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打开手机,看到一位朋友分享的文章,正是我之前喜欢朗读的作者的。去年不知道什么原因,这位作者的公众号关闭了,今天再见,一个新的公众号,惊喜万分,如获至宝,心里闪过一个念头“朗读者”。
我决定每天把作者的文章朗读录音,用我的声音,用我的能量把文章分享出来,分享给更多的伙伴,而这个决定也是为了了却我心中的未尽事宜。
最早看到“朗读者”这个词是一部德国影片,后来中央电视台也有一辑“朗读者”这个节目,而在我生命中,最早出现“朗读”这个词的是我小学四年级。
那时学校要组织一场朗诵比赛,派两位同学参加,我是其中一个,备赛期间,语文老师专门辅导过一次,在我记忆中,那次辅导是检查我们是否能够流利地背诵。但比赛那天,我不仅流畅地背诵下来,我还声情并茂,抑扬顿挫,一举拿下学校一等奖。尽管那时是在乡村小学,但在我小时候的记忆中这是最辉煌的时刻。
后来转学到淡水镇第一小学,学校也有朗诵比赛,每个班要派两个人参加。当时,我觉得我可以参加,也有能力参加,老师应该能看到我的能力。我没有毛遂自荐,我在等着被老师发现。但没有,老师派的是班长和学习委员,最后他们俩都没得奖。
那天晚上,表哥跟姑妈聊起他们班的得奖情况,当时表哥在一班,我在三班,姑妈知道三班没得奖,她随口说了句:“要是阿容参加肯定能得奖。”
这句话在我现在看来纯粹是一句客套话,或者说是一句激励我的话,但在当时的我听来却是百味杂陈。既为自己所在的班级没获奖而羞愧,那时已有集体荣誉感,也为自己的才华不能展现而惋惜。更为老师没发现我的才华而愤慨,同时也为自己不敢主动争取而感到羞涩,为被老师派去参赛的同学没获奖而幸灾乐祸,也为自己没盲目争取,以免没获得奖项而贻笑大方而暗自敬庆幸。
那时我只是小学六年级,情感的丰富性已不亚于成人。尽管这种丰富性更多体现在阴暗和复杂,一些见不得人、见不得光的内心活动,一些看起来并不友好,并不和善的想法,这些制造了我与这个世界的不和谐。同时,这些都没有变成现实,也未得到表达,都成了深藏内心的情感渴望,成了生命中的未尽事宜,而这份未尽事宜最核心的是自己的才华未得到展现。
过去,因为自己的不敢,就把希望寄托在等靠要老师来发现。结果,等靠要没成功,自己的才华未得到展现,最核心的渴望没得到满足,才有了那么多对外界的责怪,才有了那百味杂陈的丰富情感。而这个核心需求要得到满足,最关键的点还在于自己是否有足够的信心,自己是否感觉够好够能,这样就有足够的勇气去展现自己的才华。
今天,老天让我再遇这位作者,让我决定成为朗读者,用我的声音传递能量和意识,为自己了却小时候那份未尽事宜,为自己去真正面对自己的不好和不能,为自己去达成那份尽情展现自己活出自己的灵魂渴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