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都非常喜欢孔子的中庸之道,我告诉过学生,生活中,我们要拿他来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不知道大家发现了没有,现在的人老是把一样东西挂在嘴边,却对他包含的深层次的含义又知之甚少。毫不夸张的说,很多时候,我就是这类人!但是偶然的一件小事可以让我产生了深刻的理解,我想该把我此刻的想法记录下来。
孔子圣人是这样解释中庸之道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他用一句话言简意赅地揭示了中庸之道这一主题思想的核心是自我教育。“天命之谓性”是指人的天性是善良的。“率性之谓道”是说人们自我教育之道就是按照人们的善良的天性办事情。“修道之谓教”是说自我教育就是按照人道原则去进行修治。有时我会思考:孔子为什么要提倡中庸之道呢?现代社会,我们还需要中庸之道吗?
孔子的中庸之道影响中国几千年。可以说中庸是孔子哲学的基础和最高的道德准则,为人处世的普遍原则,不要太过,也不要不及,恰到好处。有人就此会言,中庸之道看来也就是不讲原则的折衷主义。其实不然,孔子所提倡的中庸的本质并不是如某些人理解的那样是“无原则”的东西,它的本意是:“去其两端,取其中而用之。”去除偏激,选择正确的道路。它体现的是端庄沉稳、守善持中的博大气魄和宽广胸襟。对中庸之道“无过而无不及”恰到好处的把握,是要我们辨黑白,论是非。
再看我们当今社会之状况,由于缺乏中庸之道,很多人的思想不是偏左就是偏右,同时,也给过于“软弱”的人多了太多折中的空间,这种空间超越了宽容的尺度……
真正的中庸之道,是以人性为主体,照时下的说法是“以人为本”,以尊重其一个人的个性发展与整个社会的大发展和谐与一为目标,也就是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的构建和谐社会。
在我们日常生活里,有人过于追逐物欲,有人过份刻苦自励;有人对金钱的使用浪费无度,有人则是一毛不拔,这都不是正常的生活之道。就像一只手,始终紧握拳头是畸形,只张不合也是畸形,一定要拳掌舒卷自如,这才正常。所以,凡事要适可而止,要不偏不倚,这就是中庸之道。
因此,人生不能没有工作,因此每个人都不能不做事。做事当然要勤劳,但是也不能太辛苦;太辛苦了,以后做事就畏难、畏苦,就不能长久,不能持之以恒。其次,享欲不要太乐:人不能没有物质生活,适度的物质是维持生命不可或缺的条件。但是有的人享用过度,过份的放纵五欲之乐,例如,吃要山珍海味,买名牌包包,开高级轿车等。过份的追求物欲之乐,甚至浪费无度,则如银行里的存款,用得太多,总有一天会负债,所以福德因缘还是要慢慢的享受,不能透支。另外,待人不要太苛:人与人相处,要懂得待人之道,最重要的,就是待人要厚道,要替人设想,只顾及自己享乐却忘了他人之苦,实为狼心狗性之辈!
希望我可以秉用“中庸之道”保持心理或情绪上的“中”,在喜怒哀乐等这些情绪或念头在心中没有时,维持心理或情绪上的中态,稳态,常态。而不刻意或追随着去喜,不刻意或追随着去怒,不刻意或追随着去哀,不刻意或追随着去乐。
如果我真的因为某事而导致喜怒哀乐等这些情绪或念头在心中产生之时,应当该喜则喜,该怒则怒,该哀则哀,该乐则乐,切忌压抑自己,但也忌过喜,过怒,过哀,过乐。即发而中节。
诸位,中庸并不等于碌碌无为也不等于毫无原则的退让,更不等于人前人后两个样,趋炎附势、狗眼看人低。我们在外与人交际之时,难免有德有怨。别人施我以德,我必报之以德。重要的是别人施我以怨,如何回报之? 嗯,应当以直报怨。以中来处事,即可进可退,能屈能伸,不急不缓,不骄不馁,不卑不亢。那么,现在我该如何去操作执行呢?
静待诸位博见,共享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