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准备做“父母”,那么请先进行自我的判别与反思。如果你已经“初为父母”,请你特别的敬畏与郑重。因为你的一点一滴对孩子和你的家庭带来长期的作用和影响。如果你是家庭里地位最高的年长者,你的过去和付出必须得到尊重,但只有孩子代表和决定着家庭的未来。
我们可能要“不自觉”的从“巨婴”话题展开,这是一个想绕过却绕不过的育儿基础。试想,如果我们尚不成熟,如果我们管控不住欲望和情绪,如果我们不自视不自知,我们何以教育孩子?我曾经不止一次的表达过对孩子的感谢,当你孩子青春的绚丽和自由的肆意中“意犹未尽”的时候,是一声“爸爸”让你变成了真正的“男人”。这种转变是透彻而深入的,就像古语讲“成家立业”,它绝对不单单是一个时间顺序的先后,内在的是一种深刻的做人内涵和责任的转变。
晚安的故事:宝宝每天入睡前,我都会喊一声“晚安儿子”,早晨起床孩子还在睡梦里,我会不自觉的轻轻“亲一下”脸颊。有一次背地里妻子对宝宝说了这个“动作”,宝宝开心的样子特别幸福。每次逛街我都拉着孩子的手,个子高了以后过马路我会搂住孩子的肩膀。因为总“窝在”沙发看电影、玩游戏,所以现在大家在沙发上就会头挨头靠着或者枕着你的肚子。
不是故事的故事但都是点滴和细节,足够的耐心和持续的关怀是建立良好感情的必然基础。回忆我们儿时,责骂和“鞭打”是普遍的主题。走在路上常常被催促“快点走”,每天放学回家第一时间盘问的总是“到家时间”,我是比较幸福的存在,同学们的各种“花式吊打”没有发生在我身上。我不否认那种教育方式,那是普遍存在的时代的印记。我只是反思,习惯了严格的我们会不会表达感情呢?答案显而易见。无数80年代的人,清一色的“羞于”与父母表达感情,不是不想、更不是不会,是那一带家庭环境氛围带来的必然。再善意的吼叫和撕扯,也会培养和带来吼叫的回馈,如何野蛮或粗暴的手段,只会催生野蛮和粗暴的回击与延续。回想起儿时,那些被最严厉最粗暴“管教”过的同学,有多少“迫于”粗暴而走上“正途”?又有多少“慈爱”的方式“催生”了所谓的“败儿”呢?任何的情感、情绪、情谊都是彼此熏陶、影响和促进的共同作用。
吵架的故事:大概宝宝4岁左右,有一次“夫妻吵架”,我愤然间“夺门而出”。事后妻子和我讲述了当晚孩子的情形:晚上宝宝死活不让妻子“拉窗帘”,自己站在窗边看着外面默默流泪,他在等着我回来。然后断断续续的对妈妈说:你能不能和爸爸说一下,离婚了也每天回来看我一下。
听到这里我充满了感动和自责,孩子的点滴让你感觉到了亲情的伟大,夫妻的细节却给孩子无尽的伤痛。于是我们商量“不当着孩子吵架”,即使是冷战也不会让孩子察觉。有时候三个人逛街,孩子会主动拉我的手去牵妻子的手,然后三人相视一笑。最突兀的是有一次在家,宝宝居然把我们两个的头往一起推,边推边说:亲一下,你俩。
每个父母都会有与孩子相处的美好细节和点滴,我们稍加梳理遍能得出很多貌似偶然实则必然的道理和推断。因为你的赞美而回馈孩子的赞美,因为你的细腻关怀而反馈孩子的无微不至。我负责给宝宝洗澡,每次我要单独“洗头”,孩子都是过来帮忙,我客观评价孩子的优点,宝宝也常拿我的“闪光点”调侃,我俩被妻子谓之“相互吹捧”,其实他俩也时常“臭味相投”。妻子有事出门前总会各种叮嘱,那次宝宝居然大声回答道:你去吧,我会照顾好爸爸。
生活充满了点滴和细节,育儿亦然。没有任何单独的点滴和细节决定孩子的一生,但正是无数的点滴和细节拼凑出生活的多彩,交汇出影响深远的家庭与孩子的未来。细节决定成败、点滴造就人生。为孩子和家庭铺就充满爱和感动的点滴和细节之路,幸福的未来一定会大步走来。
把孩子和生活当做一本书,一字一句细节到标点符号,你会发觉一切是如此美好。
育儿故事,未完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