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是中国历代王朝所有成就的最高峰,无论经济发展、人性意识、文化艺术和科技创新在当时都是世界第一。宋朝的GDP,据有关资料说占当时世界经济总量的60%!
后世的许多文化学者,包括英国史学家汤因比都言之凿凿宣称宋朝是一个无比精致的“小资时代”,那是因为宋朝很富裕。大宋也有许多忠臣良将,比如杨家将、呼家将、岳家军……比如寇准、包拯、范仲淹、狄青……等等,可就是这样一个极端繁荣富裕时代,却被北方几个游牧民族王朝的政权啃噬得千疮百孔,领土一缩再缩,皇帝也给人家称儿子称臣!宋朝的历史告诫我们:国富还要民强,有强大的武力才能不怕美日等宵小挑衅!
下面咱们看看大宋是怎么把名将狄青弄没的:
狄青出身贫寒,长得却很富足:身长7尺,浓眉大眼,姿态雄伟,胸襟广阔。
轩昂气质加上胸中装着宏伟理想,他看起来威风凛凛。
16岁时,他哥哥和人打架斗殴,被告到官府。狄青表现出了惊人的成熟。
为了让家中有一个壮劳力,狄青主动代兄受过,被“逮罪入京,窜名赤籍”这本是一个悲摧故事,却由此开启了狄青的军旅生涯,引出一段轰轰烈烈的人生。不过也留下了终生遗憾:宋朝凡是人犯都要在脸上刺字,因此狄青的脸上永远地留下了“耻辱”。
公元1038年,党项首领李元昊建立西夏。朝廷择京师卫士赴边,狄青入选,任延州指挥使,一个下级军官。狄青守边期间,两方频繁交战,他表现出了一个军人所能表现的最大潜力!在对西夏的4年战争中,他身经25战,身上留有8处伤痕。因作战英勇,狄青得到了当时主持西北战事的韩琦和范仲淹的赏识。二人对狄青礼遇有加。尤其是范仲淹,还送给狄青一部《春秋左传》,提醒他:“将领若不知天下古今之事,顶多只是匹夫之勇。”狄青很感动,从此把战争期间的所有间隙都用来读书。不久就将历代将帅兵法烂熟于胸,对他声名鹊起和官职升迁起到了莫大作用。
公元1052年,宋朝迎来了多事之秋。广西侬智高自称“仁惠皇帝”,抱着建立帝国的野心,起兵反宋。他招兵买马,攻城略地,一路所向披靡。仅仅一个月时间,就攻取了岭南重镇邕州,然后沿江长驱东下,围困广州57天,接着转向西北攻破昭州,广东广西将领相继被杀。消息传来,朝野震惊,眼看着侬军就要北上直指中原。宋仁宗没想到一直对自己俯首称臣的依智高这么生猛,接连派出余靖、孙沔等数路大军前去征讨,却全都损兵折将,大败而归。此时的宋仁宗昼夜难安,满朝文武皆如惊弓之鸟,陷入恐慌。仁宗问宰相庞籍谁可为将?庞籍态度坚定地推荐刚当上枢密副使不到三个月的狄青。
而狄青此时正踌躇满志:国家有难,匹夫有责。他自告奋勇表示要上前线:“臣起行伍,非战伐无以报国,愿得蕃落骑数百,益以禁兵,羁贼首致阙下。”宋仁宗没想到帝国陷入绝境时,居然有人主动请缨,并且能听到这样自信的豪言壮语,旋即任命狄青为宣徽南院使,宣抚荆湖南北路,经制广南盗贼事,并亲自在垂拱殿为狄青远征设宴饯行,激励士兵。
狄青率领宋军一路长途跋涉,所经之处多急流险滩、峭壁沟壑,加之饥肠辘辘,大军疲惫不堪,怨恨伴着牢骚声不时响起。如果任由局面发展,军中必将自乱,还何谈驱敌?当下稳定军心才是重中之重。怎么操作呢?那时的人都迷信,对神有着天生的敬畏。如果让“神”出面,点燃士兵的心灵强点,那这场战争就能转败胜,狄青决定赌一把。就在大家怨气冲天、疲惫不堪时,狄青宣布就地休息。他利用这个空隙公布了游戏规则。他说:“我们此次前去攻打依智高,前途未卜,生死难料。大家知道,侬智高的军队相当勇猛,朝廷数路大军都被打败。不过吉人自有天相。我们是守土安邦的北宋军,举头三尺有神明,神肯定会保佑我们战胜敌寇!这样吧,我往地上扔一百个铜钱,如果有字的一面全朝上,说明神站在我们这一边。如果有字面全朝下说明神不帮忙,那咱们就认栽,立即班师回朝。”说完他从马背上解下钱袋子,呼啦啦地向天空洒下一百个铜钱。也怪了,那些落地的铜钱,个个都是字面朝上。兵士们欢呼雀跃,声浪震天。狄青又让人取出一百枚钉子,将铜钱一枚枚全钉在地上,然后用青纱覆盖,厚土封严,宣称班师之日一定前来祭奠,感谢神灵庇护。这一番动作做下来,士气果然大振,士兵们个个精神抖数,仿佛听到胜利的号角在耳边吹响。再也没有人说怪话、发牢骚了。
