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读书让生活美好读书笔记
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读心理学书籍《路西法效应》

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读心理学书籍《路西法效应》

作者: 3664ba89d374 | 来源:发表于2018-11-25 10:32 被阅读29次
    这本书实在是太厚了,我想一只手托起来拍照太困难了哈哈哈哈哈
    1、作者简介

    作者:菲利普·津巴多

    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George Zimbardo,1933年3月23日-)是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荣誉退休教授,四十多年来在心理学研究与教学领域作出杰出贡献,并获得了美国心理学会向他颁发的希尔加德普通心理学终身成就奖。他以斯坦福监狱实验和编写大学心理学教材而著称,师从卡尔·霍夫兰。

    2、书籍简介

    最初想到借这本书,是在微博上看到有人推荐“心理学入门书籍”,想着应该挺有意思,就去借了来。这书有544页,很厚,我看了十天。

    书名——书名中的“路西法”(Lucifer),又被人们看做是堕落天使。路西法过去是上帝创造的光辉最耀眼的天使,未堕落前由于过度骄傲,后来因反叛上帝而堕入地狱。在部分观点里,路西法甚至经常被认为是恶魔撒旦。

    全书——全书介绍了大名鼎鼎的斯坦福监狱实验。一群互不相识、身心健康的大学生,受招募来参与实验。在实验前,他们情绪稳定,品性与“恶魔”毫不相关。接着大学生们被随机地分为“狱卒”和“犯人”,然后开始了为期两周的实验。在实验中,所有的一切都充满了浓浓的监狱生活气息(犯人被狱卒命令脱光衣服,裸身站着;犯人没有名字,只许用编号;犯人必须遵守十几条苛刻的行为规定等)。然而,试验仅仅进行了一周,原本单纯的大学生,都深陷在自己的角色中无法自拔。在监狱情境中,扮演狱卒的志愿者变得残暴无理,扮演犯人的志愿者每天都游走在精神崩溃的边缘……

    究竟是什么,让这些原本正直良善的大学生变成堕入地狱的恶魔路西法的呢?如果我们被置于一种特定情境下,是否能够摆脱情境力量的影响、坚持良善的本我,还是被情境改变、做出令人不可思议的事情来呢?情境的力量是巨大的,我们该如何抵抗它呢?

    这些问题,作者都在书中为我们一一解答了。

    3、“利社会行为”是来自互惠利他主义的前提假设——他人一样也会这么对待我的财产和权利。”

    这是在书中的一个小实验,即作者将一辆没有上锁的汽车停在街边,而两个城市的人对汽车的态度截然不同。

    其中一个城市里的人,尽心尽力地——拆卸车上所有值钱的物什,公然偷窃。而另一个城市里的人则对这辆没有主人的车毫不动容,甚至对它展开保护。

    对于实验结果,作者的解释就是——

    “这个城市里的人,相信自己怎样保护别人的财产,那么别人也会怎样保护自己的财产。这是互惠利他主义的前提。”

    4、“当你身处一个既陌生又残酷的系统情境下,在这个人性的大熔炉中,你可能不会表现得像过去熟悉的自己。”

    当这些学生换上“狱卒”的衣服,进入那间高度模拟监狱的地下室后,他们就已经身处监狱系统的情境下了。这时,他们本来的个人化被隐匿,而是把自己代入“狱卒”的角色。

    在监狱实验中,同为大学生扮演的“犯人”遭到“狱卒”的折磨——餐点太少、缺乏睡眠、受体罚、被关进黑房间等。最后几名犯人崩溃,实验提前一周结束。

    这说明学生进入监狱情境系统之后,会受情境力量支配,做出不符合自己本来性情的事。实验中残暴的“狱卒”,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如此残暴不仁吗?

