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作名: The Northmen's Fury: A History of the Viking World
内容简介:
《维京人的世界》是一本面向大众的历史著作,讲述了8-15世纪维京人的活动历程。
维京人历来以维京海盗而为人们所熟知。他们也是旅行者,他们从北欧出发,抵达了 西欧、东欧、地中海周边,甚至穿过北大西洋抵达了遥远的美洲,其影响可谓深远。本书作者将眼光放在维京人活动过的所有地方,他综合利用文献史料和考古记录,用生动的语言,讲述了维京人的生活状况和历史演变的轨迹,从文化、经济、军事、政治活动等方面全方位展现了维京人的世界中的每个角落。
作者简介:
◎ 著者简介
菲利普·帕克(Philip Parker),英国历史学家,曾求学于剑桥大学圣三一学院,以及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高级国际研究学院,曾任英国外交官,对古代和中世纪的政治与军事系统颇感兴趣,曾著有《帝国于此处止步》(The Empire Stops Here)、《地图中的英国史》(A History of Britain in Maps)等书。现居伦敦。
精彩书评:
壹:短评
# 朴厚而可读性强,是休息日案头书的首选,菲利普•帕克的这本就是不错的选择。天气乍暖还寒,又碰上一个小寒潮,暖气也非常应景地停了。于是守着杯热气腾腾的红茶,书房午后光线昏暗,在茶杯氤氲缭绕的水汽中,仿佛看到口鼻呼着白气的维京人架着独特的战船由北而南,去引领一个混乱之世。帕克的笔法生动,但可贵的是却是克制,没有胡乱玩艺术加工那一套,让书中的叙事异常稳健。北半球从536年开始遭遇了连续14年的夏季低温,持续的潮湿阴冷让斯堪的纳维亚陷入死寂,今天瑞典的一些地区当时四分之三的村庄被遗弃,人们要么饿死要么战死。接下来的200年,冰期似乎将人的血液也一起冻住,重创之后的北欧让其土地上的一切都带着凶悍善战的因子。终于公元750年代来临,维京人将目光锁定南方,带着人类神话体系最暗黑的版本“诸神的黄昏”启航。
# 公元753年是维京人的历史元年,从此维京人开始大规模南下侵略欧洲大陆各民族和盎格鲁撒克逊地区的修道院,之后在英格兰北部的约克小城,法兰西北部地区登陆定居并建立王朝,最终也以约克王国的溃散终结。欧洲大陆民族对维京文化的认识过程,与内亚地区,有历史记忆的农耕民族对北方游牧民族的认知类似。维京人自己没有语言,但是存有大量特点鲜明的古迹墓葬。祖先应该是丹麦人,民族育成到一定规模后对商贸需求增大,北方太冷难以生存,有机会就会南下,但是文明程度不高,定居下来反而容易被攻灭。维京人与匈奴人唯一的区别在于海洋劫掠比草原劫掠更具神秘性,也更难防守反击。亦如游牧民族一般,维京王朝也在水土不服间自我溃败,消失于历史。
# 对维京人的历史有了一个梳理,人名太多,记不住……
# 维京人并不只是单纯的战士,更不只是嗜血的破坏者。
贰:
维京人——一群海洋上的征服者!千年之前,维京海盗扛着战斧,驾着龙头船,把欧洲的财富劫掠一空,成为欧洲的噩梦。千年之后,维京人的后裔,主动吸收各个国家的文明因子,疯狂的吸纳精华,迅速完成自我重塑,成为当下最发达的地区!同样是索取,维京人的特色很是亮眼,就完成程度来看,维京人无疑是现在最出色的征服者后裔! 亚历山大大帝的辉煌和现在不得不自称为[北马其顿]的国家;穆罕默德教义的迅速扩张和现在的穆斯林世界四分五裂成为大国的博弈舞台;成吉思汗的雷霆远征和现在的贫瘠内陆国[蒙古]。和这些征服者后裔比较起来,维京人的后裔无疑是最出色的,继承了维京人的征服精神,同时成为当下大多数人心中的理想国。 