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我与一朋友闲侃,就聊了电影上面,各自吹嘘自己看了多少部大片,又扯到一些冷门电影,我就发现了一个问题,他口里组织的词汇就像影评人的说法一样,也可以说是复读了那类“说电影”小编们的话,我就知道要么他在糊弄我,根就没看过那部电影,只会学着“戏说”一下故事的梗概;要么的确是豆瓣那类的影评中毒太深,即便是对那部电影的内核认知达不到,也要趋同一下评分以及主流影评的论调,伪装一下自己。
其实那类解说我也看过不少,也对感兴趣的通过某云看过,也从某雷搜索种子链接下载过。吸引我的,开始仅仅是他们对于角色人名另辟蹊径玩味方式,男主大多叫“大壮”,女主大多叫“小美”,男的雄壮,女人柔美,不错――这确实解决了中国人对一串串外国人名发懵的问题,但是总是“大壮”“小美”二人串来串去,既便是“大壮”“小美”不累,也要让“小伟”“小红”串串场吧,听得我的尴尬症都犯了,难道人家都不配拥有自己的名字?
说起名字这个话题,我一直有过这样一种想法,中国叫“X伟”“X勇”的男人最多,叫“X芳”“X英”的女人也不少,大抵相当于西方“Jim”“Tom”以及“Lucy”“Mary”的叫法,我们大多数采取的都是音译,例如“Christina”直译为“基督徒”(女),就不如“克里斯蒂娜”有点诗意了,而如果“Carl”(卡尔)直译成“男子”“爷们”,那么我们共产主义的伟大导师“Karl Heinrich Marx”译作“男人•统治者•斗士”(经过多次转译),那真是要人笑掉大牙了。但是,我还是有一种不太成熟的想法,能不能通过一定的筛选,将中国人常用名与常用外文名对上号,例如“Jim”大约相当于“李伟”“张杰”那一类的男人名字,“Jhon”≈“亦凡”,哈哈是不是很有趣,“Lily”翻译成“丽丽”也很美的,不是吗。但这是个浩大的工程,一个人短时间是很难完成的。
再说点别的,如果说一队列兵点名时就是报的数字,可就在七八百年前的中国大地上就不是稀奇事,元人为固化统治,汉人起名字时要用数字,于是有了“朱重八”,“陈九四”这类英雄,即便是做了皇帝,也逃不了被编码的命运,这就是一种文化上的歧视,另外的例子表现在笛福的《鲁宾逊漂游记》中,鲁宾逊将他所救的土人命名作“星期五”,这就是极其狂妄自大的一种表现,“星期五”跟“朱重八”这类名字没什么曲别,好比鸿蒙初开人们记事时结的一个结,数数有几头猪几只鸭子。你甚至就不配拥有名字,比之后来的“张三”“李四”“王五”等,名字却很随性,代表“张某人”“李某人”“王某人”之意。比之元政府的强硬作派,江山坐不过百年的确是不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