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周,一直在拜读国内著名家庭教育研究者张文质先生的著作——《教育的勇气》(张文质和青年教师的谈话)。
学会与过去的艰辛达成和解据张先生自己在书中透露:近几年,他外出分享讲座时,都会有一个主题——教师的专业成长和生命成长。而且,这个主题是他反复会讲到的。当然,每一次讲时可能侧重点会有不同。但是,张老师总会把教师的生命成长放到一个更重要的位置来考量。
当读到书中的第二篇章《让心灵明亮:教师健康自助的生命哲学》时,我被张先生的文字深深地触动着,是啊!一个人应该有更大的格局和坐标系。往大了说,在宇宙的尺度上,我们任何一个人所面对的烦恼都将只是微尘。套用一句大家经常提到的话就是:除了生死,其他都是小事。
我们知道:佛教将人生之苦分为七种,即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其中,前四种是自然的痛苦,难以避免。后三种即是一种社会现象,反映出不如人意的生活现实,而苦的总原因概括起来就是:有求不得、有愿不遂。如此种种,当然让人感到痛苦。可是,就算再痛,你也不能沉沦、堕落下去,敢问世间所有人,又有谁不是“向死而生”呢?
学会与过去的艰辛达成和解诚然,就像张先生在书中提到的一样:生命中的很多创伤会影响我们的思维、处事的方式、对某些问题的态度,也会影响到我们生命里某些“抵抗”方式。这时的你会特别敏感,特别有意识地去避免触及它,避免它重新发作,避免它的疼痛重新被唤醒。而此时,学会如何与过去的艰辛达成和解就显得尤为重要!
当一个人愿意跟过去的岁月和解时,他便会很自然地放下心中的执念,主动释怀,也不再容易生出些自怜自艾的情绪来了,当然也会慢慢认识到自己不是天底下最最倒霉的人。如此便会活得更加从容、通透,生命的脉搏也会跳动得更加强劲有力!
学会与过去的艰辛达成和解
其实,我一直觉得:所谓的痛苦,都是是自己想出来的,想的多、做得少,得不到之苦便产生了。然后,人就开始纠结,心理失衡。久而久之,精神的困顿就形成了。但是,人若是有心主动去跟过去的艰辛达成和解,他便会从内心深处生长出一种向上的力量,重新使生命变得意趣盎然!
学会与过去的艰辛达成和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