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6477715/4e7f5ddbd4046922.jpg)
早晨五点半起床,练字半小时。
今天上了四节语文课,因为第一次教低段,前几天还不适应,二年级的孩子年龄小,注意力不够集中,这属于正常的现象,小孩子的注意力是有限的,作为教师应该及时提醒上课溜号的学生,在教二年级的小学生过程中有以下两点感悟:
1. 因材施教
在这几天的观察中我发现了一个现象,有些孩子需要老师多强调几句才能专心写字,也有些学生,平时上课不听话,爱搞小动作,当我表扬其他学生的时候,他也会在那端正的写字,这时候我才发现,原来有些孩子是要表扬的,而不是一味的呵斥,告诫。对待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策略方法,让我想起《论语》中这样一段话,萌萌: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子路的刚强鲁莽,勇敢好胜,是出了名的,孔子总是担心他因为勇敢而丧命。所以,子路问“事情听到了就去做吗?”这个问题时,孔子给予了否定的回答。而冉有性格内向,沉静寡言,且胆小退缩。所以,在冉有问同一个问题时,孔子给予了肯定的回答。其实,这正是孔子“因材施教”的具体体现。所以在教学中,要做到因材施教,而不是抱怨学生不听话,这是我应该反思的地方。
2. 抓基础
这几天一直在研究二年级的语文教学,可感触最深的是字词教学更重要,在开学初孩子们进行了测试,大多数孩子的共性问题是不会把字放到词语或句子中去运用,昨天和朋友聊天,她跟我说五年级的孩子还是会写错字,这就是基础不牢。在这几天的教学中,我试着让孩子们写词语,用词语说一句话这样的方式。
很多学生写错字的原因是对这个字不理解,对于一些字我们教师可以用简单的字根进行讲解,或者对字形进行简单的分析,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加深孩子们对字的印象,学有所用才是最重要的。
读书:今日践行读书一小时
今天读了《大学》的一段,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其修养的方法,则在于“三省吾身”“反躬求诸己”,每天拷问自己的良知,以生命付诸道德的实践。
许衡青少年时即聪敏勤学,立志学以致用,一生博览群书,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留下了“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的千古佳话,成为人们效仿的楷模。
《元史·许衡传》记载:宋朝末年,天下大乱,百姓背井离乡,四处逃难。天兴二年(公元1233年),蒙古兵逼临许衡的家乡新郑县。许衡从河阳经过,正值酷暑季节,由于长途奔波,天气又热,喉干口渴。同行的人发现道路附近有一棵梨树,树上结满了鲜嫩的梨子,众人争相摘梨解渴。
人们吃着摘来的梨子,坐在树下乘着荫凉,感到一阵惬意。只有许衡独自忍受着干渴,端坐着不为所动。同行的人觉得很奇怪:难道他不渴吗?
于是便有人对许衡说:“老先生,路途遥远,您也摘颗梨吃吧,权且解渴。”
许衡回答说:“那梨树不是我的,怎么能随便去摘取别人的果实呢?”
那人说:“社会动荡,兵荒马乱的,大家都各自逃难,这棵梨树的主人恐怕早已逃走了,您又何必固执己见呢?”
许衡说:“虽然梨树没有主人,难道我的心也没有主人吗?”
“我心有主”,这是挺直脊梁的一句铮铮名言,是一条不可逾越的做人底线。“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能够在外在诱惑的境况下,坚守着道德的操守,恪守着做人的准则,固守着廉耻与尊严,守护着自己心灵的洁净,不为利诱,不被色动,这是人格的最高境界,也是道德的完美体现。
古人说:“义士不欺心,廉士不妄取。”人生活在这个充满诱惑的世界上,随时随地都会面临取舍,而物欲和美色的诱惑,往往令人难以自守,稍有松懈,就会迷失自我。许衡能够恪守“我心有主”,实为不易,值得敬佩。
“梨虽无主,我心有主”,这不只是一种做人的准则,也是一种道德的修养,更是一种精神境界。
今天也是彻底的了解了这个故事的源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