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给一位同学布置了一篇创意作文creative writing,写自己梦想的儿童节My Dreaming Children’s Day。这个题目当然是源自当时要过的这个节日。
小朋友回去写了,猫妈读了小孩子的第一稿(我指的是交给我的作业第一稿,自己在家的时候写了多少遍修改了几回我不管),感觉其实小孩子的想法就是很实际的:好好睡觉、妈妈抱抱亲亲、不做作业,看看喜欢的动画片,和妈妈做做游戏,爸爸不要去上班,陪着去买买买,而我们大家喜欢的去迪士尼却是排在了最后一位。
*********************************
首先讲一下作文的修改问题:
有的家长说作文有错的不要去修改,让老师来讲,老师批评了之后印象更深刻。
这是不对的,
家长可以不教写作,但是家长要负责监督作业的质量和完成时间。
如果看到作文中有错,家长可以不讲正确的写法,但是要叮嘱同学找到并修改。
要猫妈讲道理吗?好,我来解释一下。
有家长监督,可以让同学明白家长的重视程度。孩子都是看人脸色行事的,所有的家长的态度和行为到孩子这里就会放大一百倍。如果家长稍微显示出一点对某门课程的漠不关心,孩子马上百分百把这种不重视落实到实处。
猫妈这里出现了好多低年级学生在上课的时候无论是书写的字迹还是回答问题的准确率甚至是写作上的表达都远远高于在家时候自己写作的表现。为什么?因为同学们知道猫妈我在这里盯着的,知道一有错我马上就会提醒的,相同的错误太多我还会点名批评,家长在边上也不得不紧张起来。一紧张、态度一端正,效果马上就出来了。
家长这里先把关,同学们马上心头一紧,然后认认真真地写完。而且大多数盯作业的家长态度不会是和风细雨的,这正好给同学们提了一个醒。
在家里写作的时候能把拼写、抄写、大小写和标点这方面的错误全部攻克的话,万里长征已经走完一半了。因为最起码,这篇作文交上去给人的总体印象不会太差。
**************************
我们可以从孩子的文章中看到他们的思想,这一点比起发现他们写作上的错误更为重要。
就比如上面举的那个孩子的作文例子,这个孩子最大的儿童节愿望不是什么好吃好玩大笔的消费,而是最真真切切,最贴心的和父母和自己所爱的人在一起。我们做家长的不得不反思一下“我们平时对孩子这么多要求,这么高的要求,他们对我们这么低的要求我们有没有完成?”
华人家庭中家长和孩子之间的矛盾似乎是不可调和的,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矛盾会越来越激烈。我们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很多时候伤害是逐渐积累起来的,到后来变成了不可逆转。其中最大的问题在于:我们不能互相体谅。
就像家长都觉得“我是为了你好,你怎么就不明白呢?”一样,小孩子的心思家长同样也不清楚。低幼尔更因为年纪小不能精准地表达往往让家长误解。那天我看来网上的讨论,有位家长说自己两岁多一点的孩子说话突然还是结巴了,家长很生气就打嘴巴(当然是指轻轻拍一下提醒),然后孩子就大哭了。后来有人解释这是语言能力还没有发育好,动作和行为抢在了前头的表现。
当孩子提出儿童节就想着妈妈抱抱、爸爸陪着玩的时候,我们可以说是一种人之常情,那么我们是如何看待这种人之常情的?
孩子的妈妈表示:以后还要更加多的拥抱、夸奖和陪伴。
******************************
所有这一切都可以理解,但是小朋友还在作文里提到吃早饭,那就奇怪了。难道平时不吃早饭的吗?要等一年到了儿童节才吃早饭?
家长解释说这是外婆做的早饭,以前和外婆住在一起,每天早上有准备丰盛的早餐,现在疫情了,在家隔离,已经三个月没有和外婆见面了,更别说吃外婆做的早餐了。
本来猫妈出这篇作文的意图是让孩子用创意的写法幻想自己心目中最愉快的儿童节,比如可以去什么地方玩啊,然后把那些好玩的都描述一下;或者可以有什么样的礼物,然后把礼物描写一下;甚至于说吃了什么大餐,然后把大餐描写一下。没想到同学给我来这么一招:是生活中小得不能再小,然后却又是无价之宝的东西——亲情!
我们同学们在阅读小说的时候其实是不怕煌煌巨著的,动不动就“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这种忧国忧民的意识确实值得称颂。然而当同学们读到生活琐事的时候就有点不知所措了。
很多猫妈课堂上的精读教材都是以小见大,基本上都是讲家庭琐事的。一些读小说的同学,遇到类似的题材,可以指出小说的主题是讲家庭,但是我们遇到精读也就一句话完结了吗?如果是小说,所有的小说都是讲家庭的,那大家还去读什么?一本书拿来其他人“依葫芦画瓢”不就得了?
当一个孩子能把外婆做的一顿普通的早餐放到迪士尼乐园之前,可见这份亲情在她心中的分量有多重了。
写作文写来写去无非都是感情的投入(后来的小说等文学作品不外乎如此)。
小孩子写作文有时候杂乱无章,但是反映的都是她的真情实感,我们做家长做老师的,如果能够捕捉到这样细腻的感情,加以培养和鼓励,那么作文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