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使人不读书之祸首
——我曾爱你深沉,余生只求各自安好
大多数的国人的成长都在漫长的读书生涯中进行,大学念完已过双十年华。应试教育强调学习的结果,把它认为重要的知识转化为考卷里的试题,灌输进人的脑子里,似乎如此可以最高效地让学子们把握书中精华,却未想到实际结果背道而驰——“读书时间够长了,余生求放过”。大多数人在爱看书,会看书这条道上越走没影,轻易不会想不开,再堕入书山苦海。
二、论读书之致用性
——读书使人修性,然能饭否?
鄙人区区不才,泱泱本科生大军一小民耳。大学四年,毕业后诚挚的挥一挥衣袖,没带走书本里的一片云彩。扪心自问也是小学霸一名,怎么到头来倒像只收获货身上肥肉几十两?
初入职场,惶惶然不知所以,越发对理论性的知识嗤之以鼻,旁的不论,我只问一声:“兄台,读你何用?能饱肚否,能升职否?”理论比不过实战,职场上论的是真枪实弹的能力和经验:能善用excel高效地将数据可视化吗?具备妥善处理问题的能力吗?表达沟通能力是否达到工作需要?全是具体落在实处的考验。于是职场初期,越发注重工具性技能的学习,excel,PPT,人际交往。。。加班加点为生存,一心想早日摆脱职场小白的境地,跨越职场生存线,为自己求得一片内心安稳。
三、论读书之解惑明心
——难以自教自救,书中或可有答
当职场开始游刃有余,能喘口气静下来想想年轻的梦想,想想很多未实现的愿望时,发现对自己的了解,对未来的规划方面,仍然是个愣头青。此时连环夺命的人生三问悄然而至:“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呢?”
换成容易理解的话:
1. “你清楚地了解自己吗,性格,能力,价值观是怎样的?”
2.“为什么我会变成现在这样,庸庸碌碌,生活无趣,工作无为?”(一般人想到这些问题,都是生活工作未达自己的期望)
3.“我想要什么,我该怎么做才能成为自己期望的样子?”
这人生三大问,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会敲打我的心扉,不断叩问,却不得所解。自己的知识能力界限就这些,想要获得更深一步的指引,只能通过了解前辈前人的智慧来得到启发。(彼时我已经25岁,感觉是时候想些事情了)
相信不止我有这种成长的焦虑,大家或多或少都有,那读书可以解惑吗?我的回答是:“也许可以,要不试一试?”,于是我开始看关于职业生涯规划的书籍:古典老师,国内这一块的大师级人物,他的书我基本上都看了。《拆掉思维的墙》、《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跃迁》
当我看这些书的时候,有一个体会,“我竟然不太能够理解书中的主题,不是很能抓住他传达的思想”,长久不阅读,使得我的阅读理解能力下降到一定层次,现在我已经接受了这个事实(虽然花了点时间)。但哪怕是在这样的状态下,看完一本书,总是至少有那么一两句,能触动到我,让我能去顺延着思考一下,并有所得。
举个例子:《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里提到:评价工作是否值得/满意的三个标准:
“生存”、“被认同”和“实现自我价值”
我的理解:
判断一份工作是否合适/满意,
首先是这份工作必须能够提供足够的生存资金,并且自己能跨越自身的心理生存线(即工作中不会时常不安,能相对从容的对应基本业务,否则工作会耗去十分心力,占据生活的大部分空间)
其次是在工作中能获得认同,这决定了你是否能够舒适地融入氛围中,安心自信地精进业务(不被认同会导致自我否定和怀疑,这将成为止步不前的主因)
最终是这份工作能够使自己热爱着奋斗,实现自己的最终理想,获得极大的自我满足感。
以我的经历来说,入职的第1年主要目标是实现经济独立,解决生存问题,需要努力熬过试用期摆脱小白身份,这是最难过的一段时间,生出很多自我否定和怀疑。
入职第2年开始,业务渐趋熟练,工作效果越来越好,开始被领导和同事“看见”【为了这份看见,我无数个深夜加班加点】,逐渐被“认同”,心理开始安定,并开始致力于发展强项,提高业务水平。
入职第3年,我开始迷茫,这份工作的价值感似乎不大?在这个体制流程各方面已经很完善的公司,我作为一个螺丝钉,能做的似乎很有限?于是“价值感”的缺失开始使我思考职业发展的可能性。
这一句简单的话,可能并不是书中很精华的内容,却引导我梳理了一遍职场历程,更明白现在这番迷茫困惑的来由。
过往的读书经历使我不再翻开一本书,但难以自解的困顿使我愿意再次翻开一本书。
如果你和我一样,正当遇到人生三问不知所解,身边亦无导师给以指点,希望我的这点微末心得可以助你鼓起再次翻开一本书的勇气,或许能找到你自己的答案。
愿心如平野,风月怡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