公元1053年正月,宋朝征南统帅狄青率领宋军主力抵达号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天险一昆仑关一带。当狄青率军抵达归仁铺时,遭遇依军抵抗。
这激起了狄青无限斗志。他知道敌人迷信鬼神,于是跳下战马,换上短打扮,把头上的发笄取下,长长的披肩发垂落下来,一阵风吹过,有如一头威武的雄狮。接着狄青掏出狰狞恐怖的铜面具扣在脸上,犀利眼神灼灼放光。他手拿长枪,猛喝一声带头冲进敌阵。敌兵看到狄青这副打扮吓得心惊胆战。再看那狄青威猛无比以一当十的阵势,依军阵脚大乱,纷纷败退。狄青沉着指挥,使侬军败退邕州。狄青率兵狂追50里,杀死依军5341人,生擒500余人。包括侬智高军师黄师宓、党羽侬建中、依智中,将领家属57人。侬智高气急败坏,趁夜放火烧城而遁,但再次遭到狄青部猛击,几乎全军覆没,余人退入特磨道和大理,再也没有反抗能力,彻底打破了侬智高“大南国”的皇帝梦,解除了北宋中原地区的威胁。此前在西北每上战场,狄青都是披头散发头戴面具的形象出现,弄得西夏人做起了缩头乌龟,偃旗息鼓,再也不敢轻举妄动。
如今这扬眉吐气的一仗也离不开狄青的心理战术。在以后的二十年中,岭南边境非平静。
难道狄青真有神助吗?
其实并非神仙显灵,铜钱的字面朝上是狄青玩的障眼法。行军之前他就想到:侬智高的队伍所到之处节节胜利,必然会给下面的士兵带来强烈的心理冲击。加上长途行军,士兵肯定会产生消极懈怠情绪。于是他就事先准备了一些铜钱,妙就妙在这些铜钱的上下两面均有字一你就是扔一百遍它也字面朝上。狄青是从战争中成长起来的,懂得如何调动士兵的积极性。只要找准心灵强点,再颓废的心都可以被点燃!与敌对阵时,他则装神弄鬼,在外形上给敌兵以威慑。
这次胜利给狄青带来了莫大荣誉,兴奋的仁宗准备给狄青以最高奖赏提升枢密院使,还准备升为宰相。
但当仁宗征求大臣意见时,却遭到了庞籍等人的强烈反对。庞籍当初不是积极的举荐狄青抗敌吗?怎么临到论功行赏,却拖起后腿来了?
北宋祖制重视文人,轻视武官。宋仁宗的扩招和纳谏政策又造就了数量臃肿的文官集团。“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举人们全是通过刻板庸碌的八股文章踏进官场门槛的,他们根本没有什么道德标准和基本官德。潜规则倒是盛行,那就是打压和迫害那些不和他们站在一起的优秀人才。国家危难时他们不站出来为国分忧,别人立下战功他们却百般妒贤,生怕自己的职位被人挤掉。
当初庞籍推荐狄青当主帅其实是一条奸计,并不是这家伙看重狄青的军事才干,而是想借大敌当前把狄青推到风口浪尖,好置他于死地。如果狄青抗命,说明他胆怯无能;如果接受却打不败侬智高,他就会失去枢密院副使职位。怎么着都对狄青不利。只是庞籍没想到狄青会主动要求上前线,更想不到狄青居然会打胜仗。欲除之反益之,真是人算不如天算。
早在公元1052年,仁宗想把任彰化节度使、知延州的狄青提为枢密副使时,就遭到众人反对。韩琦当面羞辱:“会打仗有什么了不起,考上状元在京城东华门外被唱榜才是真正好汉!”御史中丞王举正出于妒忌,打着一心为国的旗号,冠冕堂皇地说:“狄青出身行伍而位至高官,本朝所无,恐四方轻朝廷。”这个论调很站不住脚,提拔官员关他国什么事?再说将能力超群的将领提拔到重要岗位,不是更有利于国家安定吗?王举正这种混蛋观点一出,右司谏贾黯即上书皇帝,论奏狄青升官有四不可。御史韩贽等人亦随声附和。有些人打仗吓得尿裤子,整人则一个顶十个。想那依智高纵横岭南时,满朝文武噤若寒蝉。若不是狄青受命于危难,他们能睡到自然醒吗?战争一来蜷缩锋芒,战争一去拼命张狂。这伙人得了“唠叨症”,时时提醒皇帝“狄青武人,不可独任”,并建议以宦官任守忠为监军,监视狄青。只因谏官李兑力言“唐失其政,以宦者观军容,致主将掣肘,是不足法”才作罢。