    答案是否定的,他们在参与实验之前,都曾有过心理测试,测试显示他们一切正常,并无反常情绪或性格。而当他们进入“监狱”,接着“狱卒”的角色也加诸给他们之后,他们开始被情境改变,做出自己都不敢相信自己会做出的可怕事情来。

    5、“当人在情境中觉得自己拥有匿名性,也就是觉得没有人会意识到他们的真实身份(所以也没有人会在乎)时,反社会行为就比较容易被诱导出现。

    有关“去个人化”有一个实验例子——

    让一群女大学生相信自己可以对其他女生施加痛苦的电击。把十个女生分成两组,一组人可以维持匿名,使用编号代替姓名,穿着实验袍掩饰外表,也就是去个人化。而另一组人则清楚揭露身份,也就是个体化。

    最后的结果是——去个人化的女性对受害者的电击次数是个性化女性的两倍。

    对于以上,经验给出的解释是——这样的行为反应并非来自于伤害他人的残酷动机,而是因为当时逐渐感受到自己对其他人的支配和控制能力,受到这种感受的激励而造成。

    接着作者以战士为例:战士在上战场时会穿统一的迷彩服,并且在脸上涂抹颜料,以将平时的自己隐匿而投入战争的角色中来。这也说明了改变人的外表衣装也可以去个人化。

    关于“去个人化”,班杜拉提出了“道德松绑”机制。这个机制指出——

    由老师、父母及权威人物所施加的外在道德标准成了内在的个人品行规范。所以人们尽力控制自己,避免出现不符合人性的行为,但在某些时候会暂时解除平常的道德运作。

    有关去“个人化”的例子,在生活中也是比比皆是。就拿网络暴徒们来说,他们在网上发表一些不当言论,包括但不限于涉黄言论、反社会言论、精日言论等。这些人在网络上对旁人指指点点,甚至成为网络暴力的主体。可事实上,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并不一定就是网上表现出的恶魔模样。

    李诞说过,键盘侠在网上随意发表不当言论,还不是“因为隔着屏幕打不着了呗”。

    这当然只是调侃,可也反映出问题,就是人们隐匿在网络背后,就开始把人性之恶暴露出来。背后的原因是匿名性的出现,使得没人能认识到他们的真实身份,因而反社会行为更容易被诱导。

    6、“关于人们的从众需求”

    人是群居动物,也是社会性动物,在生活中我们常常能发现“从众心理”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

    尤其当你处于一个陌生残酷的情境中时,更倾向于从众。关于从众的需求,作者给出解释——

    第一个是“资讯性需求”:其他人的想法、观点和知识常有助于人们探索自己身处的世界。

    第二个是“规范性需求”:当我们同意其他人的看法时,比较容易被人们接受,于是因为受到归属感以及希望以相似性取代异质性的强烈需求鼓舞,所以对其他人的观点做出让步。

    7、“抵抗情境力量的有害影响的步骤”

    1、承认自己犯错,不要正当化或合理化自己的错误。

    2、改变平常漫不经心的态度,不要用飞行模式来生活,而是始终活在当下,对当前情境有所反思。

    3、要拥有个人责任感,为自己的行动和决定负责。当你越意识到责任分散只是种掩饰,就越不容易盲从权威。当你越不接受责任被转嫁,就越能抗拒顺从反社会团体的规则。

    4、要坚持自己的个体性。匿名性和秘密会掩盖恶性,并削弱人与人之间的联结。

    5、分辨并尊重公正的权威人士,反抗不义者。

    6、人固然是社会性动物,但不能因为害怕被群体拒绝而做出危害社会整体利益的事情。我们每个人终究都只活在自己的心灵中,活在孤独之中,所以必须乐意并且也随时准备好主张自己的独立性,而不应担忧被社会拒绝。

    7、要去意识到架构化信息的力量并且维持警觉心。

    8、平衡时间观。对行动的未来结果做个损益分析。用过去与未来的结合来抑制暴行。

    9、不为了安全感的幻觉而牺牲个人或公民自由。

    以上几条步骤,归根究底就是要我们“有责任感,坚持自己的个体化,不要为了害怕被群体排挤而做出有害社会的事情来。”

    8、总结

    作者在书的开头就提出:这本书的旅程就是带领我们看清邪恶,看清人类本质的黑暗面。

    全书与斯坦福监狱实验、阿布格莱布监狱虐囚案紧密联系。作者通过对事件的拆分描述,论证情境力量对人的影响,以及如何抵抗不良影响。

    如果你是心理学爱好者,那么这本豆瓣评分8.5分的心理学入门书籍,你值得拥有。

    菲利普津巴多教授原来长这样哈哈哈我还以为是垂垂老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读心理学书籍《路西法效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lhyq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