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散文
草堂著千秋

草堂著千秋

作者: 第七排临窗位置的塔塔 | 来源:发表于2017-06-30 20:49 被阅读0次

    草堂著千秋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随着时间的流逝,历史长河洗涤了旧迹,席卷了古书的墨香,流逝了书卷的珍藏,也许书籍万卷早已化成溪水,流浣在浣花溪旁;也许砚台墨香早已洒落在青石板上,一路芬芳。抬脚跨进草堂有些许陈旧脱色的门槛,走进千百年前杜甫栖居的地方,迎面袭来的是寒冬里腊梅的清香。


    在明亮的灯光下,草堂别馆里笔墨横恣,行云流水的书法一张张铺开。我不禁想到,杜甫是否也是在这样一个春意渐暖的午后,独自沿浣花溪畔踏青赏花,铺开一张宣纸,轻拂袖口,流畅又潇洒地题下“东望少城花满眼,百花高楼更可怜”;亦或是在寒气阴冷中蜷缩,用苍老颤抖的手题下享誉后世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落魄晚年,一路逃亡,终于再三转折奔波,一路上看尽繁花凋残,历经战争的苦难,阅尽人间百态,行走的路中停歇在浣花溪畔,终于寻觅到一个栖居的地方。


    茅屋外黄泥塑的墙早已有裂缝,手指轻捻,有细沙失于指缝。随着人潮的推拥,挤进昏暗而又狭窄的里屋,直至闪光灯频闪,我才看清房间的布局,空间狭小,装置简陋,使人叹息环境的凄淡,却又感叹杜甫的清贫。但也正是这样才造就了杜甫起起伏伏的一生,也成就了一代诗圣,留下了许许多多文采斐然的诗篇。杜甫晚年一路奔波,四处逃亡,一直在行走,可为什么又偏偏是他,看起来和众多逃难人一样的人,偏偏在史书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不同,大概是在阅尽人生百态后,依然易被环境感染,热爱自然的心境,令人心生羡慕,又感慨不已。


    长廊的转角,阴湿的台阶一侧布满了青苔,旁侧的竹叶沾染着昨夜的雨滴,在斑驳的阳光下一点点流失殆尽。恍然忆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词句;缓步踏在茅屋几里开外的小道上,一路繁花相送,春水初生,春林初盛,满眼春意盎然,想起杜甫也曾流连于春色中,题下“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词句。生活已如此艰辛,他却依然寻找到了一方静谧的天地;抬眼茅屋的破旧,手边栅栏的腐朽,又感慨他历经沧桑后,依然怀有抱负家国的情怀,登楼题下“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阅读,不仅仅是翻阅书本,还可以是阅览美景,阅历人文山河,把所见之景,所感之情最后转化成文字,这样的文字是情感的一种表达,是一种心绪的寄托。就像诗圣杜甫,一路行走,一路阅读,一路题诗,也一路向前。


    三毛曾说“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流浪。”我想,杜甫终其一生都未曾流浪,他栖息在诗词之中,长存于历史长河。尽管后来友人离世,杜甫又辗转逃亡下一个地方,那一个地方也一定会有新的诗篇在熠熠闪光。后人皆仰慕他的才华,沉浸他的诗篇,叹惋他的离世,终其原因,不过是他一生都在阅读与行走,阅尽人间百态,题写千秋华章。


    走出侧门,看见门口的题字“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诗圣不虚此名,我揣着杜甫的诗集,加快了离去的脚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草堂著千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pbic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