如果说陆地上最强悍的征服者是蒙古人的话,海洋上当之无愧的霸主就是维京人!维京人来自冰天雪地,生活在海洋包裹的土地上,凛冬的城市是维京人的桎梏,寒冷的气候让这片土地常年覆盖冰雪,苔原覆盖面积太多,迫不得已,维京人只好把活下去的希望放在海洋上。 蒙古人征服世界的根基是马,维京人驰骋欧美的利器是船。在一大片的欧亚大路上,蒙古马的威力得到了极致的发挥,这是蒙古人建立成为连续面积最大的帝国的基础。而在欧亚大陆的最西边是欧洲,欧洲实际上相当于欧亚大陆突出去的一个半岛。这种独特的东西方地理差异,使得东方的陆地帝国依靠的是马,西方的海洋帝国必须以船为马! 蒙古人的基因随着征服逐渐的扩散到了世界各地,在信仰强者的世界里,东亚地区被称之为蒙古人种。只可惜蒙古人的军事硬实力虽然强劲,软实力方面却后劲不足。在亚伯拉罕三大一神教逐渐稳固的时代,蒙古人依旧信仰长生天,萨满教最终抵不过强大的一神教,三次大规模蒙古西征走出去的蒙古人最终成了一神教的信众。 从蒙古高原拉开视角,看看远方的斯勘迪纳维亚半岛,这里的气候条件着实恶劣。北欧的寒冷更甚于蒙古高原,蒙古的沙漠荒原毕竟还能够放羊,北欧的冰冷苔原只能少部分麋鹿才能活下来。这种类似的恶劣条件导致这两个地区的扩张性是很明显的,一个民族只要占据了足够的适合农耕的土地就会慢慢完成统一,内敛就会成为民族的特征,中国人可谓是最有感触的,和中国类似的是印度次大陆,不过上帝给这里留了个口子——开伯尔山口。东亚南亚属于典型的农耕陆地属性的国家,而欧洲就是实实在在的海洋属性的国家了。南欧在接受地中海暖风的沐浴下,最快的完成民族国家的内敛,罗马帝国应运而生。欧洲典型的英法德也各自拥有自己的土地,最悲催的就是北欧。 维京人的发源地就是北欧的斯勘迪纳维亚半岛,高纬度导致了相对比较低的热量,内敛性无法形成,向外扩张就成了必然。蒙古高原上游牧民族的每一次大规模扩散都是由于蒙古高原的环境气候突然变差,北欧的维京人是最有感触的。 日耳曼语族是欧洲承前启后的一个语族,前面的凯尔特被他们赶到了爱尔兰,他们强势进入欧洲之后,留下的空缺由斯拉夫人填起来。日耳曼语族的覆盖面积很广,实际上北欧斯勘迪纳维亚半岛的维京人就是日耳曼人的一部分,或者说北欧的维京人就是当年没有随着日耳曼人南下的那部分人,他们是留守部队,就在了日耳曼人生活最艰苦的地区。在英法德地区的日耳曼人逐渐与拉丁人融合,慢慢的走上了文明的道理。(注意,欧洲定义文明国家形成的首要标准是是否接受基督教,成为虔诚的基督徒。) 仔细观察斯勘迪纳维亚半岛的地形图就能够看出来,这里的海岸线犬牙交错,很好的对接了大海。这种地理条件让维京人的基因里面就拥有了海洋因子,海洋思维的重要性是很重要的。这群极具冒险精神的维京人,在后来的欧洲基督徒眼中就觉得这是一群带着牛角头盔的狂战士!(菲利普 帕克的《维京人的世界》已经明确的指出,维京人的牛角头盔形象是虚假的,后来的基督徒捏造出来的,而狂战士形象也是对维京人强悍战斗力的一种主观臆断。) 现在的世界秩序是由欧美国家塑造的,不得不承认,工业文明的发源地就是在欧洲。现在的欧美思维不断的侵入其他的文明地区,导致人们对比的时候,第一时间就是在和欧美国家做比较。 就像是蒙古人给东亚中亚地区留下的印记一样,维京人也对英国法国德国俄国声音北美洲都留下了独特的海洋因子。 菲利普 帕克的《维京人的世界》一书中,对维京人的崛起和发展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就像是波斯细密画一样,从细节处入手,逐渐放大视角,进而表述维京人这一个群体的历史地位。菲利普作为一个欧洲人,他认为“北欧人”“维京人”“斯勘迪纳维亚人”这三个词语是可以互通的。北欧是从欧洲地理位置来定义,斯勘迪纳维亚是从基本的生活环境定义,而维京这一词则是后人或者他人视角下的定位。