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思维碰撞
《孔子》影评

《孔子》影评

作者: 四冶读史 | 来源:发表于2017-04-08 14:26 被阅读0次

《孔子》这部影片是以孔子为题材背景的,演绎的是从孔子做鲁国的中都宰开始,直到晚年死去的一段历史。在这期间,孔子一直在推行他的仁政思想,风云变换,沧海桑田,海枯石烂,矢志不渝。

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在孔子十五岁到三十岁期间,孔子一直被当时的贵族阶级鄙视为庶人,也就是当时的下等人,是不能为士的,而孔子在三十岁的时候立起来了,坐上了鲁国的中都宰就是证明。可见在孔子志于学的十几年里,还真学出了名堂,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孔子做中都宰一年,政绩颇佳。固有向鲁君提出自己观点的基础了。于是孔子向鲁君提出以礼治国、推陈出旧的新方针。中都面貌全换、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就是最好的正明。我们不得不佩服孔子的治国之才啊!鲁君听了孔子的想法立马支持他。其实鲁君支持孔子是有理由的,他在泄愤,厌倦了这种君不君臣不臣的混乱关系。而他又不能改变这种现状,孔子给了他希望,他当然把希望寄托在孔子身上,愿意搏一搏。当时朝中有大司寇一空职,这是孔子的机遇。大司寇,官名,西周始置,是最高司法长官,辅助诸侯行使司法权,大司寇下设小司寇,辅助大司寇审理具体案件。这就给了孔子名分,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在其位,则谋其政。孔子上任遇到的第一件国家大事就是夹谷会盟,夹谷会盟无异于鸿门宴。鲁弱齐强,三桓不愿意在此丢脸,故也愿意把这“重任”交给孔子。而孔子也正需要这样的一次机会,建立功业,提高声望,给自己推行主张打下基础,这是千载难逢的机遇,孔子是不会放弃的,也不能放弃。

影片中鲁定公、孔子等一伙人来到会场。按周礼,齐主鲁客,应齐主下抬价迎鲁君,一同登台。可齐臣黎俎仗势,要鲁君亲自登台。这无疑是在降低鲁国的身份。可孔子知道两国会盟,决不能降低国家的身份的,否则就不是会盟,而是来接受命令了,故而孔子智迫齐主下台迎鲁君,这是底线,充分肯定了孔子立场的坚定,从而也彰显了孔子推行思想的决心,给黎俎这样仗势欺人的人当头一棒。接下来就进入了外交的角逐。在此之前,影片中为这次的外交胜利做过几次铺垫。第一次就是在朝堂上成功地为漆思弓解困,第二次就是智迫齐主下台迎鲁君。无疑,这两次都在凸显孔子的辨别能力和外交能力,使夹谷会盟的胜利水到渠成。再来看看夹谷会盟。夹谷会盟可谓带刺的玫瑰。齐国的大臣黎俎(而鲍鹏山教授说的是梨弥,不过这无关紧要,它不会影响影片的艺术性),在盟书加进了一句话:“齐师出国征伐,而鲁国不派出五百乘兵车相随,就会像盟书所要求的那样受到惩罚”。这实际上就从条约上确定了鲁国是齐国的小弟、齐国的附庸。这也没有办法,谁叫它们处在弱肉强食的时代。鲁君若应允,则会使鲁国孤立;若不答应,又会面临齐国大军压境的军事威胁。可谓不得已而为之。但是,即使这样,孔子也要为鲁国争取最大的利益。孔子立马回道:“你们齐国若不归还我鲁国的汶上三城,也要像盟书所要求的那样受到惩罚”齐君臣无以言对,只好应允!这是孔子外交的胜利,将孔子的智慧、勇敢、道义表现得淋漓尽致。黎俎见言谈失败,便以武要。而孔子以虚张声势趋之,这又突出其军事才能。此时的孔子是集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于一身的、可谓非常有能力的人。

在影片中还有一件事更能显示孔子的远大的战略眼光,那便是“墮三都”事件。那什么是“墮三都”呢?按周礼,鲁国的三桓掌控国家的大权,违反了大臣家城墙不得超过十八尺的规定。墮三都就是要推掉多余十八尺的部分。墮三都有三层意义,第一层,除去城墙多余十八尺部分,减弱城防。叔氏、猛氏只看到第一层,故而反对。第二层,抑家臣、强大夫,对三桓有利,阳货叛乱已让季氏大伤元气,故而季氏支持。第三层,抑大夫、强国君,这是孔子的“鬼主意”!孔子很想改变这种君不君臣不臣的混乱关系。墮三都初期得到推行,不过不久,季氏醒悟,开始排斥孔子。玉诀,诀者,决别也。孔子不得已和众学生踏上了周游列国的颠沛流离之路。

