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麦克斯韦小妖怪
2018年看了哪些书呢?一边回忆一边点评点评吧。绝大多数是用kindle在通勤路上看完的。想起哪本是哪本,排名不分先后。
1. 《十万分之一的偶然》by 松本清张
松本清张的小说,书名就很有意思。在他的许多作品之中,篇幅不算太长,读起来感觉不啰嗦,情节很流畅,每次我回想起来都觉得是阅读体验很好的一本。这本书在通勤路上用kindle几天就看完了,中途没有切换到别的书,读完全书也很有回味,所以说是很好看的。
5星。
2. 《失踪的总统》by 比尔·克林顿+詹姆斯·帕特森
封面上写着“2018出版大事件”,意思是前美国总统写了本小说哦,很轰动哦!虽然明知道有些噱头,我还是用kindle看完了。闲扯几句我觉得克林顿夫妇还真是超有意思的两个人,那人生丰富多彩,真叫人不服不行。据闻克林顿离开白宫之后欠了一屁股的律师费债务,简直要破产了,结果他凭着前总统的身份和天生口才,周游列国到处搞演讲,居然靠着出场费赚得盆满钵满,如今居然又写了本小说,还真是个大人才。当然仔细查看作者列表就会发现,这本小说可能干脆是第二作者执笔。
说回此书,应该说质量上是高于平均水平的,无论是语言叙述,还是情节设计,此书的80%都做得不错,故事很吸引人。悬念到了最后,我已经猜出了结尾,可能在推理方面略弱一些,作为故事倒是基本合格的。此书就是越到了后面,越有点总统病发作,或者说自恋感愈发强烈,以至于主人公大获全胜之后来了洋洋洒洒一大篇的伟光正演讲,作为全书的收尾,我觉得完全没有必要,当然可能前总统总归需要在写书时倾诉一下未尽的心情——曼弗雷德说,领导者都是自恋的——好吧我们作为读者就理解他吧。
3星。
3.《死亡螺旋》by 松本清张

这是另一本松本清张的小说,封面写着“长篇小说”,毫不夸张,是真长。截止年末读了一半。相比起其他的作品,这一本似乎是享有更高的赞誉,但是实在很长,很长,很长,以至于我多次“换台”。前期的铺垫很细致,似乎有深意,但是情节推动实在是那个慢啊,如果2019年我看完了,会再写它的。不过,希望不大。
还不确定多少星。
4. 《放学后》by 东野圭吾

这本书鼎鼎大名,我都不敢相信这么晚才看。我的偶像东野圭吾的成名作,当年获了奖。不过也许是一开头就看的是他的《白夜行》和《嫌疑人X的献身》这种巅峰之作,所以读这一本感觉平平。当然,并不是说书不好看,故事不吸引人。东野的书阅读体验往往是上佳的。我只是觉得最终的人物动机有些模糊感,略微欠缺了一点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感觉,不足够说服我,也可能是我常看推理小说,口味略有点刁了。不过也许评选者眼中的另一层冲击力正在于此吧,也有可能是有一点文化差异的原因。
3.5星。
5. 《我杀了他》by 东野圭吾
东野圭吾新出一本书,比我在公众号新写一篇文章还快——这样的由理工科出身的工程师转行而来的作家,不把他当成偶像还能如何?我读小说都没有他写小说快,总有攒了一堆新番的惊喜感呢。
这一本我忘记是哪一年的了,他连续写了两本这种开放式结局的推理小说,也就是推理小说的最后,并没有指明凶手是谁。很有意思的一类阅读,可当时看完书还是有点心烦,毕竟我们推理小说读者也是很忙的,往往还是希望看完一本书有一种故事完结感,享受那种“这本书看得好爽啊”的感觉。作为开放式结局的第二本,《我杀了他》的结尾凶手更加难以推理,可以说是真正的开放式结局。
4.5星。
6. 《谁杀了她》by 东野圭吾

因为写了上一本,所以就联想起这一本来。两本都是非常好看的。在这一本的处理上,其实勤奋愿意细想的读者,还是可以有方法推理出最终的凶手,而且推理方法并不复杂,就是穷举法,所以这一本算不上真正的开放式结局,只是作者没有告诉答案而已。
4星。
7.《富士山禁恋》by 松本清张

在kindle上选中这本书的时候,我并不知道这其实不是一本推理小说。因为刚读完《十万分之一的偶然》,我对松本清张的印象是一名纯熟的推理小说家。但是在我阅读过的他的书里,我最喜欢的是这一本。
悬念是有的,但在这本书里不是主要的。这本书的语言和意境都非常的美,人物的塑造既令人心醉,又令人心碎。一个渗透着浓厚物哀之风的故事。读完结局我才搜索资料,知道它原来就是著名的《波之塔》。这本书的影响力太大,甚至使书中的一处原型地渐渐成为了“自杀圣地”,政府不得不出面干预。相比之下,我觉得中文版还是就采用原名更好,现在这个书名,有一点港台翻译好莱坞电影名的味道,说得不好听有点地摊文学,丧失了这本书的意象。
