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莫嗔堂堂主
背课文前几天亲戚群里有个视频,是一个亲戚的小孩子在背古诗,背得吭呲瘪肚的,不甚流利。一看孩子就是硬背下来的,完全不知道这古诗里说的是什么,甚至不知道古诗是个什么东西。我一下子想起来很多电视剧里,古代的小朋友在学堂里摇头晃脑读书的样子。小时候学习古诗或者古文的时候,老师总让背诵,但是因为自己记性差,古诗还好,古文就会感觉很费劲,基本没有背下来的。记性不好是真的,但是老师的教学方法(或者叫引导方式)也值得商榷。
今昔不同于往日,如今这个信息大爆炸的年代,多媒体手段非常发达,可以说我们完全有能力利用这些多媒体手段让孩子的学习过程更加顺利,印象自然会更加深刻。这些多媒体手段有哪些?其实有很多,如图片,视频等,甚至都可以实地领孩子去文章背景发生的地方旅游。这些手段有效结合起来,可以有效激发出孩子的学习兴趣,真的可以说寓教于乐,事半功倍。如我们学习诗仙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如果孩子什么都不知道,硬是去背,大概也没什么问题,因为毕竟这首绝句朗朗上口,还没有那么长。但是既然朗朗上口,孩子却没有背流利的原因是什么,那就是孩子背的东西他自己也不知道是什么。如果老师只是像对付大学生一样简单的解释一下(或者照着参考书读一读),小孩子的心思很可能早跑外边抓蝴蝶去了,他们又不是大学生(大学生干脆就直接逃课了)。对于自己不熟悉的内容,不管是孩子还是大人,都是费劲的。如果你抬杠说,大人不可能的,那我拿一首英文诗歌,甚至诗经里的篇章,可能都会感觉难背吧。所以老师或者家长需要借助多媒体的手段,让孩子明白自己背的是什么,脑子里有了这个有趣的事物,自然印象深刻。
现在网上的资源很多,甚至很多机构把这些古诗文做成了动画片的形式,更便于吸引孩子注意力也更便于消化理解了。我们拿图片告诉孩子,什么是香炉,“日照香炉生紫烟”里的香炉又是什么意思,进而解释这句话。这句关于香炉的解释多数都是指庐山的香炉峰,而如果说是香炉也可以说的通,只要是确定了当时诗人写诗的时候是站在那个位置,如果他站在寺院门口看到了太阳照在香炉里,香炉里生出紫色烟,然后抬头看到远处的瀑布,也是很有可能的。所以,我们可以放开自己的想象,并不一定非要拘泥于教材。告诫孩子,书上的解释与答案并不一定是对的,要有自己的想法,当然了考试的时候还是按照书上的填写就好。
在这个讲解的过程中,给孩子看一些非常壮美的祖国山水图,他们自然就很感兴趣。他们会不断问个不停,然后我们就可以应用多媒体手段一一进行解答了。如果经济条件允许的家庭,还可以带着孩子出去旅游,在实际的环境里,还原作者当时的感觉,这样他们印象就会更加深刻了。
除了这些这首诗本身,关于作者或者关于创作背景,还是会有很多典故的,这些都可以讲解给孩子听,以达到教学与教育的目的。如李白比较有名的典故就是铁杵磨成针,家长在讲解《望庐山瀑布》的时候,顺便将这个典故讲给孩子听,孩子会非常感兴趣,我们也可以趁机告诫孩子,要持之以恒地刻苦学习,不能三心二意。
多数古诗都是唯美的画作或者是有趣的故事(至少创作背景是的),而古文多数都应该按照故事来读,这样才不至于越读越没趣,直到产生恐惧感。读高中的时候,一看到文言文阅读就头疼。虽说那个时候自己的英语很菜,但是看英语真的比看古文顺溜。其实那个时候没有想明白一个问题,古文多数讲的都是历史小故事,或写实或虚构,我们力道用错了方向。之乎者也我们看着头痛,但是读故事却能吸引我们,能吸引我们就能让我们产生兴趣。现在我对自己的古文狠下功夫学习,发现其实都是我们的汉语,只要用心学,都是没有那么难的。
南怀瑾老先生在哪部书里曾经说过,小的时候不理解,记了很多东西,到大了慢慢消化,对背诵古文这个做法略有支持的意味。对于记性好的,对背诵不反感同学来说,当然可以这么做,但是对于大多数同学,如当年的我,就非常反感,不是不刻苦,是真的背不下来。但是如果我能理解了原文,并仿照着写点儿东西出来,或者复述出原文内容,我想也就达到学习目的了。而如果能够利用多媒体手段,提高效率,加深印象,那又何必经历这么痛苦的过程?还可能给自己的学习之路埋下炸弹,产生阴影。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对于古诗古文,我们更要灵活变通,以当世之手段应之,乃为上策。
(尊重原创,欢迎转载,请简信联系本人,谢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