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晌午后,趁女儿睡着的光景,翻看了《资治通鉴》中“长平之战”的故事。
读史的时候,需要脑补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闪现的刀光剑影,更要穿越遥远的时空,从字里行间去寻找和体味古史书中记载的厚重和沧桑。长平之战的故事,在诸侯争霸的历史背景下徐徐展开,秦赵之争既是地缘政治发展的需要,也是军事实力竞赛的结果。那么,在那么一个特定的历史时刻,战争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秦人秦人一将功成万骨枯。历史就是这句话最后的例证。用现在的哲学理论解读,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英雄或者枭雄就是那些左右和影响历史走势的群体。长平之战中,有我们耳熟能详的“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典故,也有千古名词“纸上谈兵”故事。在谋略大量被运用的时代,信息战是很前卫又很古老的战法,一招“反间计”之后,赵国换帅,为那个骇人听闻的“坑杀40万降兵”埋下了伏笔。
赵国主将赵括书中有一个细节,当赵王任命赵括为将军时,赵括的母亲非常不安,上书给赵王说“大王,千万不要让赵括做将军”,并陈述了很具体的理由。但赵王并未采纳,倘若历史公正无私的话,刚愎自用的帝王脾性也得给这桩历史惨案背个锅。
历史的叙述往往是冷冰冰的,那些鲜活的流淌着热血的士兵,在书中只是寥寥几字数据或者几幅图画,就宣告了性命的结束、人生的终结。
书中这样说“白起设下了一个圈套,把40多万投降的士兵全部活埋,只将200多个人送回赵国”。轻飘飘的一句话,人间惨剧就被刻画完毕。
长平之战许多年以后,位于山西省东南部的高平市永录乡永录村的长平之战遗址被发现、被保护,后考古学家又决定不再发掘研究,留给40余万战死沙场的士兵身后足够的安宁。
长平之战3年后,白起被秦昭王赐死。临死前,白起曾感叹道:“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白起因长平封神,名存青史,然后世之人悠悠之口,又岂止于封神之名。
女儿还在酣睡,我不知道,该如何向她讲述这段历史,也许我会这样开头“历史是真实的,也可能是编造的,长平之战不过是我们古王朝更替过程中的一个缩影罢了。这章,我们先——pass”。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