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了《团契生活》,后天就是元旦,统计了一下今年读书24本。考虑到还一次通过六门注会,如果算上教辅的话还是有一周一本。
我发现我写上一篇读书笔记为什么感到不对劲,朋霍费尔写书的顺序是《团契生活》《做门徒的代价》《狱中书简》,出版社上标注的其一其二其三的顺序上却完全颠倒。朋霍费尔的开悟过程循序渐进,这三本书正好记录下这个过程。读起来也是后面写的比前面写的让人动容,而且后面的书有些地方是对前面思想的更新。朋霍费尔在《狱中书简》提出“上帝死了”,而《团契生活》还在讲具体的修行。整个过程是一个有上帝到无上帝的过程。硬要用武侠小说来做比喻的话,我们普通人是“手中有剑,心中无剑”——只会鹦鹉学舌,但是不知其义。《团契生活》是“手中有剑,心中有剑”——开始强调属灵的修行。《做门徒的代价》是“手中无剑,心中有剑”——已经不拘泥于世俗教义。而《狱中书简》则是“手中无剑,心中无剑”——强调“此世性”,强调首先是一个完全的人,其次才是基督徒(见性成佛),已经进入化境。
昨天看《做门徒的代价》的豆瓣书评有人说朋霍费尔的信仰可嘉,但是学说不怎么样。这就属于买椟还珠了,朋霍费尔的神说绝不是象牙塔内的高雅玩物。朋霍费尔的学说是入世学,一直在叫你践行。他的文字是一种召唤,而不是道理。就像禅宗和尚说的,你拿石头扔狗,狗会追石头,你拿石头扔狮子,狮子会咬人。文字只是那块石头,钻研文字毫无意义。要是遇上禅宗和尚都不会说这么多话,直接在你头上敲一个毛栗子大喝一声,然后让你自己悟。把文字读通并不难,难得是践行,学禅首先要破除的就是文字障。所以朋霍费尔说人和人是无法沟通的,只有通过基督才能沟通。
其实我也不能算完全懂朋霍费尔想要传达的那种状态,只是知道有这种状态,甚至或许有一刻体验过这种状态。这种知道是从禅宗学说借鉴过来的,当你达到禅的状态时,就能体验世间万物的美好。就像迦叶看着鲜花会发自内心的微笑,而这种微笑并不是为了要给什么人看。就像临刑前和朋霍费尔关在一起的那位外交官的记录,朋霍费尔无时无刻仅仅是因为活着而感谢上帝,这种感谢体现在生活中任何细微的小事中(哪怕在饥寒交迫的监狱中)。道理说起来很简单,就是时时刻刻保持慈悲心。南派禅宗认为这种状态是没法教的,只能在机缘下由内顿悟。不过南顿北渐,北派禅宗认为这种状态是可以训练的,“时时勤拂拭,莫使染尘埃”。
朋霍费尔达成这种状态,自然有根性(或者说悟性)的因素在,不过应该与他早期一步一步的修行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修行在《团契生活》这本书中可见一斑。我概括下来,就是属灵的修行。
就像和尚都呆在庙里一样,基督的门徒也呆在修道院中集体修行,这种修行叫做团契生活。这种团契生活是属灵的,第一步就要和理想分离开来。“首先,基督徒的友谊并非一种理想,而是一种神圣的现实。第二,基督徒的兄弟关系是一种属灵现实,而非一种心理现实。”很多人带着理想进入团契,对团契有一种先入为主的看法。这种理想是“团契应当怎样”的幻梦,而不是“团契是怎样”。带着理想做事的人多多少少会把现实和幻想割裂。举个例子,很多人说要减肥,这种减肥往往是带着一种理想,而不是因为减肥本身。带着理想减肥往往会陷入自己谴责的误区,这种心理压力反而让人无法坚持,归根基地功利性太重。而我去年减肥45斤时,并没有什么一定要减多少斤获得好身材赢得在别人眼中的光环的想法。我想的就是,六点钟以后吃东西是不对的,喝糖水是不对的,体重自然就下来。并不是“应该怎么样”,而是“就是这样的啊”。
