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懂孩子的心

读懂孩子的心

作者: 浓汤 | 来源:发表于2020-04-19 13:49 被阅读0次

    《读懂孩子的心》既是17本优秀育儿书的摘要,又是樊登作为一个父亲的育儿心得。樊登跟我很象:我们都是爸爸,都有一个儿子。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不像目前的一些培训机构那样,强调要培训孩子某一方面的能力,比如音乐才能、美术才能、数学才能、领导才能等等。它强调的一种更为本质的东西,就是尊重孩子内在的成长规律,让他自由、快乐地发展,而在这个过程中,父母的陪伴至关重要。

    我们看看各章的标题:无条件的爱的力量;与孩子一起成长;亲子沟通的方法与训练。爱、成长和沟通,是不是很简单?但爱,也许是最难的,它装不出来,也无法教学。好在,孩子是教我们怎么去爱的最合适的人,我们只要不是过分冷漠和粗暴,就一定能感受到孩子的爱。

    我见过一些孩子已经上小学、中学的家长发的培训班课程表,老实说,真的让我心生恐惧。我的小学基本是处于放养状态,没有上过任何培训班。我承认现代社会的教育水平普遍提高了,可是,如果让一个小学阶段的儿童每天奔波于各个培训班之间,除了各种作业、打卡,没有任何自由支配和游戏的时间,绝不是一件正常的事情。所以,读樊登推荐的书,至少可以让自己坚定一个信念,教育最本质的东西绝不是具体的技能养成,而是更本质的东西,我们要相信,只要孩子有意愿,有兴趣,想学的东西他是一定能学会,学好的。


    我学到的第一个词是爱。

    当一个孩子表现得很符合你的期望时,你很容易爱他。但如果不是这样呢?如果他发脾气,哭的时候,或者你想让他做什么事,他不愿意做的时候呢?

    我承认,我很怕小汤哭。夜晚听到他哭,哪怕是从保姆那里传出,也让我心情烦躁。这样的话,我就更不愿意带他。

    其实,孩子哭都是有原因的。有时候是害怕,有时候是需要没有满足(喝水、尿了或拉了),有时就是单纯想得到大人的陪伴。

    有一段时间,我很挫败。我觉得小汤更喜欢保姆。我有一次在他睡觉的床旁边躺下,他毫不客气地要我“走开!”。那时他两岁。

    正像一位老师说的那样,你越不带孩子,越不能跟他同频,就更不能理解他了。


    但是有一次,春节保姆回家了,我也放假了。老婆放假没那么早,我就承担了从早到晚带小汤的任务。我发现,当保姆和妈妈缺席后,他发现家里只有我一个人可依靠,就很快依恋起我来。

    早上醒来,他的习惯是先喝一瓶奶。我给他冲好,他要我躺在身边陪着他,边喝边摸我胳膊肘后面那块肉。给他穿衣服,不知为什么,外面那件厚的他不让穿。然后醒来就玩拼图,在客厅用小米的智能音箱“小爱同学”给他放小猪佩奇的故事;然后找了一些馒头,带他去校园的池塘里喂鸭子。他很喜欢喂,有时扔远点,有时扔近点,然后看鸭子们争抢。

    下午有时他能睡一会,有时根本不睡,这时我就惨了,要不停地给他讲故事:讲小鸡球球、讲各种车----警车、快递车、公共汽车;讲河马、小猪和小老鼠的故事。下午带他去操场玩,他骑着助力车,专门找有水的地方走,把裤子都弄湿了;晚上好不容易等到妈妈下班,才松了一口气。

    虽然很耗精力,但我发现小汤明显跟我更亲近了,我跟他接近也更自信了。其实成年人之间的相处何尝不是如此,一开始是陌生感和戒备,交流都是靠套路。渐渐就涉及到感觉和价值观方面的东西,两个人的心就慢慢接近了。只是儿童的心更加纯洁,只要你花时间去陪伴他,你在当时就会感到他的回报。

    我想起我的童年,印象最深的就是爸爸带我去看病。对,是看病!我小时候有癫痫,父母很忧心,爸爸就带我到北京的各大医院去看病,有协和,人民医院,西苑医院……记得有一次在西苑医院,因为等的时间太久,爸爸还带我去隔壁的颐和园玩。还有就是,爷爷也喜欢带我去他单位附近的小树林玩,教我认车前草、蛐蛐草和捉蛐蛐、蝼蛄。所以,孩子感受到的父母的关爱,就是在一次次的陪伴之中,即使长大以后,这些记忆仍然是温暖的,快乐的。

    对于无条件的爱,一直以来存在着很多误解。最常见的是对“溺爱”的批判。我看了一下百度对溺爱的定义:“此时照顾者庇护孩子,同时也妨碍孩子试图作出独立行动的任何努力。”这个定义我觉得还是比较靠谱的,但我觉得改为“过分保护”“过分纵容”比较好。

