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第三章·笔者新注·第二节·正文注解

第三章·笔者新注·第二节·正文注解

作者: 2c5bda2239bd | 来源:发表于2018-09-20 14:35 被阅读141次

        现传版本中,经文共分三章,道人李筌传三章各有标题,“上有神仙抱一之道,中有富国安民之法,下有强兵战胜之术”以示主旨。笔者以为,此三章标题,语意过于明晰,与正文风格较为不一致,略有后人附会之嫌。传说中,标题也是由李筌转述骊山老母之言,故此三句暂按下不注。等释义全文后,将剖析全文结构,再来谈谈为何要增添此标题以及此三句或许分别有何指代。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注:人生无常,天地之变亦无常。故,人生在世,由生而死,孰能无憾。若能“观”能“执”,岂不“尽矣”?“观”,既为肉眼所见,亦为心之所晓。“天”,既为天空,亦为上天之心神。“道”字之义最为复杂,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余以为,大千世界,万物皆不只一面,“道”字之义另有其说。前文解“阴”之时,亦有云,“道”之结构似“遁甲”之意。道,字符之表意为天行之规律,万事万物皆若此也。执者,一般译为行、做、实践。然如何做?此亦有方法。此“执”之本意,余认为实乃“演算”。“执”字甲骨金文

,通常解读为人受刑而缚之。余以为此非其原义,实乃人以手做画,配以方向,演算时空之向矣。

此结构通常被解读为手铐、枷锁,而字形(特别是其中的箭矢之形)却类“黄”、“寅”,此字亦将在第二卷文字篇中进一步探讨。

        句意:观察天空中星体的运行,知晓其中的规律,并能演算、顺应其规律,人生亦无憾,尽善尽美矣。

        补充:在这里笔者认为,由本文的第一句话,隐喻着本文的字面含义,特别是天的含义,至少分为三层。一为“观天之道”隐喻思想层面,意在说明本文阐述了一种思想层面上的心法,例如“天”字,有天道、道的含义;二为“执天之行”隐喻现实层面,本文的主旨之一既然为遁甲,则意在说明本文还含有一种实际操作层面的技术,例如“天”字,还包含天体宇宙(或者说“五德”、“五行”)所蕴含的运行规律;三为观行合一,以己法天,心身俱修的含义。所以作为本文的第一句,短短十字,已将全文的内涵和层次全都概括到了。

        从而也可以在此说明,此文中词句,皆有这三层含义。释义中有时会随意择其一而言,不累述之。例如下文中“五贼”,既是哲学思想上的五行之德,也是天空中的五星,还可理解为形神之合,即另外五个“空间”与我们的“交集”(所形成的五种能量)。

       天有五贼,见之者昌。

        注:“五贼”:“贼”者盗也,暗中取物者。盗亦为道,取之乃得,得亦为德,暗含“道德”之意。

        前文有述道之意,那何为德?德者,能量,不可见却可感。“见”同“观”,不仅可见亦可知。“昌”者,通解吉祥昌盛之意。余以为,禹步有云“顺我者昌”,“昌”乃昌盛发展之意。世传遁甲中,杨公²⁵有云“五星配出九星名”。遁甲之中,九星、天干地支、九宫等等,皆为五星之力所化,星动即是行,五星即五行之显。其力之源,余亦名之为德。其实“德”字之甲骨文含有“行”字的结构,故亦含其义,此将在第二卷中详述。

        句意:天空中有五德(或者按现代理解为五种能量)运行,若能知晓其运行规律的人,定能蓬勃发展,顺行其道的国家也将繁荣昌盛。

        五贼在心,施行于天。

        注:“心”者,非身内心脏,实乃脑中之思;若以修行论,亦为身之魂魄。“施”者,通常理解为施展、实行。余以为,“施”亦为佛家所言布施之意,是为给予。就遁甲而言,其实乃言移星换斗之术。方格似脑若天,以脑为天,于九宫之中移星易宿,怎不似于天空之中移星换斗?

        句意:若能在脑中演化五德(五星)的运行,那么就能将其能量施展于天空之中,或普天之下。

        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

        注:“宇宙”,以现今宇宙之意去解,仿佛没有什么不可理解的地方,但实际上还不够准确。《文子·自然》²⁶有云:“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意思就是时间和空间(在三维世界中,也就是指各个方向)构成了宇宙。然“宇宙”为何“在乎手”?余以为这里至少有两层含义,一是宇宙之变化,于手中即可推演操纵;二是宇宙就切实是在人手之上。第一层含义,有了上一句的解释,应该很好理解。而第二层何解?道家之人一般皆知,八卦、天干地支等皆可以放入手掌之中:

          其实,人手左右、心背,类阴阳、类天地上下;一手五指类五行,共十指化天干;隐大拇指(甲),余8指,类八卦化地支、八宫(中宫有阴阳,分上下,是为两大拇指);八指每指各三节,类六爻;十指共28节指骨,似28星宿。道家和密宗也都有手印之说。“四方上下谓之宇”的“宇”就都在手上了。而“宙”,即时间,何为时间?“往古来今”实为先后之天,亦为心背阴阳之翻转。《易·艮》有云:“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手之动静,即为推演之反复;人之动静,即为生死之轮回;国之动静,即为历史之风云;天地之动静,即为宇宙之变幻。亦可言,双手之相对,合而为一;人心之乐静,抱而为一;国家之和谐,和而为一。亦与后文“至乐”、“至静”相合。

