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灵枢经·正义精讲198
五邪第二十
3/5
原文:
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阴阳俱有余,若俱不足,则有寒有热。皆调于三里。
原文译文对照:
~~~~~~~~~~
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
病邪侵入脾胃,脾胃属土,主肌肉,故脾胃受病,则有肌肉作痛之证候;
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
若于脾胃系统中,病邪入腑而未入脏,此为阳邪,致阳气总体过盛,而显出阴气不足,病在足阳明,体现为胃功能亢进,体现为胃液分泌过多的“胃热”证候:因食物未及充分消化便被排空,故有消化不良、腹胀、嗳气、上腹不适等感觉;胃酸过多而刺激胃黏膜,引起胃痛、胃部灼烧感;胃酸逆流食管引起反酸、烧心感;胃酸过多又刺激胃部神经,引起恶心、呕吐;胃酸长期过多而损伤胃黏膜,引起胃溃疡;食物排空过快使胃腔常空,故总是感到饥饿。
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
若于脾胃系统中,病邪离腑而入脏,则成阴邪,致阴气总体过盛,而显出阳气不足,病在足太阴,体现为脾(胰腺+西医脾脏)受困于寒湿之邪,致运化功能低下,导致胰腺虚寒、分泌消化液不足,从而消化不良、生发营气(营养精微物质)不足,而故供给各脏之营养均不足;由于食物未得充分消化便传导至肠系,又叠加供给肠系的营养不足之因素,故使肠系负担过重,引起肠鸣、腹痛之感。
阴阳俱有余,若俱不足,则有寒有热。
若于脾胃系统中,病邪既在腑又在脏,此为脾阴与胃阳俱受邪,则阴之邪气与阳之邪气,比其正常应有之状态,俱属过盛;这种情况可等效于:压制病邪所需的阴之正气与阳之正气,俱属不足。这会有胃热与脾寒同在的证候。
皆调于三里。
无论上述哪种情况,皆可取刺于足阳明胃经之合穴——足三里穴,根据病情以行补泄手法:因胃之邪气过盛而致病,则泄刺;因胃之正气过虚而致病,则补刺。
~~~~~~~~~~
老黄历择吉,2024.7.12
上一篇:灵枢经正义精讲197
下一篇:灵枢经正义精讲199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