同样是写“禁恋”,我认为松本清张的这一本,比渡边淳一的一批书都要成就更高。渡边淳一也许是令人读完觉得震撼,而《波之塔》则让人产生一种缱绻不绝的迷恋。我读渡边淳一的时候,对其中的人物,内心是保留一定批判的,尤其是其中的男主人公——当然这也是渡边淳一的鲜明特色吧,他被称为“手术刀”不是没道理的,解剖出人的心理中很真实的一面,那么难免会有点丑陋。但是《波之塔》里的人物,让人完全批判不起来,可以说是彻彻底底地被他们打动了——其笔力如此。
5星。
8. 《风闻》by 渡边淳一
顺着就讲到了渡边淳一的书了。这一本是读完了《情人》之后,kindle随机推荐的同作者作品,出于消遣的目的而阅读。都是短篇或者中篇故事,读起来不累,当然印象很深刻的也基本没有。唯一还记得的就是一位中年已婚男士经历着n年之痒,找人打听前女友的近况,想着对方估计过得挺惨,至今单身,心中百转千回回忆出很多情愫,故事的最后突然发现前女友不仅结了婚生了两个孩子风采不减,而且其丈夫很快要带全家移民美国了,所有的情愫瞬间幻灭,内心只剩下对她的不屑,并觉得自己家里那位老婆似乎也还行。
读完整本书记不得什么,不见得是书写得没有吸引力,也可能是我早已见过了渡边淳一的风格,所以思想老成,见怪不怪了。其实我一直有一个疑问,就是作者究竟早年经历过什么样的人生呢,为什么毕生都被吸引在这样的主题。
我有一个稍显狠辣的建议,就是单身未婚的小姑娘们,应该看一看渡边淳一的书。但是别看多,看上两三本就够了。读过一点,能避免被爱情冲昏头脑。读得多了,容易把爱情看得太透,显得丢失了一点人生乐趣。
总体来说,我还是认为渡边淳一确实是一位写作大师,我们也应该感谢他独具特色的写作兴趣,让我们见到一些对人性如手术刀一般的作品。总体来说,对恋爱无益,但是对人生有益。
3星。
9. 《情人》by 渡边淳一

这本书是很好的,我还专门写了一篇书评给它。它好就好在,同时深入地解剖了男女双方的思想内核。毕竟每一个行动,每一个想法,都是有背后的原因的,渡边淳一的笔法十分细微,解剖到了最细节最底层的地方。这本书也塑造了一位很有特点的女性,虽然不可免俗地在少数地方仍然流露出作者作为一名日本老男人的大男子主义世界观,但是相比起其他作品来说,我觉得这一点还是有所控制的。基本上是很还原地写出了一类人物的方方面面。详细的分析可以移步书评《自由主义女性的冷酷仙境》。
5星。
10. 《武曌》by 罗汉
多么设计感的一个封面啊,我不禁感叹道。这是我在2018年屈指可数的,在家以翻阅纸质书的形式看完的书。而且看得还很快,一个忙忙碌碌周末的几段时间。而它并不是一本小说,而是一本社科类的书籍,像人物传记,但是又并不典型。写得如此吸引人是非常难得的。我的后台还存有刚写了个开头的此书书评。
罗汉其实是一个美国人,可以说是一位美国籍的汉学家。为什么特别推荐这本书呢?因为它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和思路,非常有开拓性的价值。正是因为武则天在中国历史上的著名性,我们作为中国人从小就知道她,不论是历史书,还是各类小说、戏剧、影视上的各种描绘数不胜数。我们内心里认为自己对于这个历史人物是非常熟悉的,但是很难意识到,我们对武则天的认知,是有集体性的局限的,正是这种全民化的、从小习得的、相似相近的知识体系,使得我们很多时候会觉得“当然就是这样啊,还能是怎样”,而看不到自己所在的庞大集体的某些特征,会带给自己的局限性。
人们常说,因为一片叶子障目,而看不见整个森林。而上面所说的这个现象,我认为是因为长久地处于一片森林之中,而无法从多个角度来看待一片叶子。
东方有一种千年历史的集体主义积淀,这种积淀是非常思维底层的,哪怕我们刻意去排除,力争客观,它还是会隐藏于无意识之中,这种隐藏并不体现在“认为哪儿是对的哪儿是错的”,而是体现在“压根没想过还可以这样”。
西方也有一种多年的个人主义积淀,这种积淀同样是非常思维底层的。所以你会发现同样是研究武则天,美国学者罗汉,完全是把一代女皇,当作一个完全不认识的普通人去调查和理解的。这本书从女皇的幼年开始,她的父母的婚姻关系、现有史料中关于父母抚养她的方式的零星叙述推测对她性格养成的影响,她与同父异母的兄弟们的关系,她因为什么机缘且为何而入宫,她与李世民之间的关系,她与李治的爱情关系、婚姻关系,她溺死女婴的传说和史料分析,她在宫廷争斗中各种做法的心理分析,她早年对儿子的无限疼爱和晚年的残酷,她与李治多年婚姻关系中的情感发展,她对太平公主的情感,她与武家兄弟和侄子的关系,她与朝臣的关系、与鸾臣的关系,以及她为何创造了一系列汉字,又为何退位,等等。