        “从事历史、文物工作的同志,特别是研究古书画的同志,经常要碰到干支纪年问题。……如果你手头没有一本年表,而又马上要答复这个问题”该怎么办?黄奇南²⁷先生(又名天秀)曾考虑到这样的问题,特著《怎样用手指掐算干支纪年?》一文载有下图以解决²⁸:

         “万化”,后文有云:“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人之身乃天地之化,万物之化。“化”即是转化。同手一样,此亦有两层意思。一是身体力行,以己身仿行万化之事,《周易》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此乃身行以顺天;二是身之精妙,仿若万物,体之运行,也若万物之转化。《星学大成》²⁹中收录的《指金虚实五星天机七五赋》³⁰中有云:“人身亦是小天地,举一知其类”。注释曰“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言肩举足则眼目心腹腰肾上下尽在其中矣。……故人之一身皆法天象也。”此亦遁甲之秘也。

            值得补充的是,西方文化中也有类似的做法。曼利·P·霍尔(Manly·P·Hall)在其著作《历代秘教The Secret Teachings of All Ages》中引用了一副神像与手掌的图:

图中为左手手掌,大拇指上下各为耶稣基督和圣母玛利亚,其余四指共有12使徒分布于上。并于随后详细提及了手指,甚至脚趾的内涵:

The fingers and toes also have special significance. The toes represent the Ten Commandments of the physical law and the fingers the Ten Commandments of the spiritual law. The four fingers of each hand represent the four elements and the three phalanges of each finger represent the divisions of the element,so that in each hand there are twelve parts to the fingers, which are analogous to the signs of the zodiac,whereas the two phalanges and base of each thumb signify the threefold Deity. The first phalange corresponds to the creative aspect, the second to the preservative aspect, and the base to the generative and destructive aspect. When the hands are brought together, the result is the twenty-four Elders and the six Days of Creation.³¹

(大意:手指和脚趾也有特殊的意义。脚趾代表着十条物理戒律,手指代表着十条精神戒律。每只手的四个手指代表四大元素(注:古代西方认为世界由四大元素组成,即土、空气、水、火),并且每根手指的三个指骨代表着元素的分界线,所以每只手的手指都可以分为十二部分以用来比拟十二星座,两节指骨和第一掌骨代表着三位一体的上帝(或称三重神)。第一节指骨相当于创始,第二节指骨相当于防护,而第一掌骨则代表生殖和毁灭。当双手合并之时,代表的是二十四位长老和创世的六天)

        句意:时空可在人的手上推演,并与之一一对应;天地万物也化为人身共同运行,并与之一一对应。

        注释至此,可能有人会说,为何前面几句都是在重复一个意思呢?这样的注释是不是太过牵强?其实非也,大道至简,其本其源也就是简简单单一个字“道”,不仅前文的重复,更有古往今来如此之多的经典,皆不过从方方面面来描述其本源而已。看似重复,其实乃先哲用心良苦,侧重不同面来解说而已。老子有云:“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已悟之人又如何向后人解释呢,唯有反复强调而已。

       天性,人也;人心,机也。

        注:“性”者,性情,心之所生,意之所行。“心”者,脑中之思,可谓之神。“机”者,通常可解读为机缘、时机。究其本质,“机”乃交合汇聚之刻。天地之交,时间之交,何为?其实前文一直在强调,天干地支、八卦六爻、天地四时等等,交织在一起都是“机”。

        阴阳造化夺的是这个“机”,时空交错聚的也是这个“机”,移星换斗盗的更是这个“机”。更进一步言之,即是“甲”之所在。

        句意:天地交汇即为人,人心交汇即为时机。

        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注:“立”,树立,以之为标杆。“定”,确定。

        句意:以天(地)运行的规律为模版,确定人世间事物的发展。

        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天人合发,万化定基。

        注:“发”,念之欲出,起也。“杀”,使之亡。有部分版本“杀”为“生”。其实,杀、生,其本义一致,无须细究。何也?从哲理上来说,后文有云,“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一生一死,实皆乃生命轮回,阴阳交汇,此即为“机”。从文字上来说,笔者认为,“杀”、“生”,实皆为交错之意,且一正一倒,“杀”或为“生”之倒写演变(倒写之说将在第二卷中详细探讨,此处需说明的是,生之甲骨文为

,杀之甲骨文原以为

,后经裘锡圭先生指正,又或有他字,但其形类,而生杀之古字却也可视为同出于“木”形;另亦有言“戈”类之字“我”为古杀字,此“杀”或源自金类伐砍草木之义)。同时笔者也认为,生杀相合,也正是六爻之“爻”所表达的含义,同为“机”也。

        句意:天空中星体的运行交错造成了星体诞生毁灭以及移动;陆地(板块)的运动产生了起伏不定的山脉河流;人的行为,一举一动也代表着阴阳交替,好似天地之变。天(地)人同时运转,各种事物也各遵其理,各归其位。

        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

        注:“九窍”,一般解释为人身,人首七窍,下身两窍。“三要”,通常理解为耳、目、口。“邪”,对于此字,说法不一。若取今奸邪之意,笔者认为并不能做到完全契合,也无法承接上下文。所以笔者认为,对于此字的理解应该类似于上文的“杀”。奈何邪字对应的甲骨文、金文皆缺失,仅从现有字形来解,又恐相去甚远,所以难以从甲骨金文的字形中找到答案。前文所提刘一明³²道长曾有注释曰:人身九窍皆受邪之处。特别是对应后文一句“知之修炼,谓之圣人”。这使得几乎后来绝大部分的注释都意图将此句此字解释为与修炼相关。

