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两广地区才有这个词?反正词典里面没有这个词。说扫墓总觉得小家子气,唯有拜山,才是两广人的祭祖。墓都安在山上,安葬之人已与山融为一体,拜的自然已经不止墓中之人,还有安葬之山,甚至还有对面之山。所以我们往往朝墓中拜三拜,再朝墓外对面的山拜三拜。有时候甚至把此墓穴的风水格局写在碑旁的对子上,给我印象很深的一对是,“群峰守外局,一贵拜中堂”,一看即懂,风水原来是这么一回事。
家族众人一年难得齐聚,拜山也断难是什么沉重的事情,庄重但不肃穆。大人们有说有笑,各自分派着烟,唠着家常,小孩子们更是欢声笑语一路。小孩子呼朋唤友,大笑大叫着,不时跑到前面去找野果子吃。有时跑到分岔路口,不认识路,又折返回来问路。而有的甚至自信满满,坚决选一条路就走,说,上年我去过,就是走这边!结果还是走错了不得不回头,还嘴硬着说草长长了,认不得路了,不能怪他。结果自然是被小伙伴嘲笑了一路。
到得地方,大家就各自行动起来。大人们主动承担劳动强度相对较大的活,比如有拿镰刀割草的,有拿铁锹整平“拜塘”的,有培新土的。小孩子就被分派了轻松的工作,比如有撒冥纸的,有烧冥币的,有烧香烧蜡烛的,有最后放鞭炮的。一片热火朝天。大人们干好了活,又各自揶揄谁谁活干得马虎,怕是得到的保佑不会多。小孩子则已经开始追逐打闹了,往往会被喝止,但被喝止不到两分钟之后,先是试探着拿手肘互相顶旁边的人,见大人的注意力不在自己身上,又再次活泛起来。
一切完备后,所有人郑重地朝里三拜,朝外三拜,然后燃起鞭炮。近年大家都很注意防火,鞭炮响过后,仔细地灭了余火,甚至灭了蜡烛。稍顷,再拜一次,收拾停当,准备下山,归程。如果这个墓是此轮的最后一个,则将可即刻食用的祭品也分食了。不知别处是怎样的,反正广东人就是这么实在。
回到家后,部分没一起去拜山的妇女们基本上经做好了丰盛的晚餐。一番洗漱过后,大家就全部聚在一起开始享用丰盛的晚餐。喝酒这桌,刚开始还是正常的寒暄,已工作的问问工作,还在上学的问问学业,单身的问问对象找得怎样了。两杯酒下肚后,声音就越来越大了,剩下的就变成了吹嘘了,一般就只剩下几个人之间能互相听懂他们的话题了。小孩子这桌,吃得欢天喜地,风卷残云,往往却只吃了半碗一碗饭,在喝酒那桌开始吹嘘之前,就躲开了音波攻击,拿着零钱到街上买零食去了。
我是一年年逐渐从小孩那桌坐到了喝酒那桌的,自然是所有的寒暄问题都被问过,甚至至今仍被问。曾经有一段时间我很看不起这些自己人,觉得这些人都是不思进取,浑浑噩噩的。我也不知道自己的傲慢从哪里来,也许是书里吧。现在我觉得他们都是厉害人物,活得知行一致,活得自在,活得舒坦,他们突然就变成了哲人,他们的寒暄和吹嘘也变得没有那么刺耳了。
或许我也是从这么多年的拜山中得到了一点保佑吧。
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