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手里有一个很锋利的箭头,但想要箭头射得远,取决于弓的张力足够大。如果你没有一把好弓,那你手里的箭头其实也并无多大威力。
企业的战略创新也是如此,一个看起来不错的新战略之所以落不了地,很大原因是设计战略的时候没有为它注入战略张力,就像一个没有弓的箭头,后续没有力量保障,因而难以见到成效。
如何才能建设这份战略张力呢?这里有一个田字格,它分为两个维度:主/被动&内/外部。
当企业被动遭遇危机
比如外部客户突然撕毁订单,这种时候怎么办?忍辱负重。再比如因为内部管理不善,厂房发生火灾。这种时候怎么办?痛定思痛。这两种情况,都需要你从内部生发出力量,把危机转变为动力,基本没有特别的外部力量可以借用。
· 关于企业内部的“痛定思痛”
以厂房火灾为例,企业家如何在遭受损失之后重新生出新力量来呢?将造成火灾的原因视为解决问题的机会,反思自己在日常经营中是否形成了某种不良惯性?有时候,面对灾难,反而更能彰显企业家的人格,也更容易凝聚人心。
曾有一位企业家,在连锁超市遭到不法分子恶意打砸抢烧后,当众承诺就算砸锅卖铁,也不会少供应商一分钱,正是这份真诚的魄力,让他与企业上下游结成了共同体,并借此完成了重生。
第二个例子是资不抵债,这是企业家最不希望看到的状况之一,但若真到了如此地步,内心的侥幸、骄傲之心反而没有了。如果能在此时选择正面现实,从零甚至是从负数开始,反思、看清并去除让自己跌倒的错误认知与过去欲望,虽然会经历一段艰难时光,但仍有机会触底反弹,因为往往这种时候,企业家的内心会更加纯粹,因而团队也会更有战斗力。
第三个例子是高管离职。一位企业家,出于一些特别的原因,他的高管集体辞职,大家就想看他的笑话,因为他本身不是一个特别擅长经营的人。高管们想的是过几年等他干不下去了,再重新回来,到时候企业就是他们说了算。
但没想到的是,这位企业家在高管集体离开后,选择了在企业安家,将自己的铺盖带到企业,没日没夜地干了三年,最后将企业做到了上市,如今市值已有300多亿。有时候,某些高管的离开是阵痛,他们的留下却是长痛。将高管离职的“坏事”变为告别内斗的“好事”,需要的是企业家的当仁不让的勇气。
· 关于企业外部的“忍辱负重”
以客户突然撕毁订单为例,内心有力量的企业家,还会带领团队去开辟全新的战场。大舍大得,也许这个客户你已经依靠了他许多年,早该远离他,跳出舒适区去赢得新客户,但因为你的舍不得、放不下,最后让自己处于了被动。所以当客户终于放手、逼你不得不选择另一条路时,反而可能迎来新机。
再比如环境突变,包括政策的变化。突来的环境变化会让企业难以适从,但它同时也会形成一种巨大的张力。比如新东方,在双减政策之下,凭借面对政策的良好心态和口碑,其内部团队和外部社会都对它赋予了一种理解,这两种力量共同塑造了一个超级主播——这是其他企业复制不来的竞争力,因为它源于过去多年能量的积聚。
对于行业所发生的一些意想不到的变化,真正有远见的企业家都会将之变为机会。因为有变化,行业板块就会有松动,有松动,就有新机会。没有松动的时候,行业排名前十基本变化不大,稳稳当当地列在那里。只有在行业板块出现裂缝的时候才有弯道超车的可能。
如何主动获取力量
一 · 宣示你的企业使命
即便外部环境没有巨大变化,但你的内心可以有新的动力。20年前,海尔张瑞敏做了一件“扬名立万”的事情:把一批质量有瑕的冰箱全部砸掉。员工说不要砸,我们拿回家还可以用。但张瑞敏非常坚决,因为他是以此来宣誓海尔质量第一的使命。砸掉的是冰箱,砸出来的是团队的决心和企业的初心。主动宣示使命,在外部没有能量的时候创造内部能量,推动企业发展或转型。
在宣示企业使命时,要充分借用客户的力量,敢于让客户说话算数。《哈佛商业评论》曾写过一个案例,一家从事建材的企业转型多年不见成果,后来企业一把手想到一个方法:当自己的产品运送到客户那里后,客户有权减少甚至免于付款,只要客户说得出理由,无论是司机态度不好,还是送货时间延迟。
起初,团队担心客户会趁此占企业便宜,但没想到,最终的结果是他们的产品以高于行业平均售价六个百分点的价格销售了出去。并且高出六个百分点并不是关键,关键在于通过这种链接客户的机制,撬动了企业的服务化转型。
二 · 借助外部势能
一家零食企业,在意识到30岁+的女性吃零食,并不是为了健康和营养,而是为了减少焦虑、增加快乐之后,推出的几款爆品迅速与目标客户共鸣,并由此顺利塑造了两家上市公司,市值转眼之间便超过了之前的行业领导者。洞察行业本质,主动把握客户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这是借助外部势能的体现之一。
当下,各行各业多多少少都存在客户信任度不高的问题。谁能赢得客户的信任,谁的战略就更有内在推动力和后期持续力,谁就更有机会脱颖而出。
企业的战略创新要顺势而为,无论是主动被动、还是内部外部,无论面对怎样的状况,企业家都能通过提升自己来建设更强的战略张力。今天,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中蕴含着巨大的力量,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才是升级、落实战略创新的上佳之策。
网友评论