维京代表着征服和血腥,是龙头长船上的海盗气质,也是狠辣无情狂战士的浓缩。 维京人最早的征服是对英格兰东北部的一所教堂开始的,当然这也是文明国家的优势所在,他们可以记录下来,把这些经历写在纸上。当时的欧洲大陆,已经逐渐走向中世纪的低谷期,基督教作为日耳曼蛮族的自我吸收,逐渐成为欧洲文明的代名词。对于宗教的极端崇拜方面表现出这些人的落后,而本来就是蛮族的日耳曼人,更要牢牢控制基督教的大旗,站在罗马帝国的废墟上,他们的存在才有合理性,这也是各自为政的日耳曼蛮族为了争取罗马帝国皇帝遗产的必然选择。 维京人的征服就是在这个时期,机缘巧合之下,维京人面对四分五裂,沉迷宗教的欧洲国家,展现出最为恐怖的一面。基督教的现实表现就是教堂,中世纪天主教教堂内部的龌龊人尽皆知。教堂不仅仅是基督徒沟通弥赛亚—耶稣的枢纽,也是一个地区财富的集散地,在天主教层层分级之下,教皇的权力自上而下的影响了天主教教堂。维京人选择教堂作为攻击目标是最为合理的,习惯了北欧的冰与火之歌,突然面对教堂的金碧堂皇,原始的野性不断的爆发。但他们带着宝贝回到斯勘迪纳维亚,可想而知带来的震动有多大。维京人的战斧越来越多的集合在龙头船上,维京征服正式上演。 北欧的挪威人和丹麦人开始朝着英吉利海峡前进,海峡两侧的英格兰和法兰克成了重灾区,英格兰七国时代的动荡持续发酵,法兰克的帝国割让出诺曼地区。维京人有了新名字——“诺曼人”,诺曼人逐渐深入欧洲。这群人后来和北欧大本营联系不多,在十字军东征的一声声哈利路亚中,慢慢的融入了欧洲陆地。在英伦三岛的维京人,继续朝着西边前进,冰岛,格陵兰岛,最终他们到达了[文兰]。所谓文兰就是在北美洲,这比哥伦布早了好几个世纪。瑞典人顺着波罗的海的口岸,向东边进发,来自瑞典的维京人因地制宜的选择了东欧平原。他们也有了新的名字——“罗斯人”,你声音无法想象,斯拉夫人为主体的东欧,最早的集权社会的领导人是一群维京人,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群维京人慢慢的融合在斯拉夫人浪潮中。 菲利普也无法确定维京人征服的停止时间,各个地区都是不同的,唯一可以确定的是,维京人的征服,建立了一个短暂的[北欧海洋帝国]。维京人落后的生活方式和蒙古人一样,蒙古人的萨满教最终让位于伊斯兰教,北欧神教中的奥丁,索尔,再怎么顽强也成了基督教的一部分,作为对维京人的追忆。基督教的象征圣诞老人,麋鹿雪橇的形象就是来源于北欧。 今天我们看待维京人的起源地,斯勘迪纳维亚半岛的地理环境的劣势压缩到最小,北欧的经济水平不断的发展,成了人们心中的理想国。且不论资本与社会,也不说多神崇拜和一神信仰,北欧的发达程度在某种程度超过了美国,这种发达不是那些石油国可比的。在卡尔 马克思 的构思中,当下的北欧无疑是最接近社会主义的,无限接近这个理想国,才能体会到维京人后裔的气质,他们普通祖先一样,从不故步自封,永远在主动的吸收各个文明的精华,选择性的吸纳精英人才,最终完成自我进化。北欧现在很发达,他们不排斥其他文明。 《维京人的世界》中征服的有多么果断,现在的北欧吸收文明因子的能力就有多大。维京人本来就在贫瘠的土地上,他们的财富都是来自其他地方;现在的北欧很发达,他们的成功来源于各个文明的不断吸收。菲利普的《维京人的世界》对维京人有了全新的定义,也是整个维京世界的一次浏览。 感谢[汗青堂]历史出版社,于世界读书日赠送的图书。
叁:
维京人——一群海洋上的征服者!千年之前,维京海盗扛着战斧,驾着龙头船,把欧洲的财富劫掠一空,成为欧洲的噩梦。千年之后,维京人的后裔,主动吸收各个国家的文明因子,疯狂的吸纳精华,迅速完成自我重塑,成为当下最发达的地区!同样是索取,维京人的特色很是亮眼,就完成程度来看,维京人无疑是现在最出色的征服者后裔!
