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网络培训示范班以来,专家的讲座和案例故事给我带来很大的触动,既是理念上的指引,更有实践上的指导。作为一名普通的心理健康教师,我能做的很少,却有可能点亮一盏灯,点燃一个儿童追逐阳光的脚步。
一、认识儿童,读懂儿童
听了苏教授的讲座以后,我猛然意识到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我们了解身边的孩子吗?一直以来,我总觉得自己对学生了如指掌。可是,学生当前的认识方式有着怎样的特点,是渴望通过一些举动证明自己,还是羞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些问题,我都回答不上来。
既然无法了解学生的身心特点,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意义何在,难道仅仅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吗?不该如此。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就是真正的了解儿童,认识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才能够根据儿童的外在举动了解他们的内心需求,才能真正在心育活动中激发他们成长的动力。
1.补点心理学知识,开始认识儿童。对于自己而言,李玫瑾教授的心理讲座能够帮助快速弥补知识的空缺,丰富儿童的理论。同时,我还准备通过阅读相关的书籍,比如《儿童人格教育》,逐步建构起较为完善的儿童心理发展图式,有效把握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2.走进学生,在研究中读懂儿童。远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只能停留在表面。我会静下来心,走到学生中间,通过跟他们聊天、游戏等方式进一步认识他们,倾听他们的心声,并借助观察日记的方式进行持续的研究,逐步发掘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
二、心育课程,助力儿童成长
心理健康教育课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只有一字之差,却有些天壤之别的差距。常态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属于散兵游勇的游击作战,缺乏系统性、目标性,起到的效果也微乎其微。
“课程设计与教学”模块的学习,让我意识到自己在心理健康课上,止步于完成教学任务,而忽略课程内在之间的联系。为此,我将尝试以心育课程的建构为出发点,探索出促进儿童心理健康成长的有效路径。
1.聚焦儿童成长痛点,设计人际交往课程。我负责小学三、四年级的心理健康课,所要面对的主要问题就是儿童不知道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围绕这个关键点,我初步构想以绘本故事为切入点,探讨人际交往中遇到的困难,通过头脑风暴、心理活动等载体探索有效的途径。
2.以课程为基点,发掘儿童内在成长动机。课程作为载体,关键意义在于激活儿童的内在成长动力,引导他们主动地探索自己,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心育活动,帮助儿童认识自己
在《米杉——超个人心理学》的章节学习中,朱老师通过多个案例引导来访学生逐步改变自己的认知方式,逐步意识自我在事件处理中的积极意义,从而发现自我的力量。由此可见,心育活动的开展,最主要的意义,就是让儿童找回自我,认识到自身拥有的力量。
1.心理绘画,让心育活动多彩起来。承担学校心理健康教师工作以来,我最初尝试的就是将心理绘画引入心育活动之中。一是借助绘画让儿童的情绪得到释放。二是借助绘画的力量,避开儿童的心理防御,更好地聚焦问题。三是通过绘画的对话,让儿童认识自己的力量,成为自己的主宰。当然,心理绘画更适合发展性心理疏导。
2.心理韵律操,让儿童的心灵动起来。韵律操的形式,将音乐和运动有机地融合起来,有助于儿童在有节奏的韵律中放松自我的情绪,在自然而然得到积极的心理暗示。我也将围绕心理韵律操在学校心理健康的运用,进一步探索和研究,让儿童能够动起来。
3.心理剧,让儿童在角色自居中成长。心理剧的作用不言而喻,剧本的选择很重要,角色的扮演,则是儿童成长的重要环节。将心理剧融入到日常教育中,意义或许更为积极。
4.超个人心理,让儿童看到自己。朱老师的讲座,不仅丰富了我的理论结构,更给我有效的心理实操手段。我将进一步了解超个人心理学,通过研学有效提升自己的素养,助力儿童更好地认识自己。
这次的心理培养,我收获了很多的知识,也对自身理论的缺失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还坚定自己做“擦灯人”的信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