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了朋霍费尔的《做门徒的代价》,准备在元旦前把《团契生活》也读完。之后可能读《违背我们的意愿》,由一位女权斗士所作。不过话题敏感,但愿发了读书笔记不要把我当变态。
《做门徒的代价》这本书写的是朋霍费尔心中的基督教义。对比传统的世俗性解释,是一种新解。大概类似于王阳明重新阐述儒家思想,禅宗另开佛家学说。我对于佛家学说和儒家学说其实也是门外汉,一直是自己阅读来理解的野路子。不过毕竟朋霍费尔在前言里说了,教义对于劳苦大众而言,不应该是一种奢侈品。教义不是精英文化,应该着眼于日常生活。“人们未必敌视基督,他们是抱着热情来聆听,听不懂难道是他们的过错吗?”
所以作为一个初次接触教义的野路子,我谈一下自己的看法。上篇文章讲到人类的终极问题是统一的,在我国一直有三教合一的说法。读了朋霍费尔的理论,我觉得和三教也有一致的地方。甚至很多佛教上没有读通的地方,需要朋霍费尔的理论来反哺,比如“空”和“无”是什么。不得不佩服德国人严谨的思维模式,我觉得类似“空”和“无”没读通不怪我,中文本来就模糊,况且是古文。
整本书阐述的,其实是如何跟随基督走“窄门”,也就是在现代世界中我们如何过基督徒的生活。分为四个部分,其实只要读明白第一部分就可以了,之后都是对第一部分的具体解释。对此我只想说其中三点。
首先说一下“恩典”。基督给世人带来恩典。那么,什么是恩典?世俗性的教义里,恩典代表着赦免。朋霍费尔认为这是廉价的恩典,牧师们会对人说:“你当然有罪,但是现在一切已被赦免,因此你可以一如既往的享受赦免的安慰了。”这毫无意义,这种恩典之所以是廉价的,因为你的付出仅仅是每个礼拜天去教堂礼拜两小时。我小时候并不理解拜菩萨的意思,那些行恶事的人很多也是烧香最勤的人。寺庙的春节头香大多是要动用官僚特权才能得到的,这已经是一种权力寻租。时常会觉得佛祖怎么会保佑这种人。教义世俗化的后果会让人觉得“我喜欢到哪里去就到哪里去,喜欢犯罪就犯罪,靠恩典赦免我的罪,因为毕竟在原则上世界已经被恩典称义了。”
与之对应的,是昂贵的恩典。昂贵的恩典是使罪人得到称义。我的理解是,两者的区别是向外还是向内。廉价的恩典由外部宣称你被赦免,而昂贵的恩典是从心底像基督一样行事,承担真正门徒的义务。当门徒背负起十字架之后,门徒和基督化为一体,门徒就是基督的手。昂贵的恩典是以牺牲自己生命为代价,而且每天都必须付出同样的代价。这是一种觉悟。并不是说真的去跳楼什么的,只是如果基督召唤,你可以随时献出自己的生命。这也就是朋霍费尔在可以越狱的情况下选择慷慨赴死的原因。当然门徒的代价并不只是生命这么简单,生命只是一个比喻,本质上是放弃一切俗世间的依恋和束缚。这种类似于佛教的出家,但又不是形式上的出家。比如耶稣让人放弃财产,并不是要真的放弃财产,而是对财产保持着一种超然的态度。或者说,随时可以为基督放弃财产。
作为门徒需要完全的信仰,完全的顺从。顺从即是信仰,在基督呼唤我们时真正的顺从他。昂贵的恩典是一种试炼。正如耶稣先展示了背负十字架的苦,然后问门徒们是不是要跟上来。接受恩典意味着受苦和被弃绝,因为耶稣本人在人世间也是如此。这是上帝给与耶稣的。任何阻挠耶稣受苦和被弃绝都是邪恶行为,哪怕门徒阻挠也是如此。作为门徒,唯一做法就是和耶稣一起背负十字架,分担主的苦难。廉价的恩典对于门徒是多余的事。对于门徒来说,恩典并不是被背负十字架的主赦罪,而是像主一样背负十字架为世人赎罪。
其次是“基督的窄门”。《马太福音》其实类似于是一种《论语》的东西,记载的是耶稣的语录(比如兄弟眼中的刺和自己眼中的梁说的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历史的长河中,由《论语》衍生出的学说经过无数次解释。同样教会对《马太福音》的解释也有很多种。朋霍费尔认为世人曲解了耶稣的话语。用儒家的话语来说的话,“基督的窄门”的解释方法是一种中庸。有的人以虚伪的方式解释基督,这是一种乡愿。比如耶稣让人放弃财产。他们诡辩为耶稣让你保全财产。这样可以让富人们心安理得。另一类人用刻板的方式解释基督,这是一种狂狷。比如耶稣让人放弃财产。他们以文义为真的一分钱也不留。人可能因为忠于自己或忠于某种理想放弃财产,而不一定是因为顺从基督。以字面意义来解释,便本末倒置。
事实上,耶稣只是对有些门徒提出要放弃财产,对有些门徒提出要放弃家人。这只是为了试炼他们的向道之心。就如亚伯拉罕献出儿子又重新得到一样。所有向基督献出的东西基督都会还回来。但他不让你知道会还回来。你需要真心的把一切断绝。而拿回来的东西是基督给你的。这大概就是佛教所说的“色即是空”,虽然你持有财产,但是这些财产不是你的。这种断绝仅仅是因为顺从基督,而不是因为理想,是一种无善无恶、物我两忘的状态。一切跟随基督都是一种最自然的状态,而不是刻意的,不是为了自己。刻意行善好比“为善而急欲人知,善处即是恶根”。朋霍费尔的态度是“只有对它屈服和顺从,不是对它解释和利用,而是对它顺从和执行。这就是听祂的话语的唯一方法。”是一种“真”的状态,大概就是佛教上所说的“无”。他反对形式上的教义。形式上的世俗教义把抛弃财产当成赎罪的工具(赎罪券)。朋霍费尔主张追随基督获得门徒身份即是从教义中解脱。
最后谈一谈禅宗“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新约》中说“你的财宝在哪里,你的心就在那里”。朋霍费尔倒装一下说“你的心在哪里,你的财宝就在哪里”。你的心归于主,你的财宝就在天堂。就好比禅宗所说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而朋霍费尔又说人和人并无法沟通,只有通过基督才可以沟通。基督徒的沟通方式便是为对方祈祷。用禅宗的话来说就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我对禅宗的理解是,文字是一种标识,好比指向月亮的手指,拘泥于文字便会只见手指不见月亮。慈悲心只能以心传心,好比佛陀讲了这么多文字上的佛法,只有迦叶沾花而笑。为对方祈祷是慈悲心最佳的传递方式。通过文字传承教义会被曲解,要作为上帝的手只能由真正的门徒走窄门(走心)。
查理芒格说,你有一把锤子,你就会把所有东西当做钉子。我本来也就只有一把破锤子,只是用来习惯性敲打。虽然看的时候觉得自己看懂了,但是写的时候还是很不如意。或许有的东西真的很难用文字表达出来吧(应该是我水平不够),这也让我真的很佩服作者朋霍费尔和翻译隗仁莲,毕竟书里说的还是比较明白。
其实对于基督我最想了解的一方面是教会社交,第三本的名字是《团契生活》,不知道是不是说这方面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