在罗汉的发掘之下,你会看到许多与我们平时习惯上对武则天的认知,有所不同的地方。比如罗汉认为武则天和李治其实是一对拥有真实牢固的感情基础,也逃不过许多人性弱点,但本质上志同道合彼此依靠的皇室伴侣;李治非但不“懦弱”,相反非常果敢,武则天的身份帮助他达成许多目的;两人在孩子幼小时,也像普通的父母一样,但是随着李治死去,政事的变迁,武则天与子女的关系改变了;而狄仁杰之所以能够劝说武则天“还政李唐”,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武则天本人对武家亲属的深深憎恨,这是她的早年经历导致的伤痕。
我认为《武曌》此书对一代女皇做出了非常细致化、个人化的分析研究,具有很高的价值。书中提及的史料都做了标注和索引,作者也注意到了对史料的对比分析,比如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史料中,对同一件事的不同描述。作者不仅对比了这些描述,并且从各个方面分析了史料差别的可能原因。我想,这对于读者更翔实地理解女皇,以及理解女皇所处的社会环境,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5星。
11. 《梦幻花》by 东野圭吾
这本书在东野的所有小说中,不能算上乘。可以消遣时间,设计的trick也有意外之处,但还谈不上很大的惊喜。不过至少有一点好处,反正我是看到结局才明白凶手的,这一点上,东野的小说质量一直不落俗套。
3.5星。
12.《阴阳师:1、2、3卷》by 梦枕貘
这3本书我曾经写过书评,对其评价一般,当时的主要感受是书写得太啰嗦了,削弱了叙事的张力和情节的精致性。以至于第4、5两本的阅读都暂停了。具体的书评可以移步历史文章。
3.5星。
13. 《阴阳师:生成姬》by 梦枕貘
上一节说到我对《阴阳师》系列的前3本阅读体验一般,所以后两本的阅读都暂停了,虽然听到过梦枕貘长篇胜过短篇的评价,也打不起精神来读它们,这个系列似乎就要离我远去了。
但是!后来有一天我发现了由狂言师北村万斋主演的电影《阴阳师》,哎呀呀不由得被这位主演所演绎的安倍晴明倾倒,自从有了具象化的良好印象的加持,对原著小说的感觉都不一样了呢,加上两部电影也是由这两本长篇所改编的。于是我又兴冲冲地调出这本书来一读为快。
这么一读,果然不同。虽然情感上受到一些电影的影响,但是确实长篇的质量要优胜不少。整个故事是非常连贯的,许多描写也很动人,写出了含蓄深沉的情感,读完此书我不禁感慨道,博雅真是一位很好很好的人啊!我被深深打动了。
因为电影还是有不少改编的,所以先看过电影,并不会影响到读书时的惊喜感。当然,悬念会少一些,可是动人的情节不会受限。我还是很推荐这本书的。
4.5星。
14. 《阴阳师:泷夜叉姬》by 梦枕貘
这是《阴阳师》系列的第5本,也是最后一本。作为一部长篇,整体质量也是不错的。悬念方面,前部和中部渲染得很好,到了后面部分就比较易猜,结尾部分的人物动机,也存在部分牵强之处,所以这本书的亮点就是对主人公的刻画了。总的来说,也是值得阅读的。
4星。
15. 《沙门空海之大唐鬼宴》by 梦枕貘
这部小说很长,说实话我觉得《妖猫传》这个名字比日版原名好太多了。陈凯歌的那部电影坊间毁誉参半,但我自己看过,觉得还是挺不错的。这部小说我也写过长篇的书评,总的结论是除了结尾太雷,其他没什么缺点,我至今还记得自己12点抱着kindle看得后背发麻又忍不住继续看,所以说读起来蛮享受的一部。当然该吐槽的还是要吐槽的,作者最后居然写了一篇后记,极度卖萌又极度自恋,那篇后记看得我天雷滚滚,至今都想找他说道说道。
4星。1颗星是扣在结尾上。
16.《天生变态狂》by 詹姆斯·法隆
好,终于来了一本不是小说的。不过,这一本其实我没有读完,因为读到一半就读不下去了。。。
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美国犯罪心理学家,在TED有演讲。书是有内容的,并不是虚料,但是我两方面不符合预期。首先我是被书名吸引的,本以为是一本以犯罪心理学为主题和主线的书,但其实全书是以作者本人为主线的,讲述了他如何发现自己的大脑结构异于常人,以及后续反应和行动的过程。说实话,我对于看一位作者滔滔不绝地讲述自己,并无多大兴趣。更糟的是第二个方面,就是此书的语言风格,有一种堆砌之感,阅读体验不好,长篇大段并非就不好,但是絮絮叨叨就显得枯燥了。后来我仔细看了此书的腰封,发现这确实竟是一本传记,那么,我只能说这真是一本毫不吸引人的传记。。。
