么聪明,体贴。
Mary既没有浪费自己的天分,到了橡树天才学校去学习,同时仍然由舅舅抚养她。在舅舅接她放学回家的路上,Mary说着可爱的话、快乐地和小伙伴玩耍,这个小天才不知不觉中已长成了一个心中满满是爱的少女! 真的好棒,让在场没有看过电影的小伙伴都跟随着看了一场完整的影片,可见这表达能力真的很棒,结构非常清晰。
李瑛
听她专业的讲述这电影中打官司情节,一听这来头不得了,好专业,做了很多普及性的讲解,真的眼前一亮,从法律的角度,中国与美国抚养权的区别,以及电影的常规性叙事手法。
接下来的李佩珊与张秀英,拉开场面的讲解客体关系中的维度,无可挑剔,太细腻了,全文展现:
张秀英
Marry玛丽身上的特质:
1.禀赋
2.思维型倾向
3.依恋
4.真实感
5.独处的能力 6.理想化和现实
分别解说:
(一)禀赋—数学天才
(二)思维型倾向
@不要让孩子过早接触符号化的东西,比如语文和数字,这让孩子失去接触艺术的机会, 导致孩子丧失情感的活力,被高结果性和高功能性的目标导向困住。
@由于理智思考的动机,或反思思维的统领倾向而导致的冷漠,与同龄人不能相处的孤独感(需要情感对于思维型的调和,增加思维型的人的世界里的丰富性。)
@容易沉迷兴趣而忽视外界
(二)依恋 依恋对象的背叛,带来异常愤怒
(三)玛丽心智化过程中真我、自我
@真实感依附于真我与主观性客体关系的必然结果。
@任何客体的形象都是我们主观感受在内心中的投影,任何的客体形象都是主观性客体, 真实感受到真我水平主观感受的影响。
@真我具有创造力,真我觉得自己是真的,自发的,可以感受到真实和真诚,特质包括 对现实和环境认知能力较高,并能与之安然相处,思想、行为都比较自然、率真、较 独立自主,喜欢独处,不介意展现孩童的一面,能够玩耍、享受有趣的事物。
@自我中的个人价值认同:自我功能发展,自我确认是价值感的根基。
(四) 独处的能力
@身心处于放松的状态,不必处于整合的状态,建立在足够好的母亲的照顾之上, 是情绪发展成熟最重要的指标之一,独处的能力要看一个好的客体是否存在于 个体的精神现实中。
@独处的能力核心,自我——关联婴儿在母亲陪伴下独处的心智(获得一种养育者不在 场的在场感)是移情的基础,能力,可以与他人有良好的情感链接。 @独处,自体和客体的分化是完整的。
@独处不是远离他人的独处,而是有自己的空间,也有小伙伴的群体。
(五) 理想化和现实
@人若无法理想化是绝不可能面对现实的
@现实根本上是定位的问题,(自我定位和社会定位) 没有畏惧感、没有灯塔和榜样,如何建构你的意义呢?信念的建构,意义的建构。(孩子的自我定位——玛丽“以后这里会挂上我的照片”——自我确认
(六)后现代孩子
@现代社会是强调结构的完整性和精细,后现代则是更高的个体化水平、自我体验更 充分的发挥。
@后现代资源丰富,不需要通过结构的完整来维系安全感,他可选择的资源特别多 @后现代还有一个特征是没有权威了
@后现代化的孩子会有些冷漠,太个性化,情感链接可能被削弱了
李佩珊:
Evelyn与Diane的关系: 在Evelyn的眼里,Diane不是一个主体,甚至都不算是一个客体,而是她的自体客体,是她的一部分。一方面她认为Diane软弱,考虑问题不周全,另外一方面她架空了Diane的自体,扼杀了自体的发展。看到的从来不是鲜活的女儿,而只是一个有着数学天赋,可以帮他实现抱负的机器,她需要的不是将自己提供给女儿使用,而是去使用女儿。 让我们家修建草坪的男孩儿用性征服她
抑制性客体:母亲不能移情性地与儿童接触,她们的反应大多建立在自己的内在幻想、自恋需要和神经症性冲突的基础上。母亲将利用孩子来维系她自身的某种东西。一个抑制性客体的孩子,有一个永远也无法完成的任务,他们的任务首先就是应付母亲的心情。如果他们成功地完成了当前的任务,他们也仅仅是成功地创造了一种气氛,在其中他们可以开始自己的生活。 完全没有共情能力,即使早恋,也仍然没有看到Diane情感的需要,而是完全定位在性上。 在客体使用中,破坏遭遇了报复
兴奋性客体:持续的,稳定的,有情感响应能力的客体。
够好的母亲(抱持性环境):够好的母亲充分提供婴儿所需要的一切,她不仅认识到婴儿的本能需要,而且了解他的创造性,尊重他的边界,依据儿童需要的变化进行适应和改变。
后现代的父性:温情、智慧 和善而坚定的养育原则 尊重孩子:把孩子当做一个主体来与之对话,在智商和天赋之外,把孩子当做一个活生生的人,鲜活的人来对待。
内疚和补偿这个黑洞一直存在于Marry的教育中,一开始的Frank有坚持也有挣扎有不确定感,他不确定他坚持的方式是否是对的,是否会毁了Marry。他希望Marry不要向Diane一样再次死在“天赋”下,甚至希望她就像一个正常的小孩一样生活就可以了。所以他在Marry的教育中,对天赋是有回避的。这种回避正导致了他们在抚养权争夺官司中的妥协。但正是这样的分离,最终让Frank和母亲摊牌夺回了Marry的抚养权。 攻击性与客体使用 整合-人格化-现实化 只有体验到了被恨才相信被爱 Frank到寄养家庭把Marry接出来的那一幕 童冒着攻击性的危险,体验到了客体的幸存,也体验到了自己全能感的局限,破坏性是一种成就,还意味着对矛盾情感的容忍,承受攻击和破坏的客体要有弹性而不是相斥性,能够承受攻击又不报复。
所以这一幕结束以后,我们看到了一个经历了整合-人格化-现实化的Marry。
养育是一场修行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 任何好的教育,都是先使我们成为自己 保持性环境 足够好的母亲 虚假自体与真实自体 攻击性与客体使用
过渡客体 整合-人格化-现实化的儿童成熟过程 游戏理论 举例自己生活中孩子不去上学,威胁与恐吓 lMarry身上的真实自体在一个抱持性的环境中得到了发展。因此,至关重要的不是剥夺,而是母亲对婴儿的需要作出的反映的特性,是母亲对因而体验的“个性化”特征的响应。
Diane和Marry都有着数学天赋,但是Marry的数学天赋在影片中是以一种自发示意的状态来呈现的,因此我们在天赋后面也看到他的理想,信心和为止付出的努力。
两代天才少女的不同结局
太全面了,细腻每一个电影的缝隙都是满的,温妮科特下的《天才少女》,佩珊拉开了场面来讲太给力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