        而笔者认为,这样的解释或许还有所疏漏。在开头就已经提到,《阴符经》的解读之所以千人千面,就在于其表达的应该是万事万物的基本原理,而非只有一个点、一个面。也就是说,很多文中的例子或者语句其表达往往是很多层面的,作者的同一句话,可应在宏观宇宙,又可应在人身人事,甚至也有可能在道家修炼等不同层面来解释。历经千年,无论从人身修炼,还是人事谋略,都已有不少见解,实无再述之必要,故笔者将着重从宏观方面来探讨,其余的可以之类推。

        那么,让我们回过头来再重新从一个新的角度来仔细琢磨这几句话。“性”,非得解为人性?前文已有提“天性”,天有本性,生而为人。即使人身需修炼,参照什么呢?还是天之本性。“九窍之邪,在乎三要”,九窍、三要又何只是人身之物?“人法地,地法天,道法自然”。不论是《道德经》还是《阴符经》本身,其实都已言明如何理解。《翠玉录》³³(Emerald Tablet)中也有句类似的话:“如其在上,如其在下”。因为“天”也实有“九窍“,其关键也是”三要“。那天之九窍到底是什么呢?既然说了此注是在以遁甲来释义,那么结合遁甲之术来理解,对此就一目了然了。“九窍”其实就是遁甲所言之九宫。直观看来也很形象,九宫好似九孔,宫内宫外之字(信息)随时间之流转,更似九窍之吐息。

        而就天文来说,人身上七窍在首在阳,下二窍在尾在阴,其更似北斗七星加左辅右弼。既然人法天,那么由阴阳对应,我们来探讨下九窍在天(九宫)应如何分布。先来看看五行和数字的九宫图(后天):

对此其实有很多不同的对应说法。暂且先抛开其他说法及其原因,我们根据五行和数字来独立想想。眼耳成对,对于音、光都只能收;鼻孔成对气可进可出;同时口内之物也可进可出;至于下二窍,皆为单,且只可出。所以单从此方面来看,可以视5为口,2、8为鼻,1、9为下二窍。耳目又如何分呢?笔者认为3、4为目,6、7为耳。当然,其实这样分也有失偏颇,九窍实为非单一本质的部位,这只是为了体现一个方面的含义而已(后文再详述)。了解此经的现在应该可以想到,后文其实还有一句关于“九窍”的话“瞽者善听,聋者善视。”而除了生活中确实有这样的现象,在九宫中也很好解释。九宫实为幻方,由中心对称的一对数字是此消彼长,但是总值恒定的关系,完全契合了“瞽者善听,聋者善视”一般此消彼长的表现。如果将数字比作能量(也可比作物质、宇宙、体积等等),则在遁甲术中,其后一句“绝利一源,用师十倍”的意思其实很明确了,不管是想主动的“绝利一源”,还是被动的,其效果就是“用师十倍”。而不少注释者仅仅解释“听、视”为人身之事,“用师”只是谋事之用,实乃局限于一,非为“道”也。

        至于“三要”,此时依然理解成“耳、目、口”也可以,理解成2、5、8“口、鼻”也可以,实为同源之意。何也?三生万物,三为根源,无论怎么取其表象,其含义未变,仍是太极化阴阳而成万物之法。

        此时再回归“邪”字的解读,若联系上奸邪之意已有所不妥。虽说没有发现其甲骨金文,但其古文通假字为琊,而最多和含义最为古老的词组就是琅琊。何为琅琊?古代写作琅邪、亦作琅玡,是山东省东南沿海地区的古老地名,历史上曾有琅邪邑(县)、琅琊国、琅琊郡、琅琊道,涵盖今山东临沂以及青岛、诸城、日照一带。实际上,邪的耳字旁便是由邑字变形而来,笔者认为这说明邪字本身很有可能就是具体地名或者是某地意义的代指。周代初期,姜太公封齐时作八神,其中四时主祠就立在琅琊山上,历代有许多帝王来这里祭祀四时主。可见太公与此地非常有渊源,甚至是有记载的最先赋予此地意义的人物。更有意思的是,周公旦与四时的创立分不开关系。周公旦定天下,代行王事之时,依天地四时设立“明堂”,其《周礼》更是对天地四时共六官著说。

        让我们来仔细分析下琅琊二字的古义。先来看“良”甲骨文

、金文

、篆文

,虽然此过程中有变化,但其总体形象未变,中间的圆形结构加可倒写的结构。有说法提及其造字本义为:皇宫四周遮风挡雨、可以欣赏风景的走廊。在此,笔者不敢苟同。余以为其结构说明了有其他深意。为何?注此义者,其考量源自于“戈击四隅,敺方良。”——《周礼•夏官•方相氏》“方良”一词,本意为怪物。

       其源南京理工大学唐善纯教授考证,同音同源于魍魉,“从语音考察,“芒两(良)”就是“魍魉”、“罔两”、“蛧蜽”、“方良”、“罔阆”,就是汪芒、汪罔,也就是amón的变读。”³⁴

        如此鬼怪又是代指什么呢?这就应该从现有甲骨文中所有具有上下旋转180度对称结构的字来研究了,其实最具代表性的字就是“申”(神的本字),以及相关的“寿”字等,这将在第二卷中再作探讨。