2星。
17.《拉普拉斯的魔女》by 东野圭吾
又写到东野圭吾的书了,看来我真的看了很多东野的书啊。再次感谢作家,这么高产的作家真是推理迷的大宝贝。这本书我瞄了很久一直没时间看,我对书名莫名的有感觉啊,拉普拉斯的魔女,跟麦克斯韦的小妖怪,简直是对仗啊,哈哈,所以还没看就极其地喜欢上了这本书。内心特别期盼这本书要怎么个拉普拉斯法。
后来终于把这本书给读了。说实话,呃,有些失望。这是推理小说吗?我是从伽利略系列喜欢上东野圭吾的,喜欢那种科学实验式的推理风格。而这本书,也许有些剧透吧,但是忍不住说,怎么有点科幻风了?那个拉普拉斯,似乎也就是一个扯过来的词汇罢了。摈去期望值高带来的落差因素,我依然觉得这本书的质量一般。
不过这也并不影响我继续因为东野圭吾再出下一本书而感到非常兴奋。毕竟要求一位高产作家的每一本都惊艳四座也是不现实且不人道的,所以读完此书我产生了发自内心的深深理解。所以你看,粉丝的心态就是这样。
3星。
18. 《平家物语》by 无名氏

哎哟喂这可真是一个大部头。算是日本古代的书了吧,被分类为“军家小说”,整体感觉跟《三国演义》有点像。作者不知道是谁。有意思。
为什么想起来要读这部书呢?因为我成天在柯南啊等等各种场合听到一些日本历史的典故和人物,什么源义经啊,什么平宗盛啊。每次我接触到这些都在想这些人名好熟悉啊但都是什么鬼。对于历史上的平家和源家的大战,我也有零星的了解,最初是源于2010年的中秋节在山寺留宿的极端寂静之中阅读的,小泉八云那本著名的《怪谈》,里面有一篇故事讲到了平家的鬼魂。
所以为了学习一下这方面的知识,让自己以后娱乐的时候能有些清晰的头绪,我就阅读了这部书。一共4卷,目前读到第4卷。说实话阅读这类书稍有一点耗耐心,主要还是有一些文化隔阂,不过我认为它的质量是非常高的,多处对历史事件的描写甚至可以说是跌宕起伏。值得推荐阅读。比较有意思的一点是通过这本书,我才知道在京都参观的祗王寺,其中的“祗王”,其实是一位名艺伎。
4.5星。
19. 《约翰·汤普森简易钢琴教程1》
这本书有一点像乱入的[图片上传失败...(image-a5ec70-1553225027973)]
。话说2018年的元旦,因为女儿要学琴的原因(旗号),我为她(我)买了一架电钢琴。多年盼望的琴既到手,总拿小时候靠背琴键学会的几首通俗钢琴曲来娱乐肯定是不行的。于是我就跟随小姑娘的脚步,开始从零学起啦!反正也要辅导小朋友练习嘛。
小汤系列如雷贯耳,小汤1是零基础入门,曲子短小也比较有趣,小朋友练得不耐烦了我就练,渐渐就把这本书学完了。推荐给想自学钢琴的大人哦,一种轻松愉快的step by step的感觉。终于改变了自己多年来读谱和弹奏必须分开进行的囧技。作为一名妥妥的二把刀,我要发表评论,真是好书!哈哈。
5星。
20. 《约翰·汤普森简易钢琴教程2》
学完了小汤1之后,我就捣鼓着开始学小汤2,这个时候小姑娘的学习进度就显得比我慢了,毕竟是小朋友嘛。小汤1基本都是C大调,小汤2开始引入G大调和F大调,曲目的中间会有一些升降音,手的位置也会有一些变化。识谱映射到琴键上要比之前慢一点,不过练了之后成就感也更强。
没什么好说的。也是5星。练不好的话只能在我自己这里扣星星。
21.《自游日本》by 史诗
这本书是因为要去日本旅行,为了做行程攻略所以买来的。话说这张照片真美,后来我在京都看到了实景,不过,是道路上塞满了人的版本。
一个小时可以读完的轻松读物,讲述了日本自由行的一些方方面面。个人感觉信息并不是特别全面,虽然讲述了许多城市,但如果是不会日语的人,需要在日本进行一次完全自由行,还需要从别处查询许多的信息才行。
这本书的优点是可以激发你的旅行兴趣,帮助你找到自己想去的城市和景点,顺便了解一下当地的风俗、禁忌、气候和文化。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提到了乘坐火车环游日本,并且讲到了各站的特色便当,后来我们在日本也乘坐几辆特色线路,不过可惜啊,并没有找到书里说很容易找到的特色便当。
我曾经想每一次旅行都写详细的游记,可惜日子忙忙碌碌,欠账已经3年。尤其是2018年,每一天过得跟打仗一样,去日本旅行几乎算是唯一一次放松身心的休息了。希望2019年能有机会补账。顺便说一句,京都站真的很不错!
