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304/365
十一月,个人发展共读会古典老师选的共读书目是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这本书是林语堂先生用英文写的,有两种汉译本:一本是张振玉先生译本,一本是宋碧云小姐译本。
古典老师之所以选这本书,他的初心是现在处于一个大动荡的时代,面对社会的种种压力与不确定性,许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失去了前进的方向,奋斗拼搏的动力。人生无意义论甚嚣尘上,低欲望、低需求、无作为,选择躺平,这种种现象确实让人忧心焦虑。
这种状态下我们确实需要一个榜样来振奋我们的精神,激发我们内心的原动力,让我们找到正确应对这个时代变局,找到为人处事正确的方式。这个榜样当仁不让就是苏轼苏东坡,阅读他的传记,可以让我们全面了解他所处的时代,所面临的困境,他的应对举措,从而让我们也找到借鉴。
苏东坡生活在宋代,他一生都处于党争之中,如果仅从仕途来讲,他的一生可谓悲催,处处被打压,一贬再贬,政敌始终怕他过得太舒服、太安逸。他用一首诗《自题金山画像》来调侃他的一生。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他的一生可以说动荡不安、颠沛流离,到晚年更是被流放到了不毛之地儋州(现在的海南)。
这样的遭遇换做任何一个别人,可能早就一蹶不振、自暴自弃、悲苦郁郁不得志了。
可苏东坡却始终活得乐观、洒脱、适应能力极强,还爱民如子,不断发明创造,每到一地就造福一方百姓,成为百姓爱戴的父母官,创造了许多有益百姓的东西,从饮食到堤坝,留下了一路芬芳。无论遇到怎样的困厄,苏东坡从未曾心灰意懒、破罐子破摔,躺平过。他这一生活成了一道光,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度。他是个天才、全才。
我对苏东坡的印象更多的是他文学方面的成就。更具体说,因为教高中语文,就是熟读了他的几首诗词、散文。
从小学初中开始就背熟了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前小序告诉我们他和弟弟苏辙兄弟情深。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几句更成为国人口熟能诵的名言警句。
到高中,更是从广阔全面的基础上学习他的诗文。他拓展了词的内容与意境,开创了豪放词派,让词从小家碧玉荣登大雅之堂。
被贬黄州时所做的一词二文成为他黄州突围的实证。《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气磅礴,情感丰富,既表达对建功立业的渴望,也有面对人生无奈的豁达。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后人评此词: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他这种豪放大气足以震撼人心。
而他的另一首词《定风波》更是为后人所喜爱,成为人们应对生活风雨的定海神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人生路上谁也难免会遇上突如其来的风雨,没有雨具遮风挡雨,一般人都会觉得狼狈不堪,唯有苏轼,竹杖芒鞋轻胜马,何妨吟啸且徐行?一蓑烟雨任平生。
纵然生活中风雨来势汹汹,但是在他的心中始终平静无波,坦然相迎,也无风雨也无晴。能以如此豁达坦然的心境,面对生活中的风雨,能有几人做到呢?
林语堂先生在序中说:“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这样的苏东坡怎能不被人敬爱、佩服、羡慕。
中国古代的文人有个共性,仕途郁郁不得志,文坛必定大放异彩。所谓仕途失意,必定文场得意,他需要找个发泄心胸郁结的出口,写文章就是最好的方式了。
苏轼也概莫能外。
苏轼也重情。他的妻子早逝,他情殇郁结,在他的《江城子·四年生死两茫茫》可见一斑。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首千古悼亡词绝唱引发多少人的伤心泪。
这就是我对苏轼肤浅的认识,他的一生活得真,活得洒脱、坦荡,活得有情有义,活得潇洒自在。
但听了古典老师与宋石男教授的先导课,更让我充满了兴趣,我急切想知道苏东坡的全部,全面去认识他这个人。他的文学成就、他的政绩、他的发明创造、他的处世哲学、他的受儒释道三家影响的思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