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为什么出了那么多的大师
他们推动了我国近现代人文学科和自然科学的建立和发展。为什么民国时期出现了那么多的大师?个人认为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综合因素。如其所处时代环境,所在的家庭影响,其所受的教育等。
一时代环境
说起民国很多人都会想到“黑暗“”乱”,至于黑暗不黑暗我不敢说,因为历朝历代都会说前朝有多么的不好,以此来证明自己的合法性。可要说到民国“乱”,我觉得真的是够乱的,我们简单的来梳理一下民国的线索,你看看到底乱不乱。民国从1912年(1911辛亥革命,1912年为民国元年)至群1949年,这其中又以群1927年为界限,前半段为北洋政府时期,三大派系的军阀轮流粉墨登场;后半段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先后经历中原大战,内战,及解放战争。整个民国时期老百姓在生活习俗方面可以说是中西合璧、土洋结合,好一番热闹的景象。这样的环境你说乱不乱?可我要说正是因为这样的乱,才给当时的思想文化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我这样说也不是在这胡说的,我们先来看看历史上的例子吧。我们知道春秋战国时期,有所谓的百家争鸣,魏晋南北朝时期,儒释道共同发展。这两个时期有什么共同特点呢?就一个字“乱”,没有大一统,没有对思想文化的禁锢。再如秦朝时的焚书坑书,汉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隋唐时期提出的三教合归儒,及宋明理学,这些是什么?这些是对思想文化的专制。所以晚晴民国时期“乱”成为了思想文化的肥沃土壤。民国乱象,实则是大家都想找出一条救国之路。可正因为这样大家各干各的,没有自上而下的统一,没有完全的统一,对思想文化的专制也就难以达成。所以乱世出英雄,乱世出思想。
二 家境
我这里所说的家境并不是说民国大师的家境有多殷实。我所说的是他们的家庭环境中有这样的读书种子,读书氛围。我不敢说每位大师都是这样,但至少我认为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那我们就先来看几个例子吧。
我们来看看那位五四运动中扛大旗的傅斯年吧,他出身于一个书香门第兼没落贵族家庭,其七世祖傅以渐为大清开国后的第一位状元,后权倾朝野。傅氏一门家业兴旺,历代显赫。这样的家庭之所以能够延绵不绝就是有着良好的读书氛围,古代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样的古训。
我们再来看看陈寅恪,其父亲是陈三立。晚清有名的诗人,其祖父陈宝箴是戊戌维新时湖南巡抚。这样的家族必定是书香门第。陈寅恪后来也被称为教授中的教授。
胡适也在《四十自述》中介绍过自己的家庭环境,其家族也是官宦家庭,其父母及其家族对其教育也是从未放松。可以说有着良好的读书风气。
三 所受教育
自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开始,我国的教育近代化也随之而开始。一大批留美幼童随之而到美国,这批人大多都是十几岁的青少年。自幼受到中国的传统教育,随之又受到西方的现代化教育,如詹天佑等。民国时期的大部分学者大师不管是通过何种手段基本可以说都是学贯中西。如中国最后一位帝师王国维,也是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之一,精通德文日文英文等多种文字,对西方哲学、美学文学都有独特的研究和深刻的洞见。胡适、陈寅恪、傅斯年、赵元任等哪一个不是学贯中西。既有中国传统的文化教育又有西方的现代化教育,这些都为他们后来的研究有莫大的帮助。
四 民国时期政策
民国时期当政者总的来说对于中国教育是比较宽松的,高等学府教授的待遇也是相对不错的,尤其像北大的蔡元培所主张的兼容并蓄开放包容的办学方针以及当时的教授治校等措施,都为学术科研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五 时代使命感
自1840年以来中国逐渐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可以说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苦难史。当时的读书人面对国破家亡,山河破碎,其心中那读书人的使命感,促使他们为中国的崛起,为中国的伟大复兴而不断你努力。
民国时期之所以能够出那么多的大师,其原因肯定不是简单地,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究,去反思。
(如有不当之处,敬请原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