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这个时代是个“速成”的时代。一则速成广告随处可见,有30天教会你画画、21天练出马甲线、21天教会你写作……大家都在追求“技法”,好像拥有了技法,马上就可咸鱼翻身,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一般。
而钱钟书先生却驳斥了上述观点,他指出从构思到动笔写作是一个由心到物的过程,两者互相依赖,彼此融合。头脑中的构思已经包含了写作技巧的运用,写作时也已经是“意在笔先”。因此要写好文章必须多练笔,由手熟达到心巧。
钱钟书先生讲文学创作三部曲时讲,创作过程一般分为三步:
一、观察外物
二、构思
三、下笔
有人以为写作也没什么了不起的,只要掌握了创作技巧,就仿佛有了绣鸳鸯的金针,有了72变的口诀咒语,人人都能成为作家。钱先生认为这种人最多只能成为“诗窖子”和“画匠”,就是写诗多而不精,会画画却永远成不了画家的人。
写作的关键一环在构思,构思需要把握好心和物,构思和传达的关系。就是“执心物两端而用厥中”。心,是从观察物像到形成艺术形象的过程,艺术形象是经过作家的情感思想变形后的物像,既遵守自然事物固有的规律,又体现着作家特有的情感规律。
唐朝诗人王勃作诗的时候,先磨上几升墨,然后就拉过被子蒙头躺下,过一会儿,突然跳起来奋笔疾书,不用标点,被人们称作“腹稿”。宋朝的画家文与可画竹时,能做到"胸有成竹“。钱钟书说,纸上的草稿也不是全由手做出的,胸中的草稿难道完全是心里的幻影吗?胸中的位置安排、删削增改,也就是纸上的文字笔墨,即使只浮现在脑海里,也不能废除技巧,超越具体形象。
刚开始写作时可能会手不应心,心里想好的形象意境找不到合适的语言表达,经过长期的写作实践,做到心里想什么,笔就能如实地表达什么,最后做到心和手完全一致,心的灵巧完全表现在手上,完全忘记了外物的存在,像庖丁解牛那样好像进入了无物之境,像文与可画竹那样好像自己也变成了一棵竹子。这种物我俩忘的状态就是创作的最高境界。
从手巧到心巧
技巧是需要运用在心和物之间融合运用才行,好比风筝,没有风的助力,再漂亮的风筝也飞不上蓝天。
我们平时一味的追求技巧大法,却忽略了根本的基础,观察、思考、构思,讲技巧运用到构思当中。而不是单纯的知道起承转合、金字塔原理,把材料堆积到框架就完成。
2019-05-13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