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同盟
课前先根据题目,整理下自己的答案:
what
让来访者意识到,自己与其立场一致,是要共同努力解决问题
why
- 减少对抗,让来访者将注意力放在问题本身,激发能动性
- 给来访者提供心理支持,增强实现改变的力量
how
- 语言上避免对立,多用“我们”少说“你”
- 沟通过程中遇到分歧时,多回顾目标,找到契合点
课程要点
心理学家Scott Miller通过定量分析发现,影响咨询效果的排序依次是:
- “场外因素”,占比40%,如天时地利、来访者自身条件、偶发事件等,是咨询师难以控制的;
- “场内因素”,占比60%,是咨询师需要努力争取的,具体包括:
- 咨询的技术,15%
- 来访者对改变的期待,15%
- 来访者与咨询师的关系,30%
通过与来访者建立工作同盟,可以让对方把注意力集中在目标上。
比如,假设我们面对一个觉得自己一事无成的来访者小A,问他“你那些失败的念头是怎么来的?有什么证据证明自己失败吗?”。
他大概率会觉得在被质疑、被审问,就可能把精力放在对我们的防御上,比如较劲说“就算没什么证据,我还是觉得很失败啊。”
如何建立工作同盟?
- 通过共情,让来访者感受到我们的关心
也就是对来访者的表达予以肯定,表示理解、认同,例如当小A说觉得自己一事无成后,我们可以说“这么过得确实挺不容易”。 - 把问题和来访者分开
有个简单的技巧:说“我们”不说“你”,我们站在一边,把困扰、麻烦、痛苦摆到我们的对立面。 - 邀请来访者参与决策
咨询中的决策,如节奏是否太快、强度是否合适、技术是否到位,都要多问问来访者的意见,适当调整。
我的经历
工作同盟这个词,可以非常自然地带入到工作场合。
笔者自己有一个毛病,是在项目会议过程中,可能过分关注问题处理的进度,当看到某个技术难题迟迟没有推进时,会忍不住追问开发人员具体问题在哪、钻进技术细节,甚至提一些自己能想到的方案;但这个方案在开发人员眼里可能很蠢,会被嗤之以鼻。
其实这时候,自己就犯了个错误——通过公开场合的不断追问,让关系进入对抗状态。
更好的做法可能是
- 会上只简单同步下对这个问题进度的担忧,以及不尽快解决所引起的影响,然后把决策权交给开发,问他是否需要协助;
- 如果对方表示不需要,自己可以会后私下再做一对一沟通,跟进情况;因为直接在会上展开讨论,对方很容易有心理压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