3.5星。
22.《安吉拉·卡特的精怪故事》by 安吉拉·卡特
是怎么就知道了安吉拉·卡特,我已经记不清了。好像是因为有一天突然对黑暗系的格林童话起源产生了兴趣,查询资料的时候偶尔看到了她的几个超短篇,惊呆了,于是好奇心大起,就买了她的书,还是纸质版的。她是哥特式童话作家,在英国文学史上有独特的位置,不过终究不是近些年来在国内读者中影响力火热的那些外国作家。本来我以为这些书早已版权过期无人续约找不到了呢,没想到基本都找到了,而且封面设计得很赞。这次买的这几本都是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的,感谢南京大学出版社。不愧是我故乡的社,哈哈腆着脸得意一下。
用一句话形容这本书就是我们可以感受一下三观被刷。安吉拉·卡特做了很多研究,搜集了中世纪欧洲各地的一些民间流传的童话故事。我觉得她这番研究是很费力气,也是很有价值的。我们如今读到的许多童话,比如安徒生、格林,都是改良版(或者可以说是阉割版),它们的起源有许多是被收录于《鹅妈妈的故事》这本多年流传的童谣集。而安吉拉·卡特的研究更深入一层,她追溯了《鹅妈妈的故事》同期或者更早时期,民间流传的故事,其中有许多来自北欧,是中国读者了解很少的一个分支。
在这些语言平淡、叙述不温不火的故事里,你会读到很多震惊的内容,奇幻而诡谲,幽暗而狡黠。难怪被称为哥特式童话。而最哥特的其实正是这种平淡的语言风格与故事内容的强大反差。正好最近想到童话存在的意义,其实童话最初并不是为了给小孩子们勾勒一个美好世界,激发他们的善意单纯,而是一种阴暗的警示,让小孩子们通过极端化的美丑善恶、事态演变,快速学习安全的生存之道。这些取采自中世纪的原始版童话,反映出很多有意思的东西。
书名叫做“精怪故事”,我觉得非常贴切。这个Fairy tale可不是童话故事啊。
5星。
23. 《焚舟纪》by 安吉拉·卡特
这是一套书,一共四本。装帧设计上有个缺陷,函套上忘记做一个缺口,书又塞得特别紧,以至于无法把书从函套里拿出来,真是费了好大一番力气。这套书中收录了安吉拉·卡特的小说,是一套作品集。我翻看了其中收录了著名的蓝胡子故事的那一本。作者的风格一以贯之,除了鲜明的哥特式精怪故事之外,还有强烈的女性主义风格,蓝胡子故事的最后,女孩子的母亲骑着烈马赶来解救的场景,真是虎虎生风。因为篇幅长一些,她的个人风格能更加透彻一些地体现出来。安吉拉·卡特的书,可能是甲之蜜糖乙之砒霜,感兴趣的人读一读还是蛮有意思的。
4.5星。
24. 《斯坦福极简经济学》by 蒂莫西·泰勒
一本实用的小书,印象中纸质和排版不是太好,字有点小,看的时候总觉得累,当然这也算不上什么大问题。这本书的好处是比较贴近生活,毕竟我们不是科班学经济学的,但是知道一些知识是很有意思的。每一章都是一个小的话题,提出一个平易近人的小问题,然后讲一下其中涉及的经济学原理。我的整体印象是这本书在讲经济学的茫茫书海中属于有趣的,但还没有趣到让人印象深刻、不需要刻意集中注意力就能看进去的程度。
3.5星。
25. 《你好啊,故宫》
这套书是我们社出的,很热门哦。我作为成年人看着都很有兴趣,于是就买了一套。回家讲给小姑娘听,她表示兴致一般。我想想也是,什么皇帝啊太子啊,太监啊宫女啊,对于她的年龄来说是难以理解。于是我就自己看了一遍,收到她的书柜里去了,长大一点再看吧。
这套书整体还是很好的,有知识有趣味,适合的是小学生群体。我这种好奇心重的大人群体也可以,不过分分钟就翻完啦。
4星。
26. 《神们自己》by 阿西莫夫
