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认知的高度决定了一个人成就的高度”,人们还说“一个人无法挣到超越自己认知的钱”。可见,在知识技能高速更新迭代的今天,个人的成长发展已离不开阅读,因为阅读是构建和升级我们认知的高效方式,阅读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与伟人对话的绝佳路径。
鲁巴金曾说: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我深表认同,好书不在于给出标准答案,而在于给出思考问题的方法,引人思考、有所感悟,增强举一反三的能力,然后形成自己的思想。而且越是经过时间、空间检验的书籍往往越包含着普世的理论,对人的启发性越强。
也有人抱怨:读了很多书,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在我看来,是你还没有遇到那本给你启发的好书,或者你在不经思考的阅读。
阅读的本质是思维的过程,要经历从信息输入到信息加工的过程:大脑根据已有模型、关联性、实用性和紧迫性等对信息进行选择性输入、分类整理、知识自由链接和遗忘。可见,阅读的吸收度和个人经验、思维能力具有高度相关性,没经过内化思考的知识不会迁移到你,所有者还是属于作者。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是,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得不到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这揭示了,带着问题和思考才更容易找到答案、获得成长。教学如此,阅读作为自我教育的方式,更如此。
我对此深有体会。我在专业学习的阅读路径上曾经历过以下4个阶段:
1.当对问题了解很浅很模糊时,不知道去哪里找答案。对所接触的书籍很少、质量虽不差,但对我的影响仅是抓取到一个粗浅的知识框架,知道有这个领域的专家出书,其他启发不大,过段时间便会遗忘。
2.在实践后遇到的问题更具体后,经过冥思苦想不得解,最后才想起可以试着从书中找答案。这时候从书中看到的内容就更接地气了,能唤起之前学过的框架,后悔当初不认真读,那些想不通的问题的答案原来就在那摆着。
3.当遇到同类新问题,过去的方法不奏效时,再从书中找启发,竟发现一幅百家争鸣的景象,不同视角、不同观点向你碰撞,它们能冲破固化思维、教你学会变通,解决问题的方法便多了起来。
4.当经验积累足够深后,找书和看书就会带着批判性思维,通过快速扫描标题和目录就大概知道书本的价值如何,这时选书的品味有了明显提高,广度和深度也全面提升,真正的既看到森林、又见树木,理清整体和局部的关系。知识的充足储备后,通过类比、归纳、整理、实践、验证、复盘等思考后,逐渐形成自己的看法和主张,也就有能力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了。
平时在消化知识时会用到一些框架的方法来整理,便于记忆:1.5W2H法(黄金圈法则等提问的方式) 2.时间、空间、关系三个维度 3.英文字母画图法。
通过思考理解后,如果能用文字表达出来,会形成一个完整的“输出-内化-输出”的循环过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