        在甲骨文、金文都暂没有发掘的情况下,来看看“邪”的篆文

,篆文

(牙,交错)+篆文

(邑,民居、村邑),比较通常的解释为表示村邑民居交错。可见,就偏旁追溯其源头,邪字应该为一个表意字,按现有字词分类,其性质应该为名词,表示某一类型的地方(邑)。其实对比下“台”字的就可以发现,“台”的甲骨金文和“邑”的甲骨金文互为上下旋转180度对称,也就是互为倒写。从地名上来说,琅琊台也建于琅琊地区,而且是由周之后的秦始皇亲自督建;从含义上来说,邑为人所居地名,而台实际上是为观天之台。再看下篆文

,追溯其甲骨缺,其金文

,居然有和“良”字类似的对称结构。而此结构的源头,笔者认为古代文物中,“壁”就是其源头,而衍生而来的类似于“璇玑³⁵”等天文观测器物都可能来源于此。

        此句因注释异议较多,故于此赘言。其他相关的文字说明,将在第二卷中补充。

        句意:人之身心,皆有可顺逆之法。

        火生于木,祸发必克;奸生于国,时动必溃。知之修炼,谓之圣人。

        注:此句各字各词,看似较为浅显,各种释义也没有太多歧义的地方。笔者认为字面的上的意思确实已经能看出其本义了。但在此,还是可以细究其深意,可在连接下前后文关系的情况下,看看作者还想表达些什么。

        此句看似简单,大多以为由火木生克来阐述五行的道理。特别是传闻中,李筌遇骊山老母时,老母口中也在念叨此句“火生于木,祸发必克”。笔者认为此句至少有两个需要探究的地方。第一,此句看似只说“火”、“木”,实则细解五行之源。

       《滴天髓》³⁶有云:“火炽乘龙,水宕骑虎”。“龙虎”、“水火”等字眼在道家书籍中出现频率相当高。在字面而言,不少学易之人于研习之时,总在思考“水火”、“龙虎”究竟指代什么,一般不外乎认为其指代阴阳。而笔者却认为,理解其意关键并不在于这些名词,而在整句话。若非要抓具体的字,就本句而言,那便是“炽”和“宕”这两个与“动”相关的字。在笔者看来,这才是“五行”这个词中“行”的真正含义。其实此经开头也已经提到,“观天之道,执天之行”,“行”者即“道”。故,“火生于木”、“乘龙”、“骑虎”关键在于这个过程、这个动作,而非名词本身。也就是说“龙虎”可能实为“气”之行。再进一步也可以推导为,“乘龙”为“火生于木”,“气”之生发;虎为水生于金——“奸生于国”,“气”之收聚。故,龙虎——水火归而为中央“土”,化而为九宫之形,浑然一体于人身,则为内家所称“龙虎大丹”;在万物,而为“人”。故天地生人,人内分“龙虎”,合而归于天地,返于太极。故,“火生于木”,水火归土,即为五行于后天中之行。在人身则为由生入死,逆之,或可返先天,归于“仙”。

        “火生于木”怎可逆?火生故木归尘。木者,人之阴阳——身魂也。张三丰更是形象地比喻为“无根树”。若顺之,则火生木归尘,实为“祸发”。然火之旺衰,随木而行,故木归尘,火亦灭,实乃“必克”。逆之,灭火而使木存,反其“气”行。实乃“制”中央“禽”土于初始,则火渐消,由阳入阴,故阴火长旺,阳木恒存。故,“知之修炼”,于身于智,皆可“谓之圣人”。好似大禹治水,宜疏不宜堵。若仅以“气”止“气”静断火、木之行,则类《雪心赋》³⁷中云:“孤阴不生,独阳不长”,所以断之不如逆之。然全逆则尤不可为。何也?阴阳相生相济,极之看似反,实则同之。故应顺逆相配,行之有度。

        故,国之长存,应掌顺逆之道,使之得心应手。顺之“奸生”,逆之使之“溃”。网上曾经流传了一则北周开国之君宇文泰与大行台左丞苏绰之间并不真实存在的对话——《具官论》,较此有异曲同工之妙。当然,仅以此论之,未免落入下乘。“阴极而阳生”,故阴谋之极者,实为阳谋。故,为君之道:阳者,顺而以己为大,后终居中央土,众人围而捧之;阴者,逆而甘为民之下,分成坤艮首尾,收人心于己中。也可言,为政者,以土德载物,如孔子所云:“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同时也要着重指出,“火生于木”,实际暗含了“甲”字的原始含义。一是可返见上文之九宫,木生火实为由“3”至“4”,金生水实为由“7”至“6”,“1”与“-1”互为阴阳,均为“甲”矣;二是“火生于木”实为“甲”字之形相关,这点将在后文中有探讨。而而从天象学来看,若将“火”视为荧惑之星,“木”视为岁星,则《五行大义》中其实也曾点出过其内涵:岁星为规,荧惑为矩,鎮星为绳,太白为衡,辰星为权。故“火生于木”也可以言:矩之方出于规之圆矣。