影片从开头到周游列国这段时间演的是孔子的政治生涯,从中都宰到代国相,这是孔子政治生涯的黄金时代。做到代国相,孔子达到他政治生涯的巅峰。即悲且壮。不过占有的时间过长。纵观孔子一生,其人生最大的成就并非在政治上,而是在教学育人。虽然影片一推行思想为主线,而政治上的方针已不能实现,那便只能通过教学育人,把思想灌输给学生,让学生承接老师继续推行思想。不过,影片中,像这种教学育人的画面的确太少。尤其像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这样历史绝无仅有的画面没有拍出来,未免有点遗憾!这样的教育画面应成为现代教育的模范,这不正是影片的高尚意义吗?

孔子是圣人,同时也是凡人。如果影片中一直只怕孔子的圣人一面,而缺少凡人的一面,那会拉大我们与孔子之间的距离,这并非我们之福啊!而影片中有个画面、有个细节体现了孔子凡人的一面,这是我认为比较成功的一点。孔子离开鲁国,第一个要到到达的就是卫国。卫国有位君夫人,叫南子,名声不太好。就像现在有绯闻的女星。南子想要见孔子。孔子是客,见也不是,不见也不是。故而只有硬着头皮去见了。在孔子认为,这样一位绯闻女郎,应是不知礼的,姑且应付一下就是了。没想到这位绯闻女郎不但知礼,且很董礼,向孔子几度施礼,使孔子很尴尬,也很惭愧。孔子连忙还礼,心情极不爽地出来了。本来心情就不好,回来还被自己的学生子路挖苦,真是哭笑不得啊!于是孔子对弟子们说我们得赶紧离开,这庙太邪门了,我这“六根不净”的小僧实在待不了,赶紧换庙!你看看,这不正是真实的孔子、平凡的孔子、很近的孔子吗。再者,子路连老师都敢挖苦,而且在众学子中也只有子路干丁老师,足见其勇敢、率真的性格,这不就是活灵活显德子路吗。孔子很怕这样的绯闻,惹不起,我还躲不起,三十六计,走为上。可是丘哥并不知道,绯闻这东西不是做出来的,而是传出来的。何况,孔子也是常人,也有七情六欲啊!这样的孔子,这样的子路,是现实的孔子,是现实的子路,也是我们更易接近的孔子、子路,并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这就是圣人的平凡的一面,很具有现实意义。

这位君夫人南子几度在国君面前夸孔子有才,几次想留孔子在卫,当孔子离卫,南子相追,不知何故。莫非这位南子早就开始暗恋孔子了。若真是这样,那南子的所作所为真让我佩服啊,为了自己的爱情,为了自己的幸福,不顾一切,主动出击,把主动权拈在自己手中。一个女子有这般勇气与魄力,难道不值得夸赞一番吗。自己的幸福握在自己的手中,要自己去追求、把握,只有追到的幸福,没有等待的快乐。去试了未必成功,不去试必定后悔。

片中还有一段很有艺术性。姑且称之为渡口事件。孔子要渡河,却不知渡口在何处,故叫子路前去问下路边的耕者。子路:“请问各位老乡,渡口在那里啊?”

耕者:“渡口?哪个坐在车子上的认识谁啊?”

“是孔夫子”

“孔夫子?是鲁国的名士孔丘吗?”

“正是啊”

“他不是无所不知的圣人吗?那还不知道渡口在那吗?”

从这里可以看到当时的孔子是一个什么的孔子。其一,孔子在当时的知名度很高。其二,孔子的思想在当时很多人都不能接受,包括低层的农民阶级。其三,孔子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坚毅品格已为众人所知。“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坚毅品格就很值得我们现代人尊崇在这画面下的孔子是真实的孔子。再看看孔子听到这样带有讽刺性的话有什么反应。泰然处之,这正是孔子的伟大之处。十有五而志于学,为了这个“志”奋斗终生而不悔。无论收获与否,只为了心中的一份执着、一份信念、一份快乐、一个境界。举世浊而独清,这是言人的圣人一面。

从总体看,这片子貌似教育片,实则更像战争片,关于战斗风云的画面差不多占了整部片子的三分之二,可是,孔子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呢?老师,也就是教育,并非军事家。若能以教学育人并附之传诸思想为主,效果可能会更好。

不过这只是我个人的观点,不求全同。

2013-08-29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孔子》影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vmla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