来自阿西莫夫,这是一部科幻界的桂冠作品。这本书里引用了来自《圣女贞德》的一个名句:“面对愚昧,神们自己也缄默不言”。这句话的原文是“Against stupidity the gods themselves contend in vain.” 所以更准确的译法大致是“面对愚昧,神们自己也束手无策”。当然,“缄默不言”这个词更能有文学和影射效果,也更吸引人。
全书讲述了三部分的故事。首先是地球上的人类,发现了能够解决能源问题的“电子通道”,但是这个技术有巨大的威胁。这部分非常映射社会现实,白描了科学家、政客、民众、媒体等多方“合力”而成的社会图景,对个人心理的描写真实而具有讽刺意义。
如果说人类社会的情节部分是一种高超的讽刺,那么第二部分关于“神们”世界的构建和描绘,就是全书想象力和架构力的高峰体现。“神们”星球的物质密度极低,每个家庭由理者、情者、抚育者三人组成。而隐藏在正派主角——杜阿、崔特、奥登三人组,和反派“长老”的故事情节背后的,是一个非常出人意料的悬念。作为悬念爱好者,我表示此处非常精彩。这个外星世界有理智和情感的抗争,有普罗米修斯式的不甘,有政治家式的深沉,有所有前因后果的复杂融合。
刘慈欣的《三体》第一部里,地球人类与三体人的最初的信息发送的情节,应该有受到《神们自己》这本书的启发,尤其是那句经典的“不要回答!不要回答!不要回答!”
第三个部分,讲述了移民到月球上的人类的故事,并且最终给以了整本故事一个基本和谐的结局。不过,我个人觉得这部分稍有些弱,作为结尾失了一些力度,有一种过瘾到85%的感觉,隐约有点“刻意祥和”。也许是因为作者在这本书里象征了许多意义,这个结尾也表达了他的期望吧,所以最后他写道:“献给人类——愿与愚昧的战争终将有胜利的一天。”
小瑕不掩瑜,相当推荐。5星。
27. 《永恒的终结》by 阿西莫夫
如果说上一本《神们自己》是桂冠作品,那么这一本《永恒的终结》就是王冠上最亮的那颗宝石。好像从来没有这么说过,因为毕竟太绝对了,不过这一本,我确实认为它是——完美之作。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以为“永恒”是形容词,就像通常那样。读完之后才明白过来是名词。这是一本关于时间旅行的瑰丽脑洞和周密设想。所有的悖论都被前后呼应和精密契合,“技术上”天衣无缝,对于喜欢烧脑类型悬念阅读的人来说,非常非常享受。不仅如此,在整体的价值观构架上,这本书亦触及了非常深层的人类哲想。整个故事的情节张力越来越大,令人惊喜的意外之处层出不穷,直到最后的一个反转,是悬念张力最终爆裂的终章。整本书就像几个闭环在神奇地交汇,读完之后极有回味。
因为剧透会很影响阅读感受,所以不介绍细节了。总之读完这本书,我发自内心地感慨道,难怪人们会这样评价阿西莫夫啊。果然是神级别的人物。
如果你也喜欢科幻,请一定一定不要错过这一本。
5星。
28. 《弯曲的旅行》by 丽莎·兰道尔
说起这本书,我就想起了自己在火车的卧铺车厢里,周围声音嘈杂,一个人闷头看书的记忆。那天我也曾经想,为什么临走前带了这么一本费脑子的书,而不是带一本轻松的小说呢,毕竟火车车厢的阅读条件真的不太好。
不过,一个晚上加一个早晨过去,也大致读了一半。其实还是颇有乐趣的,主要是因为个人兴趣。虽然这本书经常看一页要发着呆想一想,去理解其中理论的含义,但是平心而论,确实是一本在这个领域比较通俗好懂的读物。我也非常敬佩这套书的作者,真是一位非常杰出的女性,我辈楷模。
《弯曲的旅行》主要讲的是维度的问题。我们常识中熟知的是三维空间,如果加上时间这个维度就是四维空间,这是每一个普通人都能轻易在脑中构建的。但是,如果再加上更多的维度,上升到5维、6维,甚至11维,那么这样的多维空间是什么样的呢?这样的空间中,适用于4维空间的物理规律会演变成什么样?又会有怎样新的物理规律出现呢?