       句意:无论人之身心或世事之内外,皆需遵循五行之理,顺逆有度,可被称为圣人。

       天生天杀,道之理也。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既安。

        注:“生杀”之意前文已有解释。“盗”,通常意义为窃取,就字面来说,已经表现了遁甲的原始含义。天地相交而生万物,万物之长为人,此意大多数版本都能如此解释。而笔者认为作者之意仍在于强调一个“盗”字,天地仍不过是以之为例。余以为此意在强调两点,一是万事万物都遵循前面所说“生杀”这一道理,从表意上来说,也确实为“偷偷地”;二是从“盗”字通常的用法来说,其也是一个形容主动行为的动词,说明这种“生杀”是可以被人主动去用的。此句之妙在于,所用之词,可动可静,互为转化,词句本身就已体现其深意。

        从目前已知文献中看,“三才”最早语出《易经·说卦》:“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后有《易传·系辞下》:“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此或可增加本经定型于西周之初的可能性。

       句意:天、地、万物、人,构成了“道”的循环。其行若通,其交则安。

       故曰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

       注:此句小做结论,其实应当和上一句合为一个整体含义。“食其时,百骸理”此句因一个“食”字,被不少人以为恰好对应于《黄帝内经》³⁸,从而佐证其由黄帝所作,并且在理论上也确实能解释得过去。而笔者认为,理没问题,既然《阴符经》谈论的是万事万物之理,故择其一,可对应解释食疗、中医等当无问题。但是单独研究其本质,还是得回归本文,观上下而审之。在此,得重新审视一下“食”的含义。追溯到甲骨金文时期,甲骨文

,金文

,篆文

通常解释为朝下的“口”,表示低头吃东西。前文已经探讨过了,现有理解中,甲骨文的“口”字,其实未必仅仅是“口”的含义。笔者认为还有类似于“灵魂”或“人”的含义。而单独对于“食”字,笔者觉得还有以下两种可能,一是依然与“口”字有关,但是其倒过来,也许与之前的在天上(或为虚像)的表述有关;二是其形

类似于甲骨文的“石”,甲骨文的“穴”字即来源于“石”字(由左右对称的“石”字构成)。“穴”其本义笔者认为也可理解为遮盖(关于“石”、“食”的进一步探讨将在第二卷中展开)。这又可以回到本文第一个字“阴”了。此字虽暂无甲骨文字出现,但其金文以及之后的文字发展,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其上部结构与“食”字的一致性。这说明其源头,其本义应是相同的。这也可以对应上前文解释“阴”字有遮挡的含义。实际上,“食”字至今仍保留了遮挡的含义。这个含义同样被后人误解为“吃掉”的意思,那就是日食月食的“食”。“阴”字和“食”字都在天文现象上保留了如同盖子遮挡的含义。那么下面的结构更好解释了,“日”(或某天体)由于被遮挡,而产生了投影“”。从天文的角度来看,

象征着光的传播和被遮挡的路线。若“食”为遮挡,则在天文或者时历来说,就是一个“缺口”,一个日、月、地相交之时。也就是说,“食其时”和“动其机”实为一个含义的不同说法,“食”更侧重于天文历法上的举例,强调万事万物同理;动则更侧重于表现天地万物运行之道,强调万物因阴阳交替而平稳发展。

        句意:所以说,星辰交汇之时,所有的“道”理都将显现出来;时机运转之刻,万物的产生过程也将随之安稳下来。

       人知其神之神,不知不神之所以神也。

        注:“神”,神奇,异于常人。每句前一“神”为神奇;后一“神”为“称之为神”,或者可以说是传说中类似于仙人,异于人类的存在。

        句意:人们知道天道的神奇表现才称其为神,但是不明白正是因为天道平淡无奇才更称之为神。

        补充释义:此句承接了上句,借感叹世人不知天道之神的本质,概述了天道隐于人们日常的无奇。

        有一则常见的故事:有一个人,他所在的村庄发大水。在洪水快要来临的时候,村民都往高处跑,有人叫他快跑,洪水就快来了。可是那个人说:“我不跑,你们走吧,我是虔诚的教徒,上帝会救我的。”几乎所有的人都走了,那个人还留在涨水的村庄里,呆在自己的家中。后来水涨到了桌子上,这时候救援队的人划着橡皮艇经过他身边,叫他上船。他说:“我不走,你们不用担心,我是虔诚的徒,上帝会救我的。”所以救助队员又划着船走了。后来洪水涨几乎要淹没掉整个城市,人就爬到了屋顶上。这时候救援的直升飞机来了。飞机上的救难人员对他说:“你放心我们会救你的,现在我们把梯子放下去,你从梯子往上爬就可以了。”但是那个被洪水围困的人依旧从复着之前的话:“谢谢你们,不过你们走吧,我是虔诚的教徒,上帝不会让我死的,他会来救我的。”最后连救难的飞机也飞走了。结果,那个人很快就被洪水淹死了。但由于他是个虔诚的教徒,所以他死后就到了天堂。在天堂里,他看见了上帝。他很生气的质问上帝说:“为什么我那么的虔诚,你却不来救我?”上帝说:“我已经给了三次机会给你了。”

        虽然细节不同的版本可能有很多,但其想表达的内涵是一致的。天道的规律其实已经体现在了人们所见所闻的方方面面,以主观的经验去猜想天道的模样,还不如顺其自然,平平常常地去体会和学习,这也是活在当下的含义。

       日月有数,大小有定,圣功生焉,神明出焉。

注:“圣”字,前文已有之,后文中也有“以天地文理圣”的语句。之前未予详解,因为圣人的圣,现在依然延续了“伟大”这一层含义。但是本句,上半段提到了日月,那么我们就来究其造字根本,甲骨文是如何描绘“圣”字的。“圣”字的甲骨金文

