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空领罪,上告尊师:“我也离家有二十年矣,虽是回顾旧日儿孙,但念师父厚恩未报,不敢去。”祖师道:“那里甚么恩义?你只不惹祸不牵带我就罢了!”悟空见没奈何,只得拜辞,与众相别,祖师道:“你这去,定生不良。凭你怎么惹祸行凶,却不许说是我的徒弟。你说出半个字来,我就知之,把你这狗孙剥皮挫骨,将神魂贬在九幽之处,教你万劫不得翻身!“悟空道:“决不敢提起师父一字,只说是我自家会的便罢。”
以上内容,出自《西游记》第二回。
少年时读书,大多数时候只顾着沉浸在故事情节里,从不曾体会故事的逻辑关系和文字结构,更别说是故事里的伏笔和隐性内容了。今日重读《西游记》,字斟句酌下来,发现很多绝妙之处。如,在第二回里,悟空因为随意变化法术而得罪了菩提老祖,被扫师出门时,悟空不舍,尤其上面这一段,仔细研究,很有深意。
阅读理解也分偏差,读者年龄段的偏差。
在我十二三岁时,读到此处,就很不理解菩提老祖为什么如此绝情,我们的悟空不就是少年得意幻化个法术么,至于那么深恶痛绝地把其赶出门么?我觉得,走了就走了,还不让提师承渊源,分明就是老头性格有问题太自以为是了,总之是,这个师傅太无情。
今日看来,恍然大悟。这师傅本不是一般人,他能预知天机。当时就料定,这猴头是个惹祸精,这为后面的大闹天空征战各路神仙作下了伏笔。但在著作中,作者故意不点明原因,这也是写作之中的高妙之处:只书写各路人马的处事行径,个中隐性关系,让读者自己体会。
一个读者,当学会带着问题去读书时,书本里面多么不可思议的人物,此刻都有了合理之处。因为,凡是经典之作,基本都没有一处废笔,在他布局里的每一个主人公,那都是带着使命的,他们在故事里不仅有各自的主事立场,尤其,还承担着着故事命脉支撑点的作用。
在学习写作的路上,有效不间断的阅读习惯,也是汲取营养和培养灵感的重要部分,写作也不能整日围着自己生活那点事打转,尤其是对有大方向重构架的写作方向,明白了这点,才是万里长征开始的关键。
如果没有特别天赋,我想,对于每一个普通学习写作者来说,每日阅读,不间断汲取营养,就是奔向成功的万能法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