许多人带着理想进入进入团契,这样的人多了之后团契就会崩塌。爱他自己关于团契的幻梦胜过爱基督徒团契自身的人,会成为后者的破坏者,即便他本人的意图也许非常坦率、真诚以及具有牺牲精神。 因为这种理想属于一种自我感动,我个人的经验认为自我感动非常可怕。因为当理想得不到现实的反馈时,自我感动的人就开始谴责,先是谴责兄弟、然后谴责上帝、最后谴责自我。人类的爱本质是欲望,无论他有多么崇高的理想。这种爱需要从建立的联系中得到反馈,容易由爱生恨。圣灵的爱则是一种纯粹的服侍上帝,其中并没有“我”参与。
另一些人追求团契,是因为他们害怕孤独。因为他们无法忍受孤独,所以被迫寻求他人的陪伴。大多数传教士正是利用人的孤独而拉他们入教,这种做法不止基督教,很多邪教也是这样。然而人和人本来就无法沟通,所以是上帝令你孤独。你的孤独是上帝给予的,服侍上帝就意味着孤独,在团契中也是一样。而上帝又把你带到团契中,通过基督你又是不孤独的,因为大家都在服侍上帝。前者的孤独是属人的,后者的不孤独是属灵的。
在孤独中,属灵的修行可以做两种事。一种是静默,一种是沉思。静默也不是文义的概念,并不是一言不发。静默是一种对上帝之言的等待,是一种属灵的独处(虽然你身边熙熙攘攘,但是属灵上你可能也在独处)。朋霍费尔更强调沉思,这种沉思体现在阅读中,在祷告中。沉思是对上帝的服侍,每日要专门拿出最好的一段时间做。所以朋霍费尔在监狱中也无时无刻的阅读,他的书信里几乎一直让家里给他带某某书来。朋霍费尔对于圣经的态度也类似于我国的“半本论语治天下”。《做门徒的代价》就是把《圣经》给剖开来读的结果,他在圣经上花的功夫之深可见一斑。
说句题外话,以前我也觉得摆脱孤独的方法就是腻在一起,现在觉得只要和别人一起打卡阅读就非常好。
最后我想说的,是门徒的交流。门徒的交流一样是属灵的交流。就拿忏悔来说,忏悔对忏悔者的意义先是内心壁垒的突破,然后经历屈辱、当众死亡,然后与过去的决裂,不再自我欺骗。而对忏悔对象的意义甚至比忏悔者还要重要。被忏悔者绝不能用生活经验,而是应该用十字架经验(属灵)来倾听忏悔。前者是精神病医生,后者是团契中的兄弟。在忏悔中有两种危险,一种是倾听者不够谦卑,陷入例行公事;另一种是忏悔者的伪善。
属灵的交流最重要的一点,我认为就是谦卑。团契中的忏悔,归根结底需要双方的谦卑。忏悔者要认识到自己是罪人,向上帝认罪。而被忏悔者也要认识到自己是罪人,代替上帝倾听认罪。在朋霍费尔的思想中,甚至教会的领导者需要是整个团契中最谦卑的人,才能够认识到“我的罪是最坏的”。谦卑意味着向他人服务,只有最谦卑的人才能最好的服务团队中所有的人。基督为我们而存在,而我们为他人而存在。
同样,宣讲也是一种谦卑的服侍,一种义务。增加人们对发言之恐惧的,是对他者的恐惧。如果你把他者当成具有人类尊严的话,宣讲是困难的。而如果把他者当成一个和自己一样的罪人,宣讲就容易的多。不过这种宣讲不代表着论断他人(judge),因为只有上帝才可以论断他人。
好吧,关于属灵的修行就谈谈以上三点。《团契生活》是一部朋霍费尔早期的书,属灵的修行也不止写了这些,我只是截取三点。之所以读的不痛快可能因为阅读顺序问题,有的地方道理越来越回去了。在写朋霍费尔的读书笔记时,我自己就好比一个盲人,结果还想告诉其他盲人是怎么回事,这件事着实尴尬。不过一切本来就是缘分,读这套书也算是我和主的缘分。
下一本书可能看《违背我们的意愿》,读这本书纯粹是因为之前那位在美国陷入强奸丑闻的大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