,而其形演变至今日,繁体字“聖”为土上之口耳。笔者认为也可解读为土上之日月。圣者,乃日月同辉,明辨阴阳之人。

        句意:能够计算日月星辰的运转规律,能够判定事物的情况(好坏、大小),这样做的成果就是圣者的功劳,被称之为“神”的那个事物也就显现出来了。

       其盗机也,天下莫能见,莫能知。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轻命。

注:本句又回到了“盗”字,这里已经明确的告诉大家,“盗”就是“机”,或者说“盗”用的就是这个“机”。“躬”,为俯身、谦恭之意;“命”,生命、命运皆可。

        句意:借用天道的时机,天下之人都无从见到,也不能知晓。有德君子得到了,自然会对天道更加尊敬,而无德小人知道了,反而会更加轻视天命。

        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返昼夜,用师万倍。

        注:解释“邪”字的时候,已经提到了,眼和耳都有其特殊含义,放大来说,不仅人身上每个部位,万事万物皆是如此。“绝利”,通俗来说无非就是在某一有好处的方面少得一些。“用师”以兵谋之语形容其行为的效果。从某一方面来说,“用师”这一词也可能透露了作者的工作生活环境。也就是说作者既然以兵谋之词来举例,说明作者的工作日常有可能涉及到了军事。

        “三返昼夜”,这句话初看起来十分令人费解。当然有不少人解释反复多次的意思,但是笔者认为作者既然用“昼夜”来比喻,自然有深意。“昼夜”,即阴阳,黑白。“三返”即昼夜交替,往复循环,是虚数,但亦是实数。在遁甲术中,此句或与转宫法有关。转宫法中,8宫分为阴阳(昼夜)2个循环,4个宫为一循环,每转3次后,第四次又转回原位置,故可言“三返昼夜”。此句亦可应《道德经》所言:三生万物。三,实乃万物之始,亦为万物之“神”。

       句意:瞎者耳益聪,聋者目更明。成事者,必当失其轻而取其重,事半功倍矣。

        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

        注:此句应与“瞽者善听”对应,言“视”之功效 。“心”通俗理解,心为神,生死于物。再深入理解,机在目。机,木旁,甲骨文也是如此。目即眼,按之前的归类来看,也可作为3,即木之始。还有一层含义,可由目的甲骨文看出,目形其实为甲骨“月”形,即阴,其中间含“日”,亦为日月重叠,“食”之意,或可曰“阴阳龙虎之合”。而站在实际层面来说,目之所即为光,光者,时机之显,德之秘也。

        句意:心神与体物相辅相成,互为生死之根,其交汇之机在于日月之光。

        天之至私,用之至公。天之无恩而大恩生。

        注:“恩”,为恩泽,接受所赠之意,即为所得。此句实为言德,得就是德。失去了才能得到,得到了亦会失去。所谓人生无常,得失亦非永恒不变。阴阳转化之间,又焉知祸福?从字面的意义上来看,此句更类似于《道德经》之语“上德不德”。就现代语言而言,笔者认为爱因斯坦回复一位来信者的话更为形象:“我信仰史宾诺莎的上帝,他以万物之秩序示现,不会干涉人的命运和行为。”对于完美的“天道”而言,一个因人格化而必有缺陷的“天”,显然是不存在的。换而言之就是“天道”之所以为“天道”,用政治理论中常讲的一句话就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³⁹”。笔者认为,《道德经》中的“上德不德”也就是说“道”最大的作用,就是不去展示作用,顺其自然而已。

        句意:在万物看来,天道没有展现出刻意的恩泽,但实际上给了万物最大的恩惠。

        迅雷烈风莫不蠢然。至乐性余,至静性廉。

        注:此句应与“聋者善视”对应,言“听”之作用。“乐”此字,笔者以为可解释为声乐的“乐”。乐静相对,一动一静,共表声音之起伏。余与廉相对,一多一少,一起一伏。

        此句关键在于“至”字的理解。“至”字通常意义上的理解很简单,无非是最或者到的含义。此字的甲骨金文一般解释为“箭投至于地”,表示到达的含义。

        而笔者认为,其关键在于,不论是最还是到,都表示为一定时间点上的某种状态。也就是说,“至”解读为“极致的‘乐’而性余”,还可以解读为“到了‘乐性余’的状态”。其含义本质上还是一致的,应该是对应“机在目”的“机”。

        所以“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和本句的理解,可以合并起来解读。更通俗点或者从遁甲术的角度来说,就是人对于事物的好坏的判断,是因为不同时空交错而在内心的不同选择,实际上万事万物是客观于自我的存在,我即有也属无,所以万事万物无吉无凶,不论格局,不定生死。

        句意:通过耳目,所见所听之事物,在内心呈现的状态起伏,完全与时机交汇相关。

        禽之制在气。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于害,害生于恩。

        注:“禽”,在遁甲而言,应为天禽星,即随甲隐于值符的九星之一。笔者认为“禽”的甲骨金文与“阴”“食”同类。其形皆为遮盖之意。“禽”字较“阴”而言,有遮住日而成影之象。天禽隐于值符,恰似影随日而行。