    尹建莉说,世界上没有溺爱,只有一些爱的假象。所谓的“溺爱”包含着很多的控制,比如强行给孩子喂饭,是因为你不信任孩子能自己知道饥饱,那绝不是爱。那是披着爱的外衣,对孩子的强力控制。樊登说,家长怀疑人性,就生发出对孩子的控制。

    父母给子女的爱是怎样都不嫌多的,而且,不会限制人的发展。罗杰斯说:爱是由衷的理解和欣赏。我们可以认为,爱是希望看到一个人“如其所是”,并且帮助他成为自己。

    那么为什么有的父母(祖父母)会过分保护,什么事都帮儿童代办呢?首先是她对儿童能力的不信任,不相信儿童自己会好好吃饭,穿衣服,做家务;她可能有种完美主义,觉得小孩什么都做不好,不如自己来做;可能习惯性夸大外界的危险。

    另一方面,照顾者可能有种自己都没察觉的心理,就是不希望儿童独立,希望他们总是依赖自己,这样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可能她们心理有个小女孩,从小没有得到善待。她把儿童当成了这个小女孩,拼命满足他,其实是满足内心这个小女孩的渴望。

    至于过分纵容,看似满足儿童的所有要求,其实是放弃了作为父母的责任。儿童需要的是父母的引导,而不是父母围着他转。这样的话,他可能滋生错误的重要感,同时内心觉得空虚,因为他知道父母给他的不是爱。爱也需要规则和训导,儿童知道有人在关心他的成长,为他的利益着想,才会真心觉得踏实。

    第二个关键词是成长。

    我得承认,我是一个没有什么活力的人,情感比较淡。我既不会特别高兴,也不会特别悲伤。同时,我感觉对周围的人,也很少有“爱”的感觉,包括对小汤。

    我的一个朋友说,孩子会教你如何去爱。还真是这样。

    我记得有一次,快到睡觉时间了,因为我们不让小汤玩沙子了,他大哭大闹。他妈妈躺在床上任凭他哭,我也在一边事不关己,就想看看他能哭多久。

    他哭了五分钟,看妈妈没有妥协的意思,自己哭着走了。我心中竟然有点高兴:叫你横!你还是斗不过我们吧。

    保姆抱他去房间后,他抽泣了一会儿,慢慢恢复了常态。这时,妈妈给他看一本新书,他马上忘了刚才的不快,又跟妈妈玩进来。

    看到这一幕,我有点内疚了。小孩子这么容易就原谅了我们的错误,我们却对他的种种“不听话”耿耿于怀。或许他并不是要跟我们作对,他只是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而已。

    有时与孩子在一起,我觉得自己更有活力了,甚至开始对他看的图画书和动画片感兴趣。我也享受他依偎在我怀里问这问那的感觉,你说,他不是打通了我的情绪通道吗?

    通过参与小汤的成长过程,我等于重温了一遍我的童年,我相信不仅对他有好处,对我自己内心的修复也有好处。

    书的最后一章是讲日常生活中跟孩子的沟通。

    我印象里,在我的童年和青春期,父母跟我的内心沟通并不多。但有两次,我印象却很清楚。

    一次是高考前的一个月,当时我的成绩不好,信心全无。妈妈跟我进行了一次谈话,意思是考不上大学也没关系,上个大专也挺好。后来我内心的包袱真的放下了很多,也顺利地考上了大学。

    还有一次,也是在高中,我当时的状态不好,爸爸给我写了一封长信。信中讲到我小时候如何可爱,带给他们多少快乐。最后还给我写了一首小诗。这封信也给我不小的触动,让我感觉到父母还是爱我的,关注我的。

    其实,在沟通方面,父母确实有很多可学的地方。

    比如这本书里就说:如果你觉得你的孩子难于沟通,那么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父母根本没有尽到这个责任,没有教会他怎么去做。

    “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培养一个人最重要的机会,不是在他做错事的时候,而是在他做对的时候。让孩子知道他具体好在哪里,这种赞扬对孩子来说非常有用。”

    而当孩子犯错的时候,要理解和倾听他的感受。比如说,孩子跟别人打架,在讲出原委后,如果家长能准确地总结出来,孩子会觉得非常愉快,因为这代表着尊重。在探讨解决方法的时候,可以让孩子自己想,然后把所有的建议都写出来。

    “孩子犯错误的时候,是和孩子建立情感交流的机会;孩子做对事的时候,是塑造孩子行为的机会。”

    这些是值得父母去做的,这才是父母能给予孩子的底层的东西。至于上各种班,要相信他们有自己的兴趣和天赋的开关,去自主地学习。

    这是一本值得父母们一读再读的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懂孩子的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vdpb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