还好,这次朝中并没有全被那些人把持,正义者联名上奏仁宗:“狄青功大赏薄,无以劝后。”宋仁宗有了力量,毅然下诏升狄青为枢密院使。消息传出,京城老百姓为之振奋,开始疯狂追星:每天都守在狄青住所外面,一睹英雄风采。百姓的爱戴使庞藉等人愈发不安,疑忌和不安在文官中达到了最高点。
是不是狄青有性格缺陷,太张扬太高调,从而让那些人不舒服呢?其实相反,狄青管理军队纪律严明,体恤下属,靠战功获得高升后更是谨言慎行,会做人,成熟。他当官后,早年脸上的刺字仍完好保留着。满朝文武个个风度翩翩、腆胸凸肚,要么是花大价钱买来的官,要么是花小钱进考场走形式得来的官。哪有像狄青这样出身低微一路打仗打出来的官儿?而且脸上还挂着字儿!这让他显得很另类,甚至有碍观瞻,“有损国家形象”。皇帝看不下去了,私下里悄悄授意:“爱卿,你如今身份不同以前,要注意个人形象。我听说有一种药水可以抹去脸上的字,绝不留痕,爱卿不妨找来试试?”对皇帝的特殊关照,狄青不解风情,却自豪地说:“陛下以功擢臣,不问门第,臣所以有今日,由此涅尔,臣愿留以劝军中。”意思是不用抹,我要让天下草根儿们明白,只要你能力突出,国家绝不会亏待你。这是一个多么好的官员,保留耻字只是为了激励士兵,根本不在乎自己的面子,也不在乎里子。
有一次狄青被一个找茬儿的大臣骂得狗血喷头,为了和谐,狄青第二天就跑到人家道歉,决不让小隔阂积聚成大仇恨。
狄青就是这样,时刻保持着端正形象,注意平衡同僚关系。虽然皇帝待他不错,但并不能保证同僚们都大度,朝廷中想往上爬的人太多了。文官本来就爱造谣中伤无事生非,特殊的地位更让他们有恃无恐。庞籍等人找出种种理由诋毁狄青。他们谣言惑众,栽赃陷害,煞有介事地宣称:狄青家的狗头上长角,他家住宅夜晚发光。就连京师发水,狄青一家避居相国寺也被认为是要夺取皇位在暗中密谋。仁宗在这些反狄势力重压下,不得不顺应“臣意”,于公元1056年罢了狄青的枢密院使、同平章事,贬去陈州当知州。开始,仁宗还有些不忍,反复重复“狄青是忠臣”。幸相文彦博一句话甩过去:“大祖不也是周世宗的忠臣,不照样夺了他的江山?”仁宗无言以对。
狄青早应该看明白,那些和他过不去的人就是看不得他发达。有什么大不了,不理会就是。每天喝喝小酒,下下馆子,找点刺激,日子长了,那帮人想整你都懒得整了。可狄青是耿直大汉,哪会弄这些文人才弄得来的叫什么韬光养晦的玩意儿?他想不明白,自己劳苦功高,从不恃狂,而且一向谨言慎行,那帮人为什么就容不下自己呢?想得头疼就找到宰相衙署,开口质问为什么自己无罪被贬。文彦博两眼瞪得像牛卵一样,半晌才憋出一句:“无他,皇上怀风疑你。”这是文官们乱天下的通用伎俩,明明是他带头怂恿皇帝贬走狄青,却又把责任推到皇帝头上。狄青就是在这样的打压中苦煎苦熬。当枢密使四年,他从来就没有舒心畅快地过过一天。被贬陈州,他也认了。本以为在那苍凉之不
地,对付着寿终正寝得了,却哪曾想离开了那帮忌心深重的家伙依旧不得安宁。
朝廷对他不放心,每半月就遣中使千里迢迢到陈州出差,名曰抚问,实则监视。
狄青是热血直肠之人,哪受得了这种“特殊关照”?满天的谣言中伤已将他搞得惶惶不安,使者像催命鬼一样,每次都让狄青“惊疑终日”,唯恐再生祸乱。
在这样的折磨中,不到半年,狄青就郁郁而死,年仅49岁。
有句话说:“天下乱,注意将。天下安,注意相。”将抚天下乱,相抚天下安。平衡将相在于皇帝,在于政策。宋朝对文人的特殊照顾让他们无所事事,无事生非。一遇有才华者就多方打压;一遇国家危机就推诿扯皮。如果文官们不妒忌猜疑,搞监视窃听,以狄青的性格怎么可能抑郁?北宋的人事制度很邪门儿,人活着不重视不保护,人死了,态度忽然又来个180度大转弯儿。也不知是表示忏悔、仁慈还是作秀,朝廷给狄青配备了一番前所未有的高规格礼遇:“帝发哀,赠中令,谥武襄。”从前搞中伤陷害的大臣们又是写诗又是著文,歌颂褒奖,花样百出。这只不过是警示和拉拢而已,是在提醒活着的人:特权阶级惹不得,不管你有什么功劳,要你立你就立,要你倒你就得倒。
可叹北宋上层是非不分、忠奸不辨,一次次地自断臂膀,给外敌强攻制造机会!北宋不仅打压人才,并且还挥霍钱财,使帝国国库时常空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