       “制”,可解释为控制、制约。笔者认为收获之意更显贴切。“制”之甲骨金文,为刀器收割草木之意。

        “气”,道家的说法,人受先天一气而生。这个“气”其实也就是五德能量的体现。“气”,甲骨金文字形由“三”发展而来。其义笔者认为应是代指天地人三才之能量。何也?三生万物,天地人三才在字形上其实各对应每一“横”。此字形结构与“壬”有类似,后文将在“工”字的甲骨文解读中进一步阐述。

        生死互为根,也同样为阴阳交替。“恩”,“害”,前文谓之“天之无恩”应实为同一个意思,前后呼应。生死、恩害都是用来比喻事物的交替起伏。此实乃《道德经》所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故而《三命通会》引此句而论“三刑”,并言:“造化人事共理一而已矣”。在此需要指出的是,生死互根,循环交替不仅仅是一种哲学概念,同时也是天干地支模拟时空的基础之一,天干地支之间的生死状态其实正是由此而来。

       句意:顺应天道而有所得,其关键在于如何运用天地人三才之能量。(至于如何运用,前文已点出,是运用天地人及万物之盗的原理,接下来这一句又强调了一遍)生死互根,恩害相交,阴阳互替,以效此法也。

       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我以时物文理哲。

       注:以“我”对“愚”,“我”自然是书写此经的智者。“文理”有两种含义,一是文辞条理,二是逻辑。两种含义放进去,都有各自的说法和道理。但是笔者认为如果用于遁甲方面的解释,其本意应更接近于孙中山先生在《行易知难》中所解释的“文理为何?即西人之逻辑”⁴⁰,为道理。“圣”、“哲”同义圣哲之人,皆表其智慧。此智慧并非仅仅为知识量的丰富,深一层的含义即可参考前文对于“圣”的释义,应为通晓天文,与日月齐辉之意。

        世传《阴符经》中,较为人所熟知的有两个版本,其中有一个版本以此句结尾。若此句真为最后一句,那其为总结性语句的可能性非常大。按照传统的文章格式,此句应该既有归纳,又有点睛之用。如果是这样,那么让我们试试朝着这个角度来理解下作者想要表达什么。

        句意:愚昧的人会以天地间可见可闻得道理为伟大,而我却以“时物”的道理为智慧。

        那我们从头再来梳理一遍,如果直观从字面上去理解,此句引出了两个没有说明白的问题,甚至在一般看来是存在矛盾的问题。

        第一,全篇以“天地”贯穿始末,最后却尊“时物”为大,大于“天地”。再深究一些,此文不论完成或者修改于何时,至少是历史学中所谓封建王朝时期的作品。不论是前文字面上所提那么多有关天地的语句,还是在大的历史背景下,天地之于人,已是最为伟大的事物了。不论是在封建王朝的政治宣传上,还是在人工条件有限,处于原始自然崇拜的上古时期,拜天敬地,一直是社会由上至下都奉行的基本行为准则之一。那么作者这样写,不怕违背社会习惯,甚至如果作者为与政治相关之人,又何以会写下违背自身利益,有损帝王地位的说法呢?而笔者认为,由此可以看出三层意思。

        一是作为文章的修辞手法,以当时已被尊崇为伟大的“天地”来衬托“时物”的伟大,着重强调整篇文章所想展示的智慧是如何重要。

        二是说明了现有对于所谓古王朝封建迷信的印象是有所偏颇的。不少人之所以得出古代很封建很迷信的结论,是受到现实条件的制约、不同时期的宣传误导、以及各种讹传等造成的。这也说明了古人对于天地等自然事物的崇拜最多只可能是处于现实条件上的差距,而并不完全是心理上的盲目跟从和迷信。事实上华夏的历史长河中还有很多可以说明的事实,例如与此篇文章紧密关联的农历的创造,说明了古人对于自然是抱有崇敬和学习的心态,而并非只是各种影视作品或者后人臆测而来的文学作品上所体现的那样迷信和无知。农历的诞生,就充分说明了古人更多的是崇拜于自然中的道理而非仅仅膜拜于自然的表象。《梦溪笔谈》的《续笔》中更是记录了一个更易对比的例子:

        太祖⁴¹皇帝尝问赵普曰:“天下何物最大?”普熟思而未答间,再问如前,普对曰:“道理最大。”上屡称善。⁴²

        赵普非言帝之为最大,而尊“道理”为“大”的,帝也认可。由此可见,古人对于“道理”的认识和尊敬,并非今人普遍之认识。

        三是作为个人而言,笔者认为其更深之意乃是阴大于阳,理大于象。天地之伟大,可见可闻,为表为阳;“时物”乃本乃阴,是高于、深于“天地”表象的存在。“时物”之意,词典中最为相近的释义大概为此条:指一定时间内的事物,源自《易·繫辞下》:“六爻相杂,唯其时物也。” 韩康伯⁴³注:“物,事也。”而笔者认为时者时间,物者空间,时物二字解释为时空之理或许更加贴切。对于宇宙来说,我们所见的任何自然事物或者天文现象,不过是时空运行在不同面上的体现和扩展。在“时空之理”四字之前还可以加上两个字“当下”。俗话说“识时务者为俊杰”。此“时务”虽非彼“时物”,但其表意有异曲同工之妙。“时”可以延伸为“此时”,即“当下”。何为当下?先天之果,后天之因,承前启后,事物流转之轴。此解,明做人之理,最为智慧的做法即是活在当下,顺应时势。放入遁甲之术,转化先后之天,寻因求果亦妙。以遁甲而言,言明以形谈意,但又不可着意。何也?佛家其实亦有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眼前天地即为相,文字亦为相,看似实体可见可闻,实则虚妄而不可及。为何解其为“时空之理”?物随时间而流转,物是阳,时是阴;物是相,时是空;阴阳交替,此乃时空运转之理。前文有提,“天之无恩而大恩生”,以为时空之理飘渺而不可见不可闻,实则潜移默化,润物无声,这才是真的“实”、真的“可及”、真的“德”和真的“行”。刻意去追求表面含义是愚钝,明白其运转变化之道才是关键。再进一层来看,时间流转是动,活在当下是静。动能晓其前因后果,静能把握当下而行,才是真正明白其道理。


