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钢筋水泥中,邻里之间缺少了交流和互动,甚至走在对面不认识,金相邻的感觉已不复存在。
昨天下午遛狗回来,走到东单元,遇到101室女主人。我和101的夫妻俩是在春天阳台维权时认识的。以前上班时早出晚归,我是真的连邻居也没认识几位,根本好象没有见到过一样。
这夫妻俩很和蔼也很客气,不象某些苏州人一副咄咄逼人的架势。男主人年龄四十岁上下,开出租车;女主人看起来很年轻,长得也漂亮,说话轻声细语,典型的苏州小娘鱼(小姑娘)。
后来,偶尔遇到夫妻俩个,彼此都是热情他打招呼。有时女主人看到我遛狗,都柔声说:“又带小宝贝儿出去玩了”。我也是问她“上班啦”或者“下班了”。
昨天是周日,下午四点多我遛狗回来,遇到她走出来,依然是微笑着柔声说“又带小宝贝儿出去玩了”。我回到:“是啊,刚回来。”
美女接下来问到:“你家有老姜吗?”
我有点懵圈,机械地回答“有啊。”
“我要烧鱼,才发现老姜没有了,你家有给我一点就够了,省得我跑出去买了。”说完,她用手指比了个乒兵球大小的圆圈。
原来是这样!我爽快地说:“你在这儿等着,我去拿啊。”
美女又轻声说:“我去你家单元那儿等吧。”其实也就十几步远,她短短的一句话,让我又对她增添了好感。
我快速拿下半块老姜递给她。美女接过来,只轻声地说声“谢谢了”,转身离去,没有过多的客套——这是我喜欢的方式。
我马上感慨起来,好象几十年前住家属院时那种邻里间互相帮忙的画面又回来了,是如此亲切却又那么遥远。
那时,邻居间走动频繁,谁家有事众邻相帮:家里请客,碗不够(现在不提倡)、凳子不够,只要去说一声,立马可以凑齐;没酱油了,直接拿碗去倒上小半碗,还与不还,没人在意。邻里间友爱、互助,“金相邻”三个字绝对是邻里关系的最好的诠释。
来苏州后,这种氛围再也没有遇到过,虽说是风土人情不同,但是更多是地域的优越感在做怪。它仿佛一道鸿沟,双方是鸿沟两侧不同的人群。
曾听同事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九十年代他在住校时,曾有个同学经常在小本子上记点什么,舍友们很好奇。有一天,趁这位同学不在,他们偷看了这个本子,猜猜他们看到了什么?
原来,本子上记载着人情债!某日,自己给了张三一个本子,约多少多少钱;某日,李四请自己吃了一碗面,多少多少钱;某日,自己请张三吃西瓜,约多少钱……后面还有总结,前后相抵销后,张三欠我几元几角几分,我欠李四几元几角几分。
当时,同事是做为笑话说给大家听的,可我是完全相信的。工作中、生活中遇到过太多的事情,虽没有这个笑话雷人,却也是做为北方人难以理解的。
比如:今天王姐给李姐吃块糖,第二天李姐一定给她吃只话梅;有时,别人给了我东西,我推托不掉表示感谢,心想有机会一定要还这个人情,没想到才过几天,人家就不高兴了。
于是自己学乖,坚决拎得请,收人礼物马上还礼,绝不能让人家觉得自己欠她的情。
还有这样一位多年的邻居,经常一同出去逛街、游玩。大家都带着食物,如果我请她吃了东西,她必定也当场给我东西吃。如果我的食物贵些,她一定要问价钱,在回来的路上,买相同价格的东西给我。
看清了她,也就慢慢远离,这种以物质利益算计为前提交往的所谓朋友,不要也罢,即使是双方各不相欠,也觉得“朋友”或“邻居”变了味道。
我是个热心人,总会主动去帮别人。比如这次小区改造,涉及到公共部位安全的事情,发现苗头,我会去找相关部门协商;单元内乱贴小广告,我主动处理。
结果是自己多管闲事、爱出风头,总结一下就是傻,不是自己家的事管它做啥!
细想之下,也对呀,都是自己的错!邻居们的事,也不是我一家的事,多管无益!“雪中送炭”都不香,更不用说“锦上添花”了,用北方话说“上赶子不是买卖”!
当下的风气是别人求自己帮忙时,一定要矜持,假装沉吟良久,先说自己有多难,一定要人相信我是克服千难万难才帮助你的,人家才会感恩戴德!
所以,邻里关系冷漠、互不来往、相安无事倒也正常,因为人们已经麻木了。
昨天遇到邻居要一小块老姜,我确实没想到,于是感慨了这么多,举的例子不知是否贴切,也不知用这个文章标题是不是恰当?
不过,我很高兴,我又感受到了邻里间的信任与友爱,这才是接地气的“金相邻”!
(20211227)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