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考目标——中专与高中之间,她选择了高中。
按理说,出生于家境贫寒负担很重的家庭,她应该走上考中专早工作这条路,但是,她没有这样选。
并不是坚定地要上高中,只是她早早的看到或听到了别人选择之后的结果。
邻镇的一个家徒四壁成绩优异的女孩考上了地区师范学院(当年一个乡镇一年也就一两个能考上),但是她的名额被人顶替了,女孩后来疯了。乡里有一个男老师是自己考学毕业回来,在乡中学当了老师,但为了改善自己的经济状况和村里一个不爱读书的家里宽裕的女孩结了婚,婚后生活既不和谐又并没有改善多少经济状况,反而常常被嘲笑工资太少。
是自私吧,也是想逃离,逃离被别人轻易控制的人生,真想拼搏一把,靠自己改命。当然她也做好了落榜的准备,就是坐汽车再坐火车去深圳打工给家里寄钱,电视剧《外来妹》里打工女孩一样有成功的榜样。但是妈妈听后说了一句:你敢走,我就吊死在门口给你看。她不能让妹妹弟弟没有妈妈呀。大不了就走另一条路——待价而沽把彩礼钱给家里改善条件,嫁了人也能帮衬娘家做个扶弟魔。
高考志愿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她选择了后者。
当年高考志愿是考完分数自己估分,直接填志愿,没有那么多平行志愿院校调剂,实力和运气影响着估分的准确率,有点儿赌的感觉。
她选了一个偏远地方的985、211高校,考上的几率比较大,据说那个学校对农村生源要照顾一点,农村学生名额要多一些,但是具体专业的选择让她犹豫不决。
内心里,她一直喜欢文学相关的,她的作文在班里年纪里都是经常的范文,省里的比赛也拿过名次。但是,那几年的城里熏陶,她知道老师的工资只靠自己前几年根本买不了房子,也不太容易攒下钱去给父母生活费,再供弟弟妹妹读书。
身边没有人能给她再多的建议,专业前景?未来趋势?那几年文科毕业最抢手的专业是法学与工商管理,草根追求的工资高和就业广可能性最大,于是她填报了这两个专业。
在毕业留在外省与回到家乡之间,她还是选择了后者。
当你走得足够远,家乡的名字也在不断变化。从村里、乡里、县里,变成了一个省会的名字(如果出了国,家乡就是祖国了。)
家里人都想让她回来,因为是女孩,父母担心她的安危也恐怕她跑得远不管家里的负担;妹妹们急急盼望她能把自己带离村庄,改变还没有看世界就早早结婚生子的命运。她放弃了在学校的签约机会,想着与其飘在外面备受能力与亲情责任的煎熬,不如就在身边彼此温暖,最后揣着仅有的五百元钱和两个妹妹一起在省城奋斗。
白天她在富丽堂皇的商场销售高档办公家具,夜晚她在闹市街头摆个饰品小摊,青春满是拼搏的气息。
当你迟疑后悔时,有些人和你一样也在后悔,有些人却没有了选择的权利。
工作大半年后回乡的那个春节让她很难忘。
在乡里终点站下车时,遇到了高中毕业后就没有见过的一个女同学(当年差几分,掏高价上的高中),客气的聊了几句,女同学突然有些怨气似的对她说:都考出去了,为什么回来?早知要回来就不用考出去也行啊!她笑笑没有答话。听妹妹说女同学高中毕业回来就结婚了,找的关系在小学当了老师,现在已经是两个孩子的妈妈。
有个男同学打来电话,他说:我知道你回来了,你不应该回来的,你的能力在外面肯定会有成绩的。我们也不要见面,等过几年大家都好了再好好聊聊。妈妈说男同学当年中专毕业(我们那一届开始中专毕业不包分配了),家里托关系安排在中学当计算机老师,后来他辞职开了网吧,再后来就出去打工了,家里人管不住。
去另一村里认的干姑姑家吃饭,听到雪娥的事情。雪娥是她的初小同学,小学时成绩很好,两个人曾经一起当过班主任的小助手,初中后不知怎么成绩慢慢落下去了。雪娥初中毕业没多久就嫁人了,因为家里出了事儿需要钱。她长得好看性情温和,但是嫁过去的婆家很不好相处,谁也没有想到她会喝农药自杀。
初三那年雪娥曾经送给她一张新年贺卡,上面写着:我们曾经一起奔跑,但是现在我落在后面了,你要帮我跑到更远的地方,好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