²⁵杨公:字筠松,号救贫。唐·僖宗朝国师,官至金紫光禄大夫,掌灵台地理事。著有《撼龙经》、《疑龙经》、《青囊奥语》等。

²⁶《文子·自然》:《文子》又名《通玄真经》);作者文子,姓辛氏,号计然,乃道家祖师,被尊为太乙玄师,老子的弟子,与孔子同时。

²⁷黄奇南:(1918——1999),字骐良,又名天秀、逸之、勃生,广东揭阳渔湖广美村人。北京故宫博物院古代书画研究部部长、古代书画鉴定专家、著名书画家。

²⁸图文引自《故宫博物院刊》1979年3月刊,P94-96,署名天秀

²⁹《星学大成》:传统命理学著作,明朝万民英撰。万民英(1521辛巳年——1603癸卯年),字汝豪,号育吾,先后任河南道监察御史、福建兵备参议等职。

³⁰《指金虚实五星天机七五赋》:《虚实五星源流序》中记载,作者为“昔唐玄宗朝有高僧号一行者,乃郯国公张公瑾之孙、元素之侄。”

³¹引自《历代秘教The Secret Teachings of All Ages》,P214-215

 ³²刘一明:(公元1734--1821),清代道士,号悟元子,别号素朴散人,全真道龙门派第十一代宗师。

³³ 《翠玉录》:埃及传说赫尔墨斯神的炼金术知识被雕刻在一块祖母绿宝石板上,故被人称之为“翠玉录”。据传现有英文版本为艾萨克·牛顿翻译。

³⁴引自唐善纯,《从神到鬼:汪芒=汪罔=魍魉=方良=罔阆》一文

³⁵璇玑:源出《尚书·舜典》:“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西汉学者孔安国释:“在,察也,璇,美玉也;玑衡,王者正天文之器,可运转者。”璇玑有多重含义,其一可以为指代帝王观测天象的玉雕仪器。

³⁶《滴天髓》:又名《诚意伯秘授天官五星玄彻通旨滴天髓》(诚意伯乃刘基封号),古代命理学著作。相传为宋人京图撰,也有人说是明初刘基(字伯温)所作。

³⁷《雪心赋》:唐朝卜应天所著。

³⁸《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

³⁹该内容在畅销传记《爱因斯坦:他的生活和宇宙》([美]艾萨克森著;张卜天译,湖南科技出版社,2009年04月版)一书中有记载。原句为: I believe in Spinoza’s God, who reveals himself in the lawful harmony of all that exists, but not in a God who concerns himself with the fate and the doings of mankind.

⁴⁰引自孙中山《民权主义》第二讲:“天下的事情,的确是行易知难。”    

⁴¹笔者注:“太祖”指宋太祖赵匡胤。

⁴²引自(宋)沈括著《梦溪笔谈》,施适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10月版,P222

⁴³韩伯:字康伯,颍川长社人,东晋玄学家、训诂学家。

相关文章

  • 第三章·笔者新注·第二节·正文注解

    现传版本中,经文共分三章,道人李筌传三章各有标题,“上有神仙抱一之道,中有富国安民之法,下有强兵战胜之术”...

  • Java 注解的使用

    Annotation的分类 注解为JDK1.5引入的新内容,调用形式为@Annotation。注解的本质是接口。注...

  • 《先主传》二刷

    读史十分,其半在注。正史的注解往往更有故事性,一些逸闻层出不穷。与正文的规矩方圆相比,注解里披露的一些传说性质的桥...

  • 第三章·笔者新注·第一节·阴符之名

    《阴符经》历经千年,为其注者不胜枚举,大多皆为先贤圣哲。笔者平日寻思不止,幸得师点拨,故斗胆为之一注,实乃抛...

  • SpringMVC的常用注解

    第二天,看到第三章SpringMVC的常用注解了,接下来一起学SpringMVC的常用注解吧首先,创建一个新的项目...

  • Spring高级应用之组合注解和元注解

    1.核心概念: 元注解:可以注解在其他注解上的注解;被注解的注解成为组合注解; 2.组合注解的定义步骤 定义组合注...

  • java 注解(annotation)

    java 注解(annotation) Java 5.0 版本之后引入注解,至此就被广泛使用。 何为注解 什么是注...

  • 注解

    概念描述1.JDK1.5之后的新特性2.说明程序的3.使用注解@注解名称 作用分类1.编写文档:通过代码里标识的注...

  • java的反射运用之二注解

    注解Annontation(也叫元数据)分类 1.元注解(用于定义注解的注解)2.内置注解,即java自带的标准注...

  • JAVA注解的使用

    参考文章 注解的定义: 一、定义注解 1.使用@interface2.元注解 注:注解类不支持继承 二、元注解 三...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第三章·笔者新注·第二节·正文注解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smgn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