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逃离最终只是一场回归。”
看了艾丽丝·门罗的《逃离》,我的脑子里出现的就是这句话。
少女时期的卡拉遇上了克拉克,坠入爱河,抛下自己的家庭不顾一切和克拉克走了。那时的她十八九岁,很容易做出决定,也很容易付诸行动。大概这是少年人的通性。年轻的我们热情冲动,世界就是我们所想的那样,我们以为自己能掌控一切,我们以为生活会得到完美。
若干年后,我们看到一个住在活动房屋的少妇,日复一日,照料马匹,招揽客人,忍受阴晴不定的丈夫。这就是出逃后的卡拉。
文章的一开始把笔墨聚集在一个看似无关的邻居西尔维亚身上。读者很容易从作者的笔触读出对西尔维亚归来的期待,这期待的人不是旁人,正是卡拉。也许卡拉自己并未意识到这一点。在丈夫向卡拉转达西尔维亚要她去帮忙时,卡拉躲闪而不安。看似矛盾的背后隐藏的是卡拉内心的挣扎。她害怕去见西尔维亚,那意味着她必须面对内心深处再度蹦出的逃离念头,就像一个人不愿意被命运推着走一般,而催促卡拉的不是命运,是她的心。
此时我们的女主人公卡拉,完全没有少年时的冲动果敢,一切的铺垫渲染都显示了她的挣扎。
不出意外,卡拉向西尔维亚诉说了自己的苦恼。两个女人知己知彼,揣着透明的心思一步一步进行着,西尔维亚愿意帮助卡拉,甚至是怂恿卡拉逃离。而卡拉就像个慌张的孩子,不断从西尔维亚身上汲取出逃的勇气,她甚至连家都不敢回,坐在大巴车上深深埋着头。
毫无悬念,逃离失败。
卡拉没有被丈夫发现,也没有失去西尔维亚的帮助。她败给了自己。
“她是会不知所措的。打出租车,告诉司机一个自己都很陌生的地址,第二天早上起来,刷完牙,便往一个陌生世界里闯?她又究竟是为什么要去找工作,把食物往嘴里一塞,就搭上公交车把自己从下一个地方带往另外一个地方呢?”
生活中的我们是不是在想改变的时候无数次有过这样的念头而就此打住?
卡拉就是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想要逃离却最终又胆怯的人。
我们曾经也像年少的卡拉一样,勇敢地面对过世界,面对过自己的选择。可是后来,是什么让我们失去了那份勇气?我们宁愿抱怨,宁愿忍受,也不敢再“越雷池一步”,甚至渐渐麻痹自己,从中找寻慰籍。
二次逃离的卡拉以失败告终,这也是大多数人的结局。妥协于生活,妥协于自己,妥协于心中的恐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