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书的故事

作者: 泊小成 | 来源:发表于2019-03-26 15:12 被阅读0次

    如果将买的每一本书都存放下来,数量应该也是颇为可观的。可惜的是,以往自己没有好好保存书籍的习惯。

    我们家族并没有看书的传统,家里也找不出几本像样的书。在可查究的祖祖辈辈里,都在跟土地打交道。

    童年时期,喜爱读书,但对于书是求而不得。现在的孩子喜爱看电视,我那时看的最多的是漫画书。很小的时候,家里并没有电视,只能抱着几本漫画书消磨时光。后来,家里添置了一台黑白电视,但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个地方台。后来,很多同学和我聊小时候看的某个卡通人物时,我说不知道,他们纷纷惊叹我的童年是怎么度过的。

    电视看的少,书也买的不多。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家里打算去买辆手扶拖拉机。这在当时,是家庭的一项重大决策,也是最为贵重的物件。买拖拉机,需要进县城,我缠着父亲,能不能给我买几本漫画书看。父亲随口答应了。我满怀期待,以为父亲会开着崭新的拖拉机,载着很多书,像个英雄般凯旋归来。但结果大失所望。父亲开着新拖拉机回家,全家人都很兴奋,只有我躲在屋里伤心难过。

    在镇上读初中时,自己可以有一些零花钱,能够独立买一些书了。每逢初五、初十的日子,镇上会开集市。同学们大都三五成群,结伴去逛逛,买点吃食。我最喜欢去的地方是书摊。整个集市就一个书摊,在固定的角落,地面上铺一张大篷布,书就摆放在篷布上。有时候,图省事,卖书的会直接将书排放在他三轮车的车斗上。书的数量不多,种类不少,武侠,励志,生活,教辅的,每种或多或少有几本。

    书摊边,有时会站几个人闲翻着看书,有时一个人都没有。卖书的是个年轻人,侧身坐在车座上,一只胳膊支在车斗门上,手拖着腮帮,另一只手拿着一本书,懒散的看着,不去搭理那些挑书的顾客。只有当别人问起价格时,他才应付几声:大书5块,小书3块。

    我和小伙伴们在进入集市后,便分头行动了。他们会将整个集市都转一转,看看有没有新鲜货物。我则喜欢站在书摊前翻看各种书。我买过《智慧背囊》,这本书如《读者》般视野广阔,似《青年文摘》般见解深刻,包含小故事和大道理,为我初中作文贡献了大量素材。还买一些讲解历史的书籍,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那时,父亲会隔一段时间带我去县城转转。县城对我来讲就是另一个世界,一个车水马龙、繁华热闹的地方。我们转转商场,看看大街小巷,谈论着“城里人”的生活。回家前,父亲会领我去书店,让我挑几本书带着。他不干预我的选择,也无法给我提供建议,只是让我随意的看,自主的选。我在里面挑书时,他会在门外抽支烟,等我选好了再进来付钱。虽然感觉很兴奋,但我也不知道该选什么书,大都会选择一些词典类的工具书。记得有次买了本很厚很贵的《人类简史》,当时只简略看了看,感觉挺喜欢。但买回去才发现,自己根本看不懂。这本书不只在陈述历史,更添加了作者的很多观点和思考,而自己当时完全理解不了。后来,这本书被同学借来借去,不知所踪了。

    进入大学后,图书馆有大量的藏书,自己也无需再买。那时最喜欢到图书馆的四楼杂志区,看各种杂志。大一时,借了不少书,在图书馆或者在自习室看。那时读书还是很勤快的,边看边做读书笔记,写了有厚厚一本,既有摘录的好句子,也有心得感悟。后来在多次搬运过程中,笔记也丢失了。有了笔记本电脑后,读书的方式进一步拓宽了。一些图书馆中没有收录的书籍,会到网上找该书籍的扫描版。在大学暑假,自己曾经在笔记本上看完了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在电脑上看书的习惯一直延续至今。

    现在资源越来越丰富,很多书籍触手可及。但读书的欲望却越来越小。闲暇时间,总是不自己的拿起手机,刷刷新闻和视频,很少再认真的读一本书,写写笔记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买书的故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vggv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