亚历山大大帝的辉煌和现在不得不自称为[北马其顿]的国家;穆罕默德教义的迅速扩张和现在的穆斯林世界四分五裂成为大国的博弈舞台;成吉思汗的雷霆远征和现在的贫瘠内陆国[蒙古]。和这些征服者后裔比较起来,维京人的后裔无疑是最出色的,继承了维京人的征服精神,同时成为当下大多数人心中的理想国。
如果说陆地上最强悍的征服者是蒙古人的话,海洋上当之无愧的霸主就是维京人!维京人来自冰天雪地,生活在海洋包裹的土地上,凛冬的城市是维京人的桎梏,寒冷的气候让这片土地常年覆盖冰雪,苔原覆盖面积太多,迫不得已,维京人只好把活下去的希望放在海洋上。
蒙古人征服世界的根基是马,维京人驰骋欧美的利器是船。在一大片的欧亚大路上,蒙古马的威力得到了极致的发挥,这是蒙古人建立成为连续面积最大的帝国的基础。而在欧亚大陆的最西边是欧洲,欧洲实际上相当于欧亚大陆突出去的一个半岛。这种独特的东西方地理差异,使得东方的陆地帝国依靠的是马,西方的海洋帝国必须以船为马!
蒙古人的基因随着征服逐渐的扩散到了世界各地,在信仰强者的世界里,东亚地区被称之为蒙古人种。只可惜蒙古人的军事硬实力虽然强劲,软实力方面却后劲不足。在亚伯拉罕三大一神教逐渐稳固的时代,蒙古人依旧信仰长生天,萨满教最终抵不过强大的一神教,三次大规模蒙古西征走出去的蒙古人最终成了一神教的信众。
从蒙古高原拉开视角,看看远方的斯勘迪纳维亚半岛,这里的气候条件着实恶劣。北欧的寒冷更甚于蒙古高原,蒙古的沙漠荒原毕竟还能够放羊,北欧的冰冷苔原只能少部分麋鹿才能活下来。这种类似的恶劣条件导致这两个地区的扩张性是很明显的,一个民族只要占据了足够的适合农耕的土地就会慢慢完成统一,内敛就会成为民族的特征,中国人可谓是最有感触的,和中国类似的是印度次大陆,不过上帝给这里留了个口子——开伯尔山口。东亚南亚属于典型的农耕陆地属性的国家,而欧洲就是实实在在的海洋属性的国家了。南欧在接受地中海暖风的沐浴下,最快的完成民族国家的内敛,罗马帝国应运而生。欧洲典型的英法德也各自拥有自己的土地,最悲催的就是北欧。
维京人的发源地就是北欧的斯勘迪纳维亚半岛,高纬度导致了相对比较低的热量,内敛性无法形成,向外扩张就成了必然。蒙古高原上游牧民族的每一次大规模扩散都是由于蒙古高原的环境气候突然变差,北欧的维京人是最有感触的。
日耳曼语族是欧洲承前启后的一个语族,前面的凯尔特被他们赶到了爱尔兰,他们强势进入欧洲之后,留下的空缺由斯拉夫人填起来。日耳曼语族的覆盖面积很广,实际上北欧斯勘迪纳维亚半岛的维京人就是日耳曼人的一部分,或者说北欧的维京人就是当年没有随着日耳曼人南下的那部分人,他们是留守部队,就在了日耳曼人生活最艰苦的地区。在英法德地区的日耳曼人逐渐与拉丁人融合,慢慢的走上了文明的道理。(注意,欧洲定义文明国家形成的首要标准是是否接受基督教,成为虔诚的基督徒。)
仔细观察斯勘迪纳维亚半岛的地形图就能够看出来,这里的海岸线犬牙交错,很好的对接了大海。这种地理条件让维京人的基因里面就拥有了海洋因子,海洋思维的重要性是很重要的。这群极具冒险精神的维京人,在后来的欧洲基督徒眼中就觉得这是一群带着牛角头盔的狂战士!(菲利普 帕克的《维京人的世界》已经明确的指出,维京人的牛角头盔形象是虚假的,后来的基督徒捏造出来的,而狂战士形象也是对维京人强悍战斗力的一种主观臆断。)
现在的世界秩序是由欧美国家塑造的,不得不承认,工业文明的发源地就是在欧洲。现在的欧美思维不断的侵入其他的文明地区,导致人们对比的时候,第一时间就是在和欧美国家做比较。
就像是蒙古人给东亚中亚地区留下的印记一样,维京人也对英国法国德国俄国声音北美洲都留下了独特的海洋因子。