这本书涉及到很多的弦论内容,也可以帮我们拓展对场论的认知。我们熟知的从“Big Bang”开始的这个宇宙,也并非唯一。阅读这本书的比较耗费精神的地方,是看懂了作者的叙述之后,如何在脑海中虚拟地构建多维空间的模型,只有构建了模型,才能真正地理解所说的理论。一旦构建了虚拟的模型,那些科幻小说里常见的题材,比如时间旅行、空间旅行等等,都可以被换一个更宏观、整体的角度去看待和理解——这也算是新知识嵌入到已有认知中的体验吧,是一个非常享受的过程。
阅读这本书需要独自一人,所以很可惜我只在火车上阅读了一晚,并没有全部看完。2019年我计划全部读完,到时候会总结提炼书里的核心内容,再为它写一篇独立的解读。
5星。记得找个安静的时间慢慢读哦。
29. 《大雪中的山庄》 by 东野圭吾
好吧,又回到了东野的小说。这本书是我开大会的时候快速看完的,是一本偏本格推理类型的小说,在本格推理中,又隶属于“无人生还”这一主题,也就是若干个人被隔绝在一栋屋子里,然后一个接一个地被谋杀,最终一个也没剩。话说“无人生还”这个主题自从阿加莎的经典作品《无人生还》开创之后,几乎每一位推理作家都有过涉猎和尝试,各种trick几乎都被尝试得差不多了,推理读者也阅历颇丰,所以想要写得好,是非常难的。
我对这本书的trick的评价是中等,就是悬念到最后而不被猜破,不过精彩程度和意外程度并不高。在一个如此成熟的本格推理题材中,做到这样已属不易,不过单从故事的评价来说,这一部算不上非常优秀的作品。
有空或者有兴趣的时候读一读还是很愉快的,至少阅读时并不需要刻意集中精神。若是让我在东野的小说中选书推荐的话,这本不会排在前面。
3.5星。
30. 《彷徨之刃》 by 东野圭吾
首先说,这本书我是非常推荐大家买来看的。不过需要提醒,这本书太虐,尤其是对于已为父母的人来,阅读这本书格外的虐,是一种不忍卒读的疼痛感。但它本身是一部非常有冲击力、有意义的作品。
《彷徨之刃》讲的是一个与女儿相依为命的父亲的故事。他挚爱的妻子因病去世,只留下他和女儿,他独自抚养女儿至中学,却在突然有一天,他的女儿在回家路上不幸被两个素不相识的未成年人绑走并凌虐致死。那两个罪犯也是学生,竟是出于游戏的心态。虽然案件不难,但是由于日本的未成年人保护法,这两名未成年的罪犯是无需偿命的。这位父亲终究依靠自己的力量为女儿复仇。可是,不光是没有悔过之心的罪犯,连警方也不得不站在他的对立面全力阻止他。几方角力的结局是什么呢?
这已经不是一本推理小说,甚至也超越了推理小说能够涉及到的情感和人性高度,而是刺入了社会现象和社会伦理。日本的目前的未成年人保护法,究竟保护了谁?这是全书的一个重大思考。
在情感上非常震撼的一部作品。东野将一颗父亲的心,全部镌刻出来了。读完结局会让人心理有阴霾,那份冲击力久久不散。
5星。
31. 《沉睡的人鱼之家》 by 东野圭吾
这是一本推理小品类的书,比较轻松愉快,东野在这本书里又介绍一位侦探人物,是一名性格活泼的小学老师。全书由中短篇组成,总体来说,推理成分不浓,感觉更像是一些愉快的小故事,里面透着愉快和温暖的意思。对于推理迷来说,这杯酒着实不够浓,是一杯间歇小酌的果味香槟。
3.5星。
32. 《圣女的救济》by 东野圭吾
其实我看过更早的版本,不过最近这一版的封面更加传神。但凡聊到这本书,我都会告诉别人,它亦是神作,只不过是因为需要一定的生活阅历去体会其中的人物,加上有一定的女性视角,所以对于最广大的读者群体来说,不如《嫌疑人X的献身》或者《白夜行》那么有冲击力罢了。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和深刻印象,是不亚于那两本的。《圣女的救济》与前两本一起,一直是我心目中东野作品的前三。
这本书让人看到了一个最平和的人,最平和的生活下面,那些最跌宕的情感,坚忍的执念和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记得自己读完结尾,了解到全部真相之后,内心的震惊是无以伦比的,事件上的真相让人反过去重新回想主角的一切言行,是一种在全书的情节中来回贯穿激荡的冲击。这个故事让人心中充满空荡而苍凉的悲悯。作者对人物的刻画入木三分。
主角又是我非常喜欢的汤川学,也许也是我如此喜欢这本书的原因之一,毕竟我看东野圭吾的书始于《白夜行》,随后都是神探伽利略的各个案件。他是我个人非常喜欢的一个侦探人物,可能是形象上也有福山雅治的加持吧。Brain is the new sexy. 物理科学(家)的魅力真是让人欲罢不能啊。
