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在简书更了一篇文章《写给十五年的你》,想以文字纪念我和丈夫相爱的十五年。平时写类似关于自己的散文,假若情感到位,想收都收不住。
但这一篇,任凭我如何努力地在脑海里寻找回忆,斟字酌句,但始终写得不顺畅,还几经搁笔。
文章收尾后,我反复看了几次,忐忑着要不要先放着,换个时间给它润色后再公开发布。
但想起了我之前那篇关于父亲的文章,在发布之前,我也是不确定是否为自嗨式写作,但发布后,却意外地赚了个别读者的眼泪。
作者斟酌千万遍,不如读者看一遍。于是,我摁了发布键。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读者的阅读感受,才是检验文章质量的最高标准吧!
理事会专栏编辑老师文字功底毋庸置疑,而且审文经验丰富,于是我便怀着试一试的心态,把那篇文章向理事会情感专栏投了稿,希望能得到反馈。喜出望外的是,文章有幸得到了编辑老师的推荐。
可是,各位友友在文章底下的留评,却使我沉思顿悟,我那篇文章的确是没有把我想表达的情感写清楚。
以我目前的写作水平,我不是对文章的架构和语句不满意,而是文章给读者带来的感受,不是我心底想要传达的。在那篇文章当中,我与丈夫的情感描写,应该还可以写得更丰富细腻些,奈何我脑海里没有合适的词句。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联系删除其实,《写给十五年的你》这篇文章,我计划是分两部分来写的。
前半部分,我主要是想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表达出校园初恋那种无忧无虑,又带点囧的恋爱经历。
而后半部分,我是想借用既沉重又有爱意的词句,跟前半部分形成鲜明的对比,来表达我患难后,丈夫对我的不离不弃。
结果,读者的留言基本上一边倒,重点都放在了后半部分。因为友友的用心留评,使我不难看出,那篇文章的前半部分输出是缺少感染力的。
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或许也可能只是读者里边的那个哈姆雷特不是我期待的。
当然,我写文的时候也是想把重点,倾向于后半部分的,但想表达的情感始终未能如愿表达出来。
有时候,写文章就像演戏,硬挤出来的眼泪,恐怕也感动不了观众。
写作要先感动自己,才能感动读者。记得有一位写作训练营的老师说过,当你被一篇文章感动落泪,很多时候,作者也是流着泪写的。
这个我也深有感触。之前关于父亲的那篇文章《您给的,我永远都无法还》,我在写的时候泪水曾多次不自觉地滑落。而写《写给十五年的你》却像在挤文字,码字的感觉完全不一样。
昨天,我把《写给十五年的你》发给了我的大学同学兼好友,她固然了解我与丈夫的情感经历。她说,有些情感无论如何表达,皆是浅薄,只能意会。
话虽这么说,但中国文字博大精深,总有字词能很好地表达想述说的情感,只是我们没找到。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联系删除能引起读者共鸣的文字输出,需要有合适的情绪状态,更需要真情流露的词句。而真情流露的文字,就像一篇文章的灵魂。没有灵魂的文章,就彷如一副行尸走肉的躯壳。
虽然写作时的情绪不是想有就有,大作家也有卡壳的时候,但我们可以通过文字词句的知识积累,寻找能表达我们情感的最合适的字词。
只有当我们的知识库存放的东西多了,输出时才会更流畅。
鲁迅先生说过:“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的。”
鲁迅先生这里所说的“多看”,肯定不包括现今网络横飞的八卦资讯网文。不同于现代的快餐文化,好一部分网文只是博眼球,文学价值不大,而经典著作之所以能流传千古,必有其瑰丽之处。
故“多看”经典佳作,借鉴名作的写作方法。多读书积累知识,勤加练习,善于总结,坚持写作,一步一个脚印。即使我们写文不能做到行云流水,也能给自己写作的小径添砖加瓦。
在此,我也衷心感谢简书的各位老师和友友对我文章的反馈、鼓励和支持!鄙人将坚守初心,踏踏实实地提高写作水平,尽我所能输出有价值的文字!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联系删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