菲利普 帕克的《维京人的世界》一书中,对维京人的崛起和发展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就像是波斯细密画一样,从细节处入手,逐渐放大视角,进而表述维京人这一个群体的历史地位。菲利普作为一个欧洲人,他认为“北欧人”“维京人”“斯勘迪纳维亚人”这三个词语是可以互通的。北欧是从欧洲地理位置来定义,斯勘迪纳维亚是从基本的生活环境定义,而维京这一词则是后人或者他人视角下的定位。维京代表着征服和血腥,是龙头长船上的海盗气质,也是狠辣无情狂战士的浓缩。
维京人最早的征服是对英格兰东北部的一所教堂开始的,当然这也是文明国家的优势所在,他们可以记录下来,把这些经历写在纸上。当时的欧洲大陆,已经逐渐走向中世纪的低谷期,基督教作为日耳曼蛮族的自我吸收,逐渐成为欧洲文明的代名词。对于宗教的极端崇拜方面表现出这些人的落后,而本来就是蛮族的日耳曼人,更要牢牢控制基督教的大旗,站在罗马帝国的废墟上,他们的存在才有合理性,这也是各自为政的日耳曼蛮族为了争取罗马帝国皇帝遗产的必然选择。
维京人的征服就是在这个时期,机缘巧合之下,维京人面对四分五裂,沉迷宗教的欧洲国家,展现出最为恐怖的一面。基督教的现实表现就是教堂,中世纪天主教教堂内部的龌龊人尽皆知。教堂不仅仅是基督徒沟通弥赛亚—耶稣的枢纽,也是一个地区财富的集散地,在天主教层层分级之下,教皇的权力自上而下的影响了天主教教堂。维京人选择教堂作为攻击目标是最为合理的,习惯了北欧的冰与火之歌,突然面对教堂的金碧堂皇,原始的野性不断的爆发。但他们带着宝贝回到斯勘迪纳维亚,可想而知带来的震动有多大。维京人的战斧越来越多的集合在龙头船上,维京征服正式上演。
北欧的挪威人和丹麦人开始朝着英吉利海峡前进,海峡两侧的英格兰和法兰克成了重灾区,英格兰七国时代的动荡持续发酵,法兰克的帝国割让出诺曼地区。维京人有了新名字——“诺曼人”,诺曼人逐渐深入欧洲。这群人后来和北欧大本营联系不多,在十字军东征的一声声哈利路亚中,慢慢的融入了欧洲陆地。在英伦三岛的维京人,继续朝着西边前进,冰岛,格陵兰岛,最终他们到达了[文兰]。所谓文兰就是在北美洲,这比哥伦布早了好几个世纪。瑞典人顺着波罗的海的口岸,向东边进发,来自瑞典的维京人因地制宜的选择了东欧平原。他们也有了新的名字——“罗斯人”,你声音无法想象,斯拉夫人为主体的东欧,最早的集权社会的领导人是一群维京人,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群维京人慢慢的融合在斯拉夫人浪潮中。
菲利普也无法确定维京人征服的停止时间,各个地区都是不同的,唯一可以确定的是,维京人的征服,建立了一个短暂的[北欧海洋帝国]。维京人落后的生活方式和蒙古人一样,蒙古人的萨满教最终让位于伊斯兰教,北欧神教中的奥丁,索尔,再怎么顽强也成了基督教的一部分,作为对维京人的追忆。基督教的象征圣诞老人,麋鹿雪橇的形象就是来源于北欧。
今天我们看待维京人的起源地,斯勘迪纳维亚半岛的地理环境的劣势压缩到最小,北欧的经济水平不断的发展,成了人们心中的理想国。且不论资本与社会,也不说多神崇拜和一神信仰,北欧的发达程度在某种程度超过了美国,这种发达不是那些石油国可比的。在卡尔 马克思 的构思中,当下的北欧无疑是最接近社会主义的,无限接近这个理想国,才能体会到维京人后裔的气质,他们普通祖先一样,从不故步自封,永远在主动的吸收各个文明的精华,选择性的吸纳精英人才,最终完成自我进化。北欧现在很发达,他们不排斥其他文明。
《维京人的世界》中征服的有多么果断,现在的北欧吸收文明因子的能力就有多大。维京人本来就在贫瘠的土地上,他们的财富都是来自其他地方;现在的北欧很发达,他们的成功来源于各个文明的不断吸收。菲利普的《维京人的世界》对维京人有了全新的定义,也是整个维京世界的一次浏览。
微Q同号:2802031363 公众号:pengdiary
本文章为有偿阅读:1元/篇 ,请自觉投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