还有什么可说的呢。当然5星。
33. 《盛夏方程式》by 东野圭吾
这一本也是汤川学的系列。是一个发生在夏季海边的故事,说来惭愧,对情节和trick的记忆都不是太清楚了,可能因为是在通勤路上拿kindle看的吧。只记得里面有一个很认真很可爱的小男生,父母工作繁忙,他在暑假时到亲戚家度假,于是偶遇了我们的神探伽利略。一个气氛轻松,并不紧张,充满少年乐趣的故事。
3.5星。
34. 《鹅妈妈的故事》
这本书买来是为了跟小姑娘一起看的。当然啦,她还看不懂英文的reading部分,所以基本是我读给她听,间或被她抢过去指着图画讲给我听听。她最爱唱的一首是Rain rain go away, come again another day, little Johnny wants to play. 哈哈,倒像是一首最近江浙沪孩子应该爱唱的歌。
其实Mother Goose有很多很多版本,目前能买到的也很难是全本(毕竟究竟一共多少首呢?谁也说不清呀),这个版本没有中文注释,也没有很多吸引孩子的彩绘,它最大的优点是收录得全,我想应该是国内的版本里算得上最全的了吧,所以更适合大人读给小朋友听。
Mother Goose是西方国家文化一个很重要的东西,它其实是欧洲中世纪童谣的收集,我们熟知的许多童话,都是起源与此。可以说,Mother Goose的研究意义远远不止孩子们吟唱的童谣,而是折射了世俗、文化、文学、诗歌、音乐等许许多多社会内容。
我们现在通常能读到的,也是通常给孩子们读的Mother Goose童谣,已经是儿童化的“洁本”,而我在这一系列的中篇里所写到的《安吉拉·卡特的精怪故事》里所收录的一些原始Mother Goose童谣,就是“黑本”了。其实童话故事最初都是诡谲的,我个人认为,童话是现实的隐喻和警示,说是对小孩子的恐吓也不为过,所以能把小孩子们教育得乖乖的。最初的《格林童话》也是对童话的收集和发扬,其中也有很多哥特风格的东西。真正开创了温馨的现代童话的,是安徒生,从他开始,童话才是我们现在所理解的样子,童趣、教导,以及温和的讽刺。
4.5星。
35. 《理由》by 宫部美雪
这本书很奇怪,作者很重磅,介绍是全票获得直木奖,销量也很惊人,可以说是享有盛誉的一本推理小说了,按理是非常好看的才是。可是我真的看得好辛苦好辛苦,读到四分之三之处,居然丢在一边不想继续看下去了。这可是推理小说悬念未解的高潮部分啊,这个经历是我读了这么多本推理小说所没有过的。虽然中方出版社的排版(字太小,行距密,版心大)让我头昏眼花有很大一部分因素(当然从出版社的角度也是可以理解的,这本书的版权费必定很高,又要考虑到大众读者的价格敏感,为了控制印张成本和定价,也是诸多不得已),但是更大的问题出在全书的架构上。
客观来讲,《理由》从大处来说有一个很吸引人的社会主题——房地产和城市人口居住、心理的变迁,从小处来说有一个也很吸引人的案件主题——一个大型公寓楼的一户人家午夜被灭门,一查却发现他们虽然外貌、年龄看似对得上,却根本不是真正的户主,而是几个神秘的来客。
小说的开头开得很好,悬念引入非常精彩,因为作者的事无巨细的写作风格,所以描绘了一幅比较完整的图景。可是作者非常喜欢开支线,她开支线的方式不是思路流畅的“丰”字型,而是不停引入新人物、新次级主题的“卅”字型。我们固然可以去做拼合,也可以想象作者脑中似乎是有一个宏大的构想,要在最后让多条支线汇合出精彩的效果,但是读程过半,仍然在看到一个前文从未提到的新人物家庭的倒叙前世今生,实在是让人耐力大减,心生烦躁。这种许多条平行支线、许多时间上跳来跳去的倒叙、许多从一个人物口中转述另一个人故事的嵌套,让故事失去了流畅感,感受不到推理的乐趣,甚至只是为了一个解谜而在坚持。偏偏故事篇幅又特别长。
人物多,并不一定就会让人觉得累,《红楼梦》也是可以让我马不停蹄地读下去的,所以《理由》这本书带来这样的阅读体验,实在是大跌眼镜。
也许有一天,我会出于好奇心,再拿起书来,去看完结尾,不知道会不会有反转呢,不过目前,我是没有明白它为何有此盛名,或许我还是更喜欢东野圭吾的风格吧。阅读是非常个人化的体验。
2星。
终于完成了2018年的35本的大评点,呼,真累啊。2019年的开头我也看完了几本书,下次另外开篇来分享~
祝开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