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写作灵感近乎枯竭,感觉无从下笔,思绪也是凌乱不成体系。当时在读一本书《奇特的一生》,讲述俄国生物学家柳比歇夫极其自律的一生,以及自己恪守一生的时间统计方法。与其说是方法倒不如说是他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
但是因为是俄文翻译,不知道是译者的翻译习惯问题还是自己的理解能力不足,书读起来不是很顺利,甚至有些枯燥,但是毕竟打开了就不能轻易终止,所以说薄薄的一本书花了近两个星期才看完。在这里总结一下,对于难于理解又不想放弃的书籍,最好的方法就是快速阅读,既不让自己中途而废,也不因为阅读难度而浪费时间,此类书籍不要妄想一次读透理解。但是因为方法不当,那段时间的读书并不吸引人,好像是为了读书而读书,平时半小时50页的阅读速度也变成了十几二十页,三百多页的书每天三十分钟,不用一周完全应该读的完,同时有思考但是甚微,表现为写作也没有太多的素材,无非是老生常谈的问题,It is a cliche.
昨天开始读毛姆的小说,小说自然比人物传记更引人入胜,故事的原委剧情甚至小说中的风景画面,都被作者描述的栩栩如生,阅读起来只觉得时间飞快。下笔写作也觉得行云流水文思泉涌。仿佛又找到了阅读的快乐。还是要保持阅读,生活常读常新,经历有限,精力有限,财富有限,书籍可以带你领略如诗如画的风景,匪夷所思的故事,还有人间冷暖。那些想不通理不顺的道理,发生在小说中别人的身上时自己就俨然变得可观公正。这些都是读书带来的。它让你知道英国的哪里还有小有名气的度假胜地,那里最受欢迎的旅馆叫什么名字,英国第一绅士君主最常涉猎的地方。阅读确实可以拓宽生命的维度,让我坐在陆家嘴鳞次栉比的大厦的工位上思绪万千。
我们阅读范娱乐化文章,总是钦佩作者旁征博引,观点明确,论据言之凿凿。书籍名称名人名言相关案例好像随手拈来一样。大脑的容量都是有限的,任谁也不能过目不忘,如果真的存在,也真的是极少数人。大多数人能做到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就已经不错了。这里我们忽略了写作是一个开放的工作,或者行为,它不是闭卷考试。你有很多的信息搜索工具和信息搜索来源,这些都可以作为你文章的素材,写作不是闭门造车。阅读的好处是什么?阅读不见得能让你所读即所得,但是哪怕模糊的存在在你的脑海中,有朝一日遇到相关性高的话题,你也可以第一时间想到,尽管不是清晰明确,也可以靠着记忆去搜索确凿的出处和信息,这种信息搜索成本是远远低于给你一个话题苦思冥想。
所以写作的门槛是低,因为只要下笔任何文字都可以被阅读。但是写作这个行业良莠不齐也是因为写作不是日记,日记是写给自己看的,不想或许也不需要有读者,但是公开的写作是有读者的,时间宝贵,大家只会花时间阅读对自己身心有益的文章。自嗨式的写作无法引起共鸣还是有失偏颇的,加上如今写作平台如此多,自媒体绞尽脑汁更新迭代变着花样吸引读者,写作的浪潮来了,大浪淘沙,总会有人留下有人被淘汰。技能不够,阅读来凑,保持阅读的习惯,生活常读常鲜,没有什么比阅读和思考更有魅力,不要让大脑停下来,大脑